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色彩与色彩构成
第一节:色彩
一:色概念
美被感知需要的条件:
1:光。色是光的赋予,但光并不等于色
2:正常的视觉
3:客观的物体
4:色彩的差异:如果是统一的颜色 还有什么视觉可言。
色:光刺激眼睛产生的视觉感,也可以说是人的视觉对反应的产物,这种光包括
人造光和自然光
二:色表现
1:色是情感
2:色是力量:如色彩变成物质化了的光能,具有令人振奋的力量
第二节:色彩构成
一:构成要概念:
构成不是一种艺术流派,也不能将其等同于设计。
二:色彩构成的概念
将色彩按照一定关系原则去组合,创超出(调配出)适合目的的美好色彩,这种
创超(调配的过程),称为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更确切的说是一门色彩的创造学
第二章:色彩的本质
第一节 光源
光是产生色的原因,色是光被感觉的结果,色与光如同母与子,密不可分。
光源光可以分为两种:自然光主要是阳光,一种是人造光。
有三种光:光源光,反射光,透射光。
第二节:光与色
有光才有色,光进入视觉有三种方式:光源光,反射光,透射光,其中反射光是人的视觉接触光的主要来源。
光源(直光)---物(反射光,透视光)--眼(视神经)--脑(视觉中枢)
---产生色感应(知觉)
宇宙射线----r射线---x射线----紫外线----光线----红外线---雷达--- 电波无线---交流电
一:可见光:光属于一定波长范围内的一种电磁波辐射,它与宇宙射线... 交流电等并存与宇宙中,由于辐射是以起伏波的形式
传递的,所以光又用波长来表示。
二:光谱色
光谱色以红,橙,黄,绿,蓝,紫 排列组合可以组成白光。
色对同一物体的折射率与其有光:如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则折射率最大。
第三节:色彩的产生
一:物体色
一个物体的色彩或颜料的色彩是由它的表面和光源光两个因素决定的。
*也就是说从光源光发出的光若碰到不透明的物体或颜料,在那里一部分被吸收,剩下的反射到我们眼睛
就是我们看到的色彩
*光源光由白色变成为单色光时,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在绿光的照射下,同样是白色的光的表面,
只因为有一种只有一种绿光可以反射,故这块白色就会呈绿的颜色。
二:固有色
任何物体都有选择吸收光的能力(既它固有的某种反射光的能力),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有
对某一种物体有一个对它的固有色。
第三章:色的属性
第一节 色彩的范畴
色彩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无彩色与有彩色
一:无彩色
黑,白,灰色都属于无彩色,从物理学看他们不包括在看见光谱中,故不能称之为色彩,需要指出的是
在心理学上它们有着完整的色彩性质,在色彩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颜料中也有其重要的任务,
当一种颜料混入与白色后,会显得比较亮,相反,混入黑色后就显得比较深暗,而加入黑与白混合的
灰色时,将失去原色彩的彩度,因此,黑,白,灰色不但在心理学上,而且在生理上,化学上都可以称
为色彩。
二:有彩色
光谱中的全部色彩都是有彩色,有彩色是无数的,它以红,橙,黄,绿,蓝,为基本色。
基本色之间的不同量的混合,以及基本色与黑,白,灰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会产生出成千上万
种色彩
第二节 色彩三属性
凡色彩都一定会同时具有三种属性,即明度,色相,彩度,它们都是色彩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也是
最稳定的要素,这三种属性虽有相对独立的特点,但是又相互制约。
一:明度
明度指色的明暗程度,也可以称色的亮度,深浅
靠近白端为高明度颜色,靠近黑端为低明度色,中间部分为中明度色.
由于色彩中不同的色相在可见光谱上的位置不同,所以被眼睛知觉的程度也不同,黄色处于可见光谱的中心位置,眼睛
的知觉度高,色彩的明度也高,紫色处于可见光谱的边缘,振幅虽宽,但波长短,知觉度低,故色彩的明度就低。
橙,绿,红,蓝的明度居于黄,紫之间,这些色彩相依排列,很自然地显示出明度的次序。即便是一个色相,也会有
自己的明暗变化,如深绿,中绿,浅绿,当有色彩加白时会提高明度,加黑时会降低明度,所混合出的.
