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OOSE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OOSE,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是一种用于开发软件系统的工程方法论,它强调使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和方法来设计和实现软件。OOSE 方法由 Ivar Jacobson 提出,并基于对象建模技术(OMT)发展而来,与统一建模语言(UML)紧密相关。以下是关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OOSE)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概念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OOSE)是一种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方法。它基于对象、类、继承、消息传递、多态性等概念构造系统,通过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地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二、主要特点
-
对象作为软件构架:把对象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作行为的统一软件构架,用对象分解取代了传统方法的功能分解。
-
类与继承:把所有对象都划分为类,每个类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操作。类之间可以通过继承关系组成层次结构的系统,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扩展。
-
封装性: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对象的所有私有信息都被封装在该对象内,不能从外界直接访问,提高了软件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
多态性:允许将父对象设置成为一个或更多的其他子对象相等的技术,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三、开发过程
-
需求分析:通过面向对象分析(OOA)理解和定义系统的需求,识别系统中的对象和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建立问题域的精确模型。
-
设计:面向对象设计(OOD)基于分析阶段的成果,设计系统的架构和组件。设计过程中会详细规划类的结构、接口、以及对象之间的交互方式。
-
实现与测试:通过面向对象编程(OOP)实现设计阶段的成果,编写具体的代码。同时,进行面向对象测试(OOT)以验证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需求。
-
维护:面向对象软件维护(OOSM)涉及对软件的修改、更新和扩展,以适应新的需求或环境的变化。面向对象的方法使得软件维护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四、关键模型
在OOSE中,软件开发过程依赖于创建和维护多个模型,这些模型描述系统的不同方面。主要的模型包括:
-
用例模型:描述系统如何与外部用户或其他系统交互。用例图是用来表示用例和系统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图示工具。
-
类模型:展示系统中的类及其关系。类图显示系统中的类、接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继承、关联、依赖等)。
-
动态模型: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即对象之间的交互顺序。顺序图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顺序,状态图显示对象的状态变化。
五、迭代增量开发
OOSE支持迭代增量开发过程,即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每个迭代都产出一个可工作的增量。每个增量都是系统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反复迭代不断改进和扩展系统。这种方法允许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反馈和调整,提高了软件开发的灵活性和效率。
六、应用与优势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因其符合人类认知规律、易维护的体系结构和强大的软件复用能力而受到欢迎。它广泛应用于各种软件开发领域,如企业级应用、嵌入式系统、游戏开发等。通过使用OOSE方法,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维护成本,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综上所述,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OOSE)是一种高效、灵活且易于维护的软件开发方法。它通过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设计和实现软件系统,使得软件开发过程更加自然和高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