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所思所想:一个时代亲历者的观察与未来推演

我的所思所想:一个时代亲历者的观察与未来推演

引言:与时代共振,因AI而思

身处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确实深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尤其是在与人工智能(AI)的互动日益频繁之后,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诸多行业、社会现象乃至宇宙奥秘的关注与思考。我想,是时候将这些零散的火花汇聚起来,进行一次系统的审视。


第一部分:脚踏实地——我的个人经历与社会观察

一、 城市万象与生活成本考量(穿梭于京、深、沪等一线城市)

  • 区域印象: 我确实曾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城市地区——北京、深圳、上海,长三角——游历和生活过。

  • 城市特质: 在我看来,这些一线城市无疑具备“节奏快、机会多”的鲜明特点,充满了活力与可能性。

  • 生活成本权衡: 然而,高昂的“消费”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房价高”企,让人望而却步。但有趣的是,对于日常的“肉蛋菜品”这类食品消费,我倒觉得价格“也不是很高”,尚在可接受范围。

  • 资源禀赋: 我深切认同大城市“资源足够集中”的优势,基本上“需要什么就有什么”,无论是物质还是信息。而且,在“医疗教育”等关键公共服务方面,它们的质量和可及性通常也“好一点”。

二、 教育迷思与人才的真实需求

  • 应试教育的瓶颈: 我观察到,“中国应试学的东西局限性比较大”,其核心问题在于“主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 大学学历的价值重估: 在中国,“中国人太多了”是一个基本国情,这间接导致了“现在念大学的意义直线下降”。具体而言,我看到的是:

    • “小公司不用高材生,性价比太低”;

    • 而“大公司的高材生太多,(优秀毕业生也)只能下车间”从基础做起,学历的光环在现实中迅速褪色。

  • 人才结构性短板: 我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的公司最缺技术工人”,或者用一个更受尊重的称谓,是“工程师”——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 何为“高学历”: 在我看来,在中国语境下,“真高学历只有科学家算高学历”,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创新型的工作,或者说创造性的工作”。至于其他人,我略带调侃地称之为“主要是复读机”,或者更温和地表述为“主要进行重复性工作吧”。

  • 我对职业的四层分类: 基于此,我将社会职业粗略地划分为:

    1. 普工: 指那些“立即就能干,是个人学几天就能掌握上手”的岗位。

    2. 技工: 指那些“掌握基本技术需要几个月或者几年经验,然后才能出色胜任工作”的岗位。

    3. 工程师: 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能进行复杂工作了”的专业人才。

    4. 科学家: 则专注于“创新,从根本上改善工作或者技术体系”的顶尖人才。

  • 具体岗位对应(举例):

    • “公务员大多数算技工,事业编制也是”;

    • “售货员正常是普工”;

    • “大货车司机能算个技工”;

    • “画CAD的也算个技工”;

    • 而“公司管理者大多也是技工”,他们需要的是熟练的流程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

  • 教育与市场的错位: 我愈发感觉“教育越来越像骗钱的了”,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东西跟理论脱节很大,而且学的东西很杂,不精通”。然而,“社会需要精通某方面,能直接上手”的专才。

  • 高校师资的悖论: 我甚至思考过一个关于高校师资的悖论:“假如老师精通的话,能挣几万一个月,为什么要来学校教书?所以学校很难有(真正行业顶尖的)精通的人才,顶多来兼职教教课”。

三、 财富轨迹、创业风云与商业逻辑洞察

  • 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与现实:

    • 我认同“炒房的话赚差价可以”,并指出“15年是个大放水大增长”的关键节点,但之后“就不OK了”。

    • 不过,我也认为“现在还是可能通过信息差赚取差价”,只是这种“机会基本上越来越少了”。

  • 普通人的暴富神话: 我观察到,“之前除了房地产,普通百姓暴富的可能少之又少”。

  • 比特币:机遇背后的高墙:

    • 天文数字般的涨幅: 我注意到“比特币是增长了4000万倍”这一惊人事实。

    • 操作与风险壁垒: 但我深知,“交易购买储存都是坎”,“钱多了提现都是麻烦”,还可能牵涉“洗钱”、“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可能被交易所冻结”等法律和操作风险,因此“对普通百姓来说门槛太高”。