二:色相
色相指色相不同相貌,不同波长的光波给人特定的感觉是不同的,将这种感受赋予一个名称,有的叫红,有的称黄。。。
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光谱色中红,橙,黄,绿,蓝,紫为基本色相,
三:彩度:
指波长的单纯程度,也就是色彩的鲜艳度,亦称饱和度,一个色掺进了其他成分,彩度就变低,凡是彩度较高的色必有相应的
色相感,有彩度感的色都称为有彩色。
*除波长的单纯程度影响彩度之外,眼睛对不同光波的辐射的敏感度,也影响着色彩的彩度,视觉对红色光波的感觉最敏锐
,因此彩度显得特别高,而绿色光波感觉相对迟钝,所以绿色相的彩度低,这里要要强调的是:一个颜色的彩度高并不等于
明度就高,既色相的彩度,明度并不成正比。
按照美国色彩家孟谢尔色立体的规定,色相的明度,彩度关系如下:
色相 明度 彩度
红 4 14
红橙 6 12
黄 8 12
黄绿 7 10
绿 5 8
蓝绿 5 6
蓝 4 8
蓝紫 3 12
紫 4 12
紫红 4 12
第三节 色立体
按照三属性的关系,有次序的系统地排列组合,就可以构成具有三维体的色彩体系,简称色立体
一:色立体的基本骨架
以无彩色为中心轴,顶端为白,底端为黑,之间的分布不同明度渐次变化的灰色,色相环呈水平包围着中轴,呈圆形,
这上面的各色与无彩色轴连接,表示彩度,靠近无彩色轴处彩度低,离无彩轴愈远彩度愈高
现在世界范围内用得较多有三种色立体,美国的孟谢尔色立体,德国的奥斯特凡德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所的色立体
二:美国的孟谢尔色立体
由美国美术教师孟谢尔在某些方面1905年创立的,
孟谢尔色立体的色相环,是以红(r),黄(Y),绿(G),蓝(B),紫(P)5色为基础,再加上他们的中间色黄红(YR)
黄绿(BG),蓝紫(BP),红紫(BP)作为十个主要的色相,没一种色相还可以细分为10个等分。如此得到100个主要色相
孟谢尔色立体的中心轴,自白到黑分为11个阶段,白定为10,黑定为0,从9到1为灰色系列,明度用1/,2/,3/....符号
表示
彩度阶段以无彩色为0,色度以等间隔而增加,采度的高低是通过与N轴的距离来表示的,距离远,彩度高,距离近,彩
度低,
三: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由奥奥斯特瓦德是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德1920年创立的:
他认为一切色彩都是有纯色(C)与适量的白(w),黑(B)混合而成,其中三者之间为:白量+黑量+纯色量=100(总色量)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是以黄,橙,红,紫,蓝紫,蓝,绿,黄绿这8个主要色相为基础,个主色再分3等份,形成24个色相
环,奥斯特瓦德色立体的中心轴也由无彩色构成,自白到黑共计8个明度阶段,分别a,c,e,g,i,l,n,p每一个字母表示
该色的白量与黑色含量,作为色标的白(a)比理论上的白多含11%的黑,黑色标(P)比理论上的黑多含3.5的白
四:日本色彩研究所的色立体
色相:以红,橙,黄,绿,蓝,紫6个主要色相为基础,调配成24色相环
明度:是把黑定为10,白定为20 其中有9个阶段的灰色系列,共11个阶段。
彩度:与孟谢尔色立体相似。
五:色立体的应用
1:色立体图谱
一个平面的,可阀阅的,装定成册的:“色彩字典”,是配色练习,系列配色的好帮手。
2:色彩标准
色立体的最大特点是上面的每一块颜色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只要知道指定的符号,无论到哪里都通用
第四章 色彩的混合
两种或者二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与原色不同的新色称为色彩混合
色彩混合可以分为三种:加色混合,减色混合,中性混合
第一节:加色混合
加色混合也称为色光混合,即将不同光源的辐射光投照到一起,合照出的新色光
起特点是把混合的各种色的明度相加,混合的成分越多,混合色的明度就越高(色相变弱)
朱红,翠绿,篮紫是加色混合的三原色。将这三种色光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大体上可以得到全部的色。朱红和翠绿混和
成黄,翠绿与蓝紫混合成蓝,蓝紫与朱红混合成紫,混合得到的黄,蓝绿,紫为色光三间色,他们混合成白色光,当不同
色相的两色光相混合成白色光时,相混合的双方可称为互补色光。
有色彩的光被无色彩的光冲淡并变亮,如红光与白光相遇,所得到的光是更加明亮的粉红色光。
*加色混合一般用于舞台照明和摄影
第二节:减色混合
减色混合通常指物质的,吸收性的色彩混合,其特点是恰恰与加色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彩在明度,彩度上较之最初的任何
一色都有所下降,很合成分越多,混色就越暗越浊,减色混全分颜料混合和叠色两种
1:颜料混合
减色混合的三原色是品红,柠檬黄,湖蓝,将这三种色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很多的色。
品红与柠檬黄相混产生橙色,柠檬黄与湖蓝相混合产生绿色,品红与湖蓝相混合产生紫色,橙,绿,紫是物体色的三间色。
它们再混合则成灰黑色,当两种色彩混合产生出灰色时,这两种色彩互为补色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巧合现象,那就是色光的三原色正好相当与物体的三间色,而物体色的三原色又相当与色光的
