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中的近场通信
Android支持近场通信(NFC),但是需要硬件的支持,NFC总共有三种模式:读写模式、点对点模式、仿真卡模式
一、读写模式(reader/write mode)
这种模式中Android设备扮演的是读卡器的角色,可以从NFC标签中读取数据或写入数据。数据在NFC芯片中,可以简单理解成“刷标签”。本质上就是通过支持NFC的手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从带有NFC芯片的标签、贴纸、名片等媒介中读写信息。通常NFC标签是不需要外部供电的。当支持NFC的外设向NFC读写数据时,它会发送某种磁场,而这个磁场会自动的向NFC标签供电。
二、点对点模式(p2p mode)
该模式允许支持NFC的Android设备与其他NFC设备交换数据,在Android中该模式是通过Android Beam技术实现的。点对点模式与蓝牙、红外差不多,用于不同NFC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不过这个模式已经没有有“刷”的感觉了。其有效距离一般不能超过4厘米,但传输建立速度要比红外和蓝牙技术快很多,传输速度比红外块得多,如过双方都使用Android4.2,NFC会直接利用蓝牙传输。这种技术被称为Android Beam。所以使用Android Beam传输数据的两部设备不再限于4厘米之内。
点对点模式的典型应用是两部支持NFC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实现数据的点对点传输,例如,交换图片或同步设备联系人。因此,通过NFC,多个设备如数字相机,计算机,手机之间,都可以快速连接,并交换资料或者服务。
三、仿真卡模式(Card Emulation Mode)
允许支持NFC的Android手机模拟成一张NFC卡,此时的Android设备和NFC卡无异,可以写入数据,里面的数据也可以被NFC读卡器所读取。该模式数据在支持NFC的手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中,可以简单理解成“刷手机”。本质上就是将支持NFC的手机或其它电子设备当成借记卡、公交卡、门禁卡等IC卡使用。基本原理是将相应IC卡中的信息凭证封装成数据包存储在支持NFC的外设中 。
在使用时还需要一个NFC射频器(相当于刷卡器)。将手机靠近NFC射频器,手机就会接收到NFC射频器发过来的信号,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验证后,将IC卡的相应信息传入NFC射频器,最后这些IC卡数据会传入NFC射频器连接的电脑,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电子转帐、开门等操作)。
对未来对未来近场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分析与预测
在谈到一项技术的发展前景时,为了去更好的预测,我们需要对它的过去以及现在做一个复盘。
在我国首个手机NFC实际使用开始于2006年6月,当时由诺基亚和中国移动、飞利浦、易通卡公司在厦门试点NFC手机支付。用户使用内嵌NFC模块的诺基亚3220手机,可在厦门市任何一个易通卡覆盖的营业网点(公交汽车、轮渡、电影院、快餐店)进行手机支付。如今在北京使用指定的NFC手机就可以实现刷手机来乘坐公交地铁,还支持在超市餐饮的小额消费等各项功能。
最近几年,NFC又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一个关键词,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也频频出现,这都要归功于北京移动推出的一项新业务。从2018年7月22日开始,北京移动用户可以到指定的营业厅办理更换支持NFC功能的SIM卡,并且使用制定的NFC手机就可以实现刷手机来乘坐公交地铁,众多用户期盼已久的功能终于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