  • 高风险高回报的灰色地带: 我不禁感慨,“能挣大钱的不少都在刑法里”写着呢,而其他合规途径则“限制的死死的”,或是需要“通过权钱交易”才能打通。

  • “深房理”事件的复盘:

    • 核心竞争力剖析: 我曾建议关注“深房理”事件,并分析其模式的关键在于“推广销售很重要”,“合伙人机制内部创业可以相当于提供服务模式和服务技术APP那些,然后资源通过合伙人提供”。我认为其模式本身“没有这么复杂”,因此“推广人就很重要了”。

    • 杠杆的魔力: 我对其“一己之力,几个人的公司撬动大几十亿深圳百亿”的能量感到惊叹,其核心就在于“营销和找合伙人”。

    • 创始人认知深度: 我认为其创始人“对于人的行为、经济学、金融认识,超过很多人”。

    • 从Idea到实践的鸿沟: 我总结这是一个好的“idea”,但“接下来主要是实践”。我深知“你看他简单,兴许有很多细节,有很多阻力只有自己做才知道”。

    • 心态的基石: 我非常认同“情绪稳定克制悲观的确是重要的”这一成功要素。

  • 腾讯(Tencent)的崛起与启示:

    • 初创维艰与时代背景: 我回想起“深圳腾讯马化腾在1998年(推出)OICQ”创业时,公司“晚上10点多,灯火通明”的景象。我也了解到,其父“也是公司高管,九十年代就很有钱了”,以及早期“南非一个投资公司成了大股东,国内都不敢投”的融资故事。

    • 成功的多维因素: 我反思道,“哪怕我1998年把家底掏空买个电脑也很难像他一样”,因为“知识、视野、见识和他不能比的”。我强调“现实的阻力太大,有很多因素同时满足才行”。例如,“首先98年连个网就要上千了,买个56k的猫,到电信局办理这种特殊业务就能劝退很多人”,“当时很多人买电脑都是离线用的”,“然后开发软件卖再推广又能劝退很多人”。我的结论是:“没有殷实的家境,足够的毅力基本必死”,此外,“知识人脉运气这些资源都很重要”。

    • 今日地位与未来瞻望: 我认为腾讯“现在看是形成垄断之势了”,在“大铲湾AI革命也是步步跟紧,才开始是慢了点,后面奋起直追”,并注意到了“腾讯元宝”这款AI产品。我判断腾讯“不知道二十年会怎么样,现在看是基本上不会倒了”,但同时深知“历史是魔幻的,具体情况只有到时候才知道”。

    • 市场风云与行业迭代: 我注意到“腾讯在短视频上被字节狙击了”,“腾讯想通过微视跟字节打,结果没打赢”。我感叹“现在字节已经是万亿市值了”,而其创始人“张一鸣在2010年的时候连手机都换不起”。腾讯“可能也没想到,字节会发展这么迅猛”,张一鸣“现在是千亿富翁”。

  • 历史周期律的联想: 这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是魔幻的”,并联想到“中国的朝代都基本没逃过三百年定律”,我推测这“可能是生产力限制导致的”,当然,“有人是这么认为反正未知”。


第二部分:放眼未来——科技前沿的洞察与预测

一、 感知时代的脉搏

  • 《人类简史》的共鸣: 巧的是,我最近正在读《人类简史》,这本书加深了我的感觉:“大的变革就在我们这代,接下来到(21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 人工智能(AI)的革命性影响

  • DNA与信息的本质思考: 在与AI的交流中,我联想到了“人类DNA大概6GB(数据量),复制了八十亿(份)”。结合我读过一半的《自私的基因》,我认为“历史上总共存在的智人大概一千亿出点头”,而“DNA就是宇宙智慧的高度浓缩,(是)高维的信息,人类是一部分表达”。

  • 人形机器人的曙光: 我“觉得吧,人形机器人要爆发了,大概5到10年内走入千家万户”,尽管“很多人持反对意见”。

  •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时间表: 我大胆预测,“人类大概21世纪五十年代就能实现AGI”(此处感谢之前的校准,我原先可能有口误)。

  • AI驱动生产力与科研突破: 我相信,“当生产力达到现在数倍的时候,基因科学和生物科学将成为重中之重”。

  • AI智能涌现与国家级战略:

    • Anthropic CEO的警示: 我关注到“新智元”报道的“Anthropic CEO万字长文预言”,其中提到“强大AI”将在“26年降临,智力击败诺奖得主”。