三间色。
*平时使用的颜料,染料,涂料的混合都属于减色混合,在绘画,设计或者日常生活中碰到这里混合的机会比较多。
2:叠色
叠色指当透明的物叠置时所得到的新方法,特点是透明物每重叠一次,透明度就会下降一些,可透过的光量就会减少
,叠出新色的明度肯定降低,所得新色的色相介于相叠色之间,彩度也有所降低,双方的色相差别越大,彩度下降就越多,
叠出色的彩度还可能提高
*两色相叠,必分底与面(或前与后)所得到的新色相更接近与面色而并非是两种色的中间值,面色透明度越差
这种倾向越明显
第三节: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包括旋转混合与空间混合两种,中性混合属色光混合的一种,色相的变化同样是加色混合,彩度有所下降,明度
不像加色混合那样越混合越亮,也不像减色混合那样越混合越暗,而是混合色的平均明度,因此为中性混合。
1:旋转混合
在圆形转盘上贴几块色纸,通过快速转圆盘使反射光混合
2:空间混合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空间距离,在人的视觉内达成的混合称为空间混合,又称为并置混合
*这种混合与前两种混合不同点在于其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的混合,但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距离完成。
加色混合与减色混合都是在人没有进入人的眼睛之前即在视觉外混合好的,再由眼睛看到)
*空间混合是在人的视觉内完成,故也叫视觉调和。
*空间混合的效果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色形状的肌理,是混合对象是什么样的形状
二:是并置色彩之间的强度,对比越强,观看距离越远 三:观看距离的远近,同一物体近看形像
清晰,层次分明,远看是一个大感觉,明暗处于一个中性状态。
第五章 色彩的对比
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由于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显示出的差别的现象。
任何色都是在对比状态下存在的,或者是在相对条件存在的,因为任何物态或者是一块颜色都不能够孤立存在的。
我们的知觉不可能单独的去感受某一色彩,总是在大的整体中去感受各个部分。
第一节:色彩的几种知觉现象:
1:色的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三种适应:
a:明适应:从黑房子里走到强光下,从眼睛一片白芒芒到恢复正常。
b:暗适应:从明亮的室外到暗室,从看不见到看见世面
c:色适应:一块鲜艳的颜色刚看到很夺目,但不一会就暗淡了。
2:色的恒常性
它主要来自于人们头脑中旧经验对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印像。
*一旦某事物的色彩被认可,即使客观的条件有所变化,而相应的知觉却恒常不变。
* 色的常横性一方面给色彩训练带来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给色彩的表现带来更为广阔的,多样的变化
3:色的同化
在色与色的组合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色与色之间不但不使对比加强,反而会在某个色的诱导下向着统一
方向靠拢,这种现象为色彩的同化
*色的同化要一定要具有产生出这种现象的客观条件,如色彩间必须有共同的因素,色彩要有一定的面积,形
也要有相对集或分散等,不然我们很难知觉出同化现象。
4:色的易见度
色彩的属性越大,注目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明度差是决定视觉认度的主要因素
*如图形色与底色是两个不同的色相,但明度相似,那么形象肯定是模糊的,相反,即使它们的色相一致,但明度
变化强烈,那么视觉的易见度也是高的
*各种纯色用白色做背景注目力没有黑色强
5:色的错觉
在视觉活动中,常常会出现知觉的对象与客观事物的不一致的现象,似乎眼睛看错了,我们将这类知觉称为错觉
也就是说,一个颜色几乎从未以它的物理真实面貌被我们看到过,色的错觉由色彩对比造成的,没有对比,就没有
错觉,对比加强了,错觉也就加强了,因此,只要对比存在,错觉就不能消除。
色的错觉一般分为边缘错觉和包围错觉两个方面
a:错觉最显眼的地方在对比色交界线的两侧,称为边缘错觉。
如:白,灰,黑三个不同明度的色阶并列相排,注意观察中间灰度的明暗变化,会发现白色交界处的这个边缘显得
暗淡些,而与黑色交界的这个边缘看起来明亮一些。
b:包围错觉也称为全面错觉,它比边缘错觉带来的错觉更强烈,也更重要。在同样光的作用下反射同样光的物体,
对比的作用常常使我们改变对色光的感觉。
*错觉的一般规律:对比可以造成对比双方向着互为相反的方向移动的错觉,不同明度的色彩在一起,明的更明,
暗的更暗,不同色相的两色对比,将顺着色轮向各自两边发展,直到补色,彩度对比将扩大色彩的彩度间隔
第二节: 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
1:同时对比
将色彩的对比从时间上加以区分,在同一时间,同一视域,同一条件,同一范畴内眼睛所看到对比现象,称为同时对比.
