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卡里. 纪伯伦

来自一个90后老阿姨对一首用哲理去直击灵魂与人性的诗的解读


​​这首诗出自于纪伯伦的诗集《沙与沫》(Sand and Foam) 这是一本充满哲思,值得反复品读的奇妙著作。从诗人的角度,它是诗化的哲学;从哲学者的角度,它是哲理化的诗。人之与自然如就如沙之微小,人之于社会则如泡沫一般的虚幻。​

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称为“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是一首让人直面自己的内心的诗,它将人生剖开展示开来,来帮助我们了解更透彻地看清自己。


而当我们将自己的内心如洋葱一般层层拨开后,会发现自己的灵魂竟是这般的懦弱卑微,摇摆不定,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安慰,并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也感到深深的无奈。


《Seven Times Have I Despised My Soul》- Kahlil Gibran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卡里. 纪伯伦


The first time when I saw her being meek that she might attain height.
第一次,当我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人生漫长,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进取晋升,却故作淡泊,装作自己不屑一顾,将机会拱手让给他人。因为进取就意味着不断地花心思去努力,去争取,对于不肯努力却又不心有不甘之人,便只好自我呢喃着,安慰自己说,无所不能的自己其实什么都能做,只是不去做罢了。


这样的心理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有所阐述,阿德勒的哲学课将人性这一表现剖析得很透彻,而纪伯伦用诗的语言诠释了它,人性的谦卑,其实有时候就是一种假象,也是一个笑话。

方案:面对机遇,当仁不让


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第二次,是当我看到自己在瘸子面前跛行而过时;


字面意思很贴切,在残疾人面前,不显示自己的优势,示意自己也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感同身受地体谅着他们,走着他们的路,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以获得心灵上的自我安慰。


人性之美,在于善良之心,恻隐之心。但我个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能和大部分的解读不太一样,之所以这”恻隐之心“应该得到鄙夷而不是赞许,是因为这样怜悯之心本身就是伪善的,真正的善良,不是“跛形而过”,而是“无视”与暗中相助,emphasize not sympathize,是同理而不是同情。但凡是自尊心强的人,都不需要过路人的同情与怜悯,这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在刻意地提醒着他们的伤痛与劣势。而且伪善的你,故作“跛行”的同时,是不是也想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面前,作出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呢?


其实伪圣母心态,大多源自与人性的一种自我否认。总觉得在另外一个残破的灵魂上的施舍,能换来自己身上的一丝人性的光辉,以此宽慰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缺憾。
那些拼命想要治愈别人的人,其实,是在治愈自己。
方案:与其怜悯他人,不如顾影自怜


这个还有一种翻译版本是:


第二次,当我的灵魂在寂寞时,试图用爱欲来填充;
很多时候,为了寻找情感的出口,我们往往会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许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被爱的价值,却丝毫不愿意给自己留任何独处的时间,去真正聆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在思索中寻找答案。


这种做法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只是从一个深渊跳向了另外一个深渊罢了。
人类的空虚,原本可以通过内在修养来填充,然而愚蠢的人们,总是逃避向内地探索,而是无谓地向外扩张,宣泄,最终只会迷失自己。


当人被自身欲望所支配的时候,也是灵魂最可悲的时候。
方案:摈欲绝缘才可修身养性


The third time when she was given to choose between the hard and the easy, and she chose the easy.​
第三次,当我在难易之间抉择时,我习惯性选择容易的;


人生过半回望,有多少年是生活在了舒适圈里,在安逸中习惯性沉沦,碌碌无为,日复一复,简单重复没有压力,这样的生活是有代价的,今日的你不去尝试,不去挑战,明日的你将只能在困顿中叹息。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未选择的路》,也是一首深邃的哲理诗。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时候,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布满荆棘的道路,正如诗人在现实生话中选择了不会带来丰富物质的写诗生活,虽然坚定中透出丝丝遗憾,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坚定不移地走了这条艰难的路,却也让他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成就了自己的理想。


如今我们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有时候明知道有一条是对的,却因为它太苦,太累,不愿意受委屈的我们往往会选择了一条轻松简单,一马平川的道路,来走完平庸的一生。
生活中也是一样,比如锻炼与放松,你因为怕累选择了舒适地放松,看到身材好的人,只会羡慕,叹息自己生的不够好。其实每个拥有着过人之处的人,背后都曾有过你看不到的付出和努力。


所以,不要又觉得努力枯燥,又羡慕那些持之以恒的人,要知道,是你把你变成了今天的你。
方案:迎难而上方可成就不凡


The forth time when she committed a wrong, and comforted herself that others also commit wrong. 
第四次,是当我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时;


每个人都会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凡做出来的事,即使知道是错的,也会本能地找理由推卸责任,想尽一切办法证明错不在自己,错在别人,错在世道不公,继而看到别人也会犯同样的错,就立刻宽慰起自己来,觉得自己的错误也可以被原谅。


然而错就是错,根本不在于错的本身,而是在于错发生的原因是自我放纵,自我安慰。人宽恕自己比宽恕别人要容易的多了,仿佛是一种本能,犯了天大的错误,也要吃饭,也要睡觉,也要逃避错误应有的代价。不停地借口宽恕自己,让自己舒坦,便不再会去关注错误的根本和原因,更不会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从而得到升华,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便会周而复始。