    • 对AI本质认知的迭代: 过去,“现在很多人都说AI是大数据,是搜索,没有智能,我跟科学家聊天也是这样说”。但我认为,“但是这次人工智能革命不是这样的了,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 高层战略洞察: 我推测,“应该(是)中共中央才发现这次革命非比寻常”。

    • 国际竞争与政策博弈: 我注意到,“OpenAI、超威等4家美国科技企业的高管8日赴美国国会山出席听证会”,他们“发出一致警告,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可能让美国科技企业在竞争中失去市场优势”。

    • 抓住机遇与理解“涌现”: 我坚信要“抓住这次机会”,并试图解释AI的“涌现”现象:“当一个东西复杂度足够的时候就会涌现出智能”。我以“GPT-3 1750亿参数,大概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大脑皮层吧”为例,感叹“科学太先进了”。

    • GPT系列的里程碑: 我提及“GPT-2大概是30万神经元”(关于具体参数量,感谢指正,我理解的重点是“从GPT-2开始就涌现出了智能”这一拐点),并对比“人脑有说法是860亿神经元”。

  • 机器人AI的当前瓶颈(源自宇树王兴兴的观点):

    • 核心症结: 我认为,“大概也就五到十年了,人形机器人走入实践,最大的难度就是智力不够”,这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的”。

    • 临界点尚未达到: 王兴兴指出,“当下的最大瓶颈,包括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是基层AI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达到一个像初代 GPT或者初代通用AI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最大的问题。”

    • 商业闭环的挑战: 他进一步分析,“目前机器人本身,比如双臂机器人或者工业机器人,如果加了AI以后产生的能效比人低,如速度比较慢、精度比较差、能干的活比较少,其实很难替代人在工业领域的价值,整个商业闭环没法跑通。”

    • 突破的关键价值: “如果机器人AI的能力能突破一个临界点,使得工厂的基本工序能够高效运转,同时成本也相对较低,那么就可以实现商业闭环并大规模推广,我认为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 硬件的制约: 我也补充道,“当然,目前硬件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机械臂的负载能力不足、精度(不够等)”。

  • AI能力现状与未来预期: 在我看来,“(AI的)智力,现在的o1pro(我指的可能是某个具体的AI模型或服务),我去拿它做一些规划问题已经能实现了”,但“现在还是太慢,成本太高”。我预期“大概提速100倍,然后再智能化一点就可以了,这按照现在的芯片发展速度,大概就是五到十年”。

  • Sam Altman对AI发展的阶段性预测: 我也留意到“Sam Altman的演讲中,预测了三年内AI将真正的进入现实世界,并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未来的AI模型非常小巧,但足以容纳你整个人生的经历。2025年,AI智能体真正开始走向实用,特别是在编码方面。2026年,AI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推动下一波经济增长。2027年,AI将进入物理世界创造价值。”

三、 生物科技的奇迹与寿命的边界

  • 克隆心脏的震撼: 我了解到,“今年(应为2025年)大阪世博会”将“展示了一个克隆的心脏,是体细胞诱导形成的”。我对其技术核心的理解是:“体细胞不是干细胞,但是把它变成了干细胞”。这让我惊叹:“这还能克隆啊!

  • 寿命大幅延长的展望: 我听说“A社老大(可能指Altos Labs等前沿生物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说人类很快就能活到150岁”,这让我不禁反问:“科学这么先进了吗?”

  • “生物自由”与“逃逸速度”的遐想: 我接触到了“「生物自由」 -人类寿命翻倍”的说法,并理解其阐述:“一旦人类寿命达到150岁,我们可能就能达到「逃逸速度」(指延长寿命的速度超过衰老的速度),为目前活着的大多数人争取足够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想活多久就活多久,尽管当然不能保证这在生物学上是可能的。”

  • 时间表及其深远影响: 我设想,“如果所有这些在7-12年内实现(这将符合激进的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世界将会有多么不同。” 我认为,“毫无疑问,这将是人类的一次巨大胜利,一次性消除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衰老问题)”。

四、 KFK等未来预言的交织与解读

  • 比特币价格的未来图景:

