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为什么传统资产管理无法满足安全运营的需求
转载公众号《微言晓意》,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上一篇《不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的对比与关系》中,从使用用户、服务职能、资产范围、资产颗粒度与资产属性五个维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系统、网络安全资产管理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对比。
同时,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现存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系统是无法代替网络安全资产管理系统的,这其中的原因并没有展开来详细的说明。
今天从三个维度阐述下为什么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系统无法满足安全运营需求。
▼▼问题一:传统资产管理过程普遍缺乏攻击者视角提到资产管理,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以“财务为视角”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科技人员则更多地会认为是以“运维为视角”的CMDB中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CMDB系统在满足各自支撑业务领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对于以“网络安全为出发点”的资产管理需求相差甚远。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无论是固定资产系统,还是CMDB系统,都没有从攻击者视角来考虑需求。
想象一下,黑客在进行网络攻击前需要收集被攻击对象的互联网暴露域名、IP、端口、应用版本、URL、VPN入口、后台入口等关键信息。
这些信息在固定资产系统、CMDB系统设计时基本上都是没有考虑的。
▼▼问题二:传统资产管理要素数据颗粒度普遍不足目前大部分单位无论是用系统,还是用表格对资产进行管理,基本上都是以硬件设备、主机操作系统、业务应用系统这个颗粒度进行管理。
对于一般性的财务与运维管理需求是足够了,但是对于网络安全需求来说这个资产管理的颗粒度还远远不够。
在网络安全运营及攻防对抗中,针对新出现的一个应用组件漏洞或安全攻击告警,需要通过资产管理定位受影响的业务、主机、应用,以及哪些在暴露在互联网上,哪些在DMZ域等等。
类似的网络安全场景,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或CMDB系统是无法有效支撑的。
▼▼问题三:传统资产关键信息与安全风险关联不够单维度的资产信息只是基础要素数据,必须与相关的业务关联才能产生价值。
比如资产信息与财务关联才能进行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比如资产信息与运维关联才能进行系统状态、性能、健康度的监控。
同样,资产信息只有与风险要素关联后,才能在网络安全中发挥起应有的价值。
资产信息需要明确其安全保护价值,即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上的程度,并且需要与其存在的安全漏洞、安全基线配置弱点以及遭受的安全攻击信息相关联,才能综合评估资产整体的安全保护状态及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如果资产信息无法与风险要素进行关联,资产管理做的再好也对网络安全防护的用处不大。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