一个决定去死的男人,与那些不让他死的生活

合上《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最后一页,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满满地堵着,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温暖的酸胀。我想,这大概就是被一个故事深深触动的感觉吧。

最初,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绝望和终结的故事。一个59岁的古怪老头,在被公司辞退后,决定追随逝去的爱妻索雅而去。他制定详尽的计划,换上整洁的衣服,甚至计算好了身后事。但巴克曼的妙笔,让每一次严肃的赴死,都变成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喜剧。

第一次上吊,新邻居帕尔瓦娜倒车撞了他的信箱;第二次,绳子质量太差自己断了;第三次用汽车尾气,被求助送医的请求打断;第四次跳轨,却本能地救下了另一个晕倒的人……这个世界上最愤怒的老头,连死都死得如此不顺利。但正是在这一次次“失败”的死亡中,我看到了欧维如何被生活笨拙而坚定地挽留。

读到最后,我恍然大悟:这本书根本不是关于“如何去死”,而是关于“如何活着”。欧维每一次求死时闪回的回忆,向我们揭示了他为何成为今天的他——幼年丧母,青年丧父,房屋被焚,爱妻早逝又身患残疾……生活对他从未仁慈。他用愤怒和原则筑起高墙,来保护内心那个伤痕累累的男孩。而帕尔瓦娜,那个聒噪的伊朗孕妇,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大象,用她不容拒绝的热情,硬生生在那堵墙上凿开了一个洞。

她需要他教她开车,需要他照顾孩子,需要他收留被赶出家门的青年。这种“被需要感”,成了欧维活下去的最新理由。他从一个决意离世的局外人,慢慢变成了社区不可或缺的“外公”。他依然是那个骂骂咧咧的欧维,但你会看见他一边骂着“白痴”,一边默默帮邻居修好暖气;一边抱怨“麻烦”,一边在深夜为孕妇安装儿童护栏。

最让我动容的,是欧维与那只流浪猫的关系。那只和他一样固执、狼狈的“恶棍”,最终成了他孤独晚年最温暖的陪伴。这何尝不是一种隐喻?我们最终接纳的,往往是那个与自己相似的、不完美的部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我们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欧维”?那些看起来不近人情、固执古怪的老人,他们的愤怒背后,是否也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痛和温柔?我们是否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失去了主动建立联结的勇气?

欧维的故事告诉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规避了多少麻烦,而在于你承担了多少责任,被多少人需要。爱,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它藏在欧维为索雅亲手打造的厨房里,藏在他每天带去墓地的鲜花里,藏在他对邻居们一次次的“帮忙”里。

最后,欧维安详地离世了,不是死于自杀,而是死于心脏太大——一个充满爱意的比喻。他留下了一个会修车的女人、一个以他命名的孩子、一群被他影响着的邻居,和一只不再害怕人类的猫。

他终于可以去见索雅了,但不是作为一个绝望的追随者,而是作为一个完成了在人间所有使命的、圆满的人。

谢谢你,欧维。你让我知道,世界上最愤怒的人,也可能有最温柔的心。而生活,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也总能被那些不请自来的“麻烦”和“打扰”治愈。这大概就是人间最朴素的真理:我们彼此需要,所以我们活着。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欧维1

欧维2 拷贝

posted @ 2025-10-10 22:50  在书店搬书  阅读(23)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