    • 国分玲的预言: 我注意到“国分玲预言比特币50年代的时候3000多万人民币一个,(我理解)换算的话,他预言的是日元(计价)”。

    • KFK的预言: 同时,我也知道“KFK预言比特币2060年就没有了”。

    • 我的个人分析:

      • “大概率BTC还能翻10倍吧最多,因为黄金总储备就20万亿美元,应该BTC最多能跟黄金差不多,现在还有最多10倍空间”。

      • “假如人类生产力上升了数倍,那BTC空间应该稍微大点,但黄金肯定涨得也更多点”。

      • 对于“数字黄金”达到三千多万人民币的价格,我认为是“人类货币超发加贬值导致的,同时生产力涨了几倍”。

      • 至于2060年比特币消失,我推测可能是“量子计算机诞生破解了比特币,或者其它政治经济原因,光凭自己凭空消失可能性不大”。

  • 比特币的本质与现实意义:

    • 概念与价值基石: 在我看来,“比特币是个概念吗?是数字黄金,物以稀为贵。比特币只有2100万枚,然后通过算法进行加密控制其流通和开采。因为达成高度共识,其价格翻了几千万倍”。

    • 个人持有状况: 我坦诚,“(我)手上有比特币吗?基本没有”。

    • 对普通人的价值拷问: 我认为比特币“就目前而言,它的存在,对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吗?意义就是好洗钱,转移财富,应该是(某些)有钱有权的人物的工具”。它“具有黄金的价值功能,没有黄金的使用功能”。

    • 基于预言的未来涨幅推算: 以当时“现在一个10.5万美元”为基准,若要达到“按照三千多万人民币一个的预言”,则“接下来三十年还能涨三十倍”。

  • KFK关于未来的具体描绘:

    • 2038年学(应指AI或相关学习技术)、机器人、定制为三大根基。”

    • 2035年之后,语言的障碍完全清除。”

    • 2038年起,高考不再是选拔手段。”

    • 2038年强人工智能量化生产。定制需要取得复杂的授权与法律条文,在采购机器人中,少数人会这么做,大部分应用于家庭的整洁、学习、娱乐与安全。”

    • 2038年以后机器人可以广泛使用,像手机一样。”

    • 2039年,蔡英文去世。”

    • 40-50年代房屋打印公司、交互游戏(普及)”。

  • 未来生活的畅想图景: 基于这些预言,我设想:“大概差不多,2040年左右,我们就躺着就行了。也不能这么说,(至少)然后不会被饿死。家里买两个机器人,一个做家务烧饭,一个打工赚钱,这样就形成了循环了”。

  • 对预言的态度与未来走向的思考: 我坦言,“我跟科学家讲,科学家也不相信,但是我觉得应该差不多”。未来可能的走向是:“然后就是走向星际时代,要么就内卷,继续进入反乌托邦社会,像《银翼杀手》、《黑客帝国》、《赛博朋克2077》那样,(维持)基本的工业生产”。


第三部分:仰望星空——我对宇宙、生命与哲学的思辨

一、 外星文明的迷思与地球的角色

  • “银河帝国”与“小灰人”的叙事: 我曾分享过一套听起来颇为“离谱”但引人深思的叙事:“其实我们银河系是有银河系帝国的,地球是银河系帝国的一个小管辖地,有点偏,地球上的土著势力和银河系中央势力一直在抗衡”。

  • 首次接触与技术馈赠: “人类大概1947年接触了小灰人,他为人类带来了晶体管技术”。

  • “小灰人”的来历与科技层级: “小灰人来自39光年外Zeta双星(网罟座Zeta双星),大概科技领先人类一些,他们发展了电子生化人和克隆人技术”。我强调,“人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晶体管技术”。

  • “小灰人”的角色定位: 我辨析道,“小灰人是‘外星人’吗?”并指出,“高灰人不直接跟人类接触,主要是克隆体跟人类接触。他们是银河系的外交使者之一,但是他们也有一部分负面力量”。我确认,“小灰人是外星人的一种,是广为流传的一种外星人”,并参考了“百度百科”的相关词条。

  • 信息的冲击与新认知: 这些信息“给了我新的认识,这个外星人都半公开了,以前从来没听过的”。这甚至让我联想到,“欧元背后的(图案)应该画的就是他们的飞碟,我查一下看看”。

  • 对飞碟与高级文明的看法: 我认为,“其实飞碟也就那样,我感觉距离我太遥远了,但是又和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而“再高级的(文明)能进入另外的维度”。