其实有时候,承认错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反而更容易得到宽恕和谅解,因为只有知错能改,才能善莫大焉。
《礼记·乐记》有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意思是遇事如果不能反躬自省,反而将自己的好恶全部表现出来,是不符合天理的。遇事不抱怨,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还有一个道理,改变自己永远比改变他人来的容易。


当我们把责任归结与他人的时候,问题可能永远都无法解决,因为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内心,更没有办法改变别人。但是如果你把问题归结在自己身上,你就会想办法去改变自己,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方案: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The fifth time when she forbore for weakness, and attributed her patience to strength.
第五次,当我的因为软弱一味忍让时,却把忍让说成了坚韧;


有时候灵魂里的软弱是藏在强悍的外表之下的。


人们面对欺凌,挫折与困难,因为懦弱与胆怯一味忍让,还可笑地劝慰自己,把忍让说成一种生活的智慧,生命的坚韧,因而歌功颂德,殊不知,这是一种可悲的自我欺骗。


真正生命的坚韧是什么?是不忍让,不退缩,不言败,不言弃。在困难面前,勇敢地面对,不逃避真相,永远地抗争下去。但不得不说,这样真的很难,也很累。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一直硬撑着,有时候,承认软弱比假装坚强有用的多。人无完人,有时候当别人看到你的脆弱,会给予你帮助,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就有了关系的建立。友情、爱情、商业伙伴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能坦然接受自己所有的弱点,和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能更好地和孤单的自己,失落的自己,挫败的自己相处,不再因为别人过得好而焦虑,在没有人看得到自己的时候,也能依旧保持自己原有的节奏,不松懈,也不懒散。


这样或许走的慢,但却比谁都坚实,不用怕一脚踩空,也不怕走到别人的轨道上去。
方案:面对自我,实事求是,不要故作坚强


The sixth time when she despised the ugliness of a face, and knew not that it was one of her own masks.
第六次,是当她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时;


人最悲哀的就是,活着活着,就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了。


很多人回头审视自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一直都是带着面具虚伪地活着,骗过了别人,有时候也骗过了自己。一直标榜着自己活地真实,活地纯粹,却浑然不知,自己一直在双标地生活。总是用高标准去要求别人,却从未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人本自私,在社交中总是无法合理地支配着欲望和期待。


在你无法容忍他人的时候,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是否也给别人造成过同样地困扰;或者仔细地换位思考,如果是你,你会做出不让你现在鄙夷的决定么?如果你都不确定的话,那说明你还没有资格去鄙夷他人。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里写道:“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生活就是一面镜子,鄙视某些嘴脸日久,不经意之间,你自己就变成了它。


既然自己变成了不想变成的嘴脸,而迫于生活,又丢弃不掉,那就接受它。只是,以后不要再轻易地批判他人了,因为生活是一面镜子,有时候你在批判他人的时候,你不是在定义别人,而是在定义你自己。


在你足够了解你自己的所有“面孔”时,你才会生活地更通透,更明白。


方案: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The seventh time when she sang a song of praise, and deemed it a virtue.
第七次,是当她吟唱圣歌,却自诩为一种美德时。


我曾经无数次自我感觉良好,上天的厚爱让我拥有我所要的全部,父母亲人的爱,健康的体魄和敏捷的思维,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我时常驻足感恩,将此馈赠吟唱为生命的赞歌。


可我却从未真正地回报过,只是一味地享受,一味的自我标榜,自我吹嘘。最终我的灵魂侧身想入泥淖,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不敢做出真正的改变,不敢从舒适区走出来,只好自诩为知足常乐。


如果你只是通过吟唱圣歌的方式去感恩生命里的馈赠,而无以回报,不承担一份属于你的责任,那么你的灵魂必然是自私,空洞,软弱且无能的。还有什么资格,与美德相提并论。
这样灵魂,如果不去救赎,它将永远深陷泥泞,不得重生。


想要走出泥泞,就必须要破除自己曾经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改掉一切阻碍你前进的坏习惯;《新民主主义论》中,“不限破除掉旧的东西就无法建立起新的东西,不先堵住河道就没办法让它以后更好的流动,不先停下来歇一会就不能继续向前进。”


所以,想要进取,则迎难而上;想要坚韧不拔,则先承认软弱;想要摆脱平庸,则跳出舒适圈;想要不再鄙视自己的灵魂,则反求诸己,清心寡欲,摒弃前嫌,重新开始。


方案: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很多时候走不动了,可以停下脚步,歇一歇,想一想,重新拾起心情,再继续前进。
但要记住,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 纪伯伦《先知》


附录
《未选择的路》
- 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却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其实真正的强大,始于内心,只有内心强大了,才会无坚不摧,会有人信任和追随,成功便是水到渠成。

发布于 2020-03-31 00:39
 
 
 
转载:https://zhuanlan.zhihu.com/p/121169430
posted @ 2022-02-16 14:12  轻狂书生han  阅读(149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