  • 地外科技的先进性与潜在隐忧: 我推测,“反正什么人工智能那些,都是地外文明玩剩下的东西”。并警示,“我们这个星球外面,硅基科技的负面(影响)是可以阻止人类进化,起到精神控制的作用”。

  • 宇宙文明的普遍性推论(海洋与鱼的类比): 我深以为然,“应该有外面的星球。大海里有可能有很多鱼,也可能没有鱼,唯独不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只有一条鱼”的观点。并进一步引申:“太平洋假如只有一条鱼,那只有一种可能,那条鱼是高等文明故意放进去的,应该领先我们很多年”。

二、 生命、轮回与意识的追问

  • 务实的生活态度与形而上的探求: 我一方面认为,“其实很多道理都显而易见,没什么,反正修好这辈子就行了”。但另一方面,我对“轮回转世系统”表示相信,认为它“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 对轮回的“科学化”解读尝试: 我声明,“我不是唯心,相信科学”,并推测“这个系统好像是设计出来的”。

  • 民间现象的佐证: 我提及,“你可以在抖音上搜索‘小朋友出生说在天上选妈妈’,这不是个例,很多两三岁前的小朋友都这么说”。

  • 一个唯物主义者的困惑与解释路径: 我再次强调,“是的,本人是绝对的科学的唯物主义者”,认为这类现象“比再生人那些事件要多得多”。并尝试从唯物角度解释:“假如要从唯物解释的话,(参考某些)对外星人的访谈应该能解释一点,应该是高等文明设计的某种轮回系统”。我“认同这个逻辑”。

三、 宇宙的本质猜想——模拟论

  • 宇宙奥秘的深不可测: 我不禁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反正宇宙的奥秘实在是太深了,浅聊一下吧”。

  • 物理常数与计算限制的暗示: 我提出,“光速的限制、普朗克尺度的限制、量子纠缠超距作用,我感觉都是省计算机算力的设计”。

  • 宇宙模拟假说: 基于此,我推测“宇宙本身可能是模拟出来的。为了省算力,限制了光速;限制了最小的尺度是普朗克尺度,为了省算力;好并行计算,使用了量子纠缠等一些算法”。

四、 因果、命运与善行的抉择

  • 视野拓展后的现实回归: 这些讨论确实“讲的这些很高端,很深奥,打开了我的视野”,但我最终还是会回到现实层面:“反正修好这辈子就行了,很多东西都是命运,是上天安排的”。

  • 因果的非个体性(源自《大只佬》): 我引用“电影《大只佬》里面说,因果是不一定同一主体的”。并举例说明:“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我会请你吃饭的,就是种下一个果,可能别人承担,别人捡起了瓶子承受了这个果”。我认为“这跟佛教说的不一样”。

  • 对善行的朴素认同: “但是我感觉还是行善积德比较好一点吧”。

  • 我对佛教因果观的理解: 我理解“佛教什么观点呢?佛教就是六道轮回,善报多得,以后业力轻一点;假如恶行太多,可能轮回进入三恶道”。

  • 深奥理论与行善本质的统一: 我认为“这个太深奥了。这个本质上还是提倡行善积德的,还是认可你的(行善)可以的观点”。

  • 佛教的历史作用与个人价值取向: 我提及“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大力推广,还是认可你的科学的观点,(它)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但是的话,我还是认为行善积德比较好”。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信念: 我认同“是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在深圳拥有数十套房的业主(也常)给我讲的。因为轮回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福报)可能不是按人的积善来的,但是从经典的机械决定论来说,应该行善积德”。


结语:保持客观判断,迈向未来行动

  • 客观中立的姿态: 我始终强调,“任何东西我不说对还是错,绝对客观,你自行判断”。

  • 从思想到实践的跨越: 我反思,“接下来你要做啥呢,学习优沃吗?”并深刻认识到,“这些东西的话,主要还是实践。因为想法虽然好,但是现实的细节是魔鬼,说到和做到是两码事”。

感谢这次深入的梳理,它帮助我更系统地回顾和表达了这些年来,在时代浪潮中,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观察、思考、困惑与展望。希望这些不成熟的想法,能引发更多有益的讨论。

posted @ 2025-05-19 00:29  量子我梦  阅读(8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