常搞宣传的人或经常注意标语的人会发现,在红纸上用墨汁写字,其中效果好象在红纸上绿字一样,这就是同时对比
产生的视觉作用,在同时对比中,对比色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对比效果在色彩往往处于易变
的振动之中,充满了生气,色的对比是由同时对比造成的
同时对比带来的知觉现象是由人的视觉生理平衡引起的,人类的眼睛有对色彩自动调节的功能,即人的眼睛对任何
一种特定的颜色都同时要求看到它的相对补色,只有在这种互补关系建立时,我们的视觉才会满足和趋向平衡.这
种效果实际上只是作为一种知觉现象出现的而非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只生于眼睛之中
评:在设计色彩的时候 要考虑对比的平衡
2:连续对比
先后看到的对比现象,也称视觉残像,残像可以分为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种
正残像:指强烈的刺激消失以后,色彩在极短的刺激消失以后,色彩在极短的时间内还会停留于眼睛中的现象,
它是一种刺激色相同的一种色持续,如注视一个红色,当把红色拿走以后 其兴奋状态还会在眼睛
保留片刻
负残像:只在正残像之后,当强刺激引起视觉疲劳时,眼中则会出现一处与原色相反的色光
如:朝天空看过太阳之后,再看地面则会出现无数的黑点
连续对比中的视觉残余也是人的生理平衡造成的,如:长时间观察一种颜色就会出现眼睛疲劳,
这个时候人的自然平衡就体现出来了:它将从三个方面的体现
a:寻求相对补色:
一般规律:视觉在高明度的时候寻求低明度色,在低明度的情况下寻求高明度色,冷色寻求暧色,
暧色寻求冷色,补色是对比色彩对比的灵魂,是色彩对比的归宿,补色的观察也是最基本的观察。
b:寻求全色相,当全部色轮被除被看到时眼睛是平衡的,红,黄,蓝,三颜色可以代替色彩的总和
眼睛只有可看到这个总和才会满足。
c:寻求中性灰色,视觉物质在中等灰色状况下,异化作用与同化作用是相等的,眼睛只有在大脑的中等
灰色下才会变的安定,这种灰色可以用黑白两色调和而成,也可用有采色相混合加白调和出来。
*人在中等灰色下也最容易认识色彩,视觉不容易出现偏差。只有视觉平衡了,眼睛才能够减少疲劳
3:不管是连续对比还是同时对比,都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觉,连续对比造成的错觉是可以消除的,同时对比造成的
对比是不能够消除的,是无法改正的,因此错觉是人的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视觉系统正常加工外来信息的结果
而并非错误的感觉,一个人如果对错觉现象没有感觉,那只能说明他的视觉系统有问题。
第三节:色彩三属性的对比
一:明度对比:
1:明度对比的特征
明度对比就是将不同明度的两色并列在一起,明的更明,暗的更暗的现象。
明度对比的效果是由于同时对比的错觉导致的,明度的差别可能是一色的明暗对比也可能是多彩色的明暗对比
2:明度调子
a:以黑,白,灰系列的9个明度阶梯为基本标准可以进行明度对比强弱的划分。
靠近白的3级(7.8.9)称为高调色
靠近黑的3级(1.2.3)称为低调色
中间3级(4.5.6)称为中调色
*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着明度对比的强弱
三个阶梯以内为短调对比
五个阶梯以外的为长调对比
三个阶梯以内,五个阶梯以外为中调对比。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面积最大,作用也最强的色彩或色组为高调色,色的对比属长雕,那么整组对比就属长调
如果主要色彩属于中调色,色的对比属于短调,那么整组对比就称为中短调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分为:
*高长调:反差大,对比强,形象的清晰度高,有积极,活波,刺激,明快之感。
高短调:高雕的弱对比效果,形象分辨力差,其特点优雅,柔和,高贵,柔软,设计中常用来作女性色彩
高中调:以高调色为主中强度对比,效果明亮,愉快,辉煌。
中长调:以中调色为主,采取高调色和低调色进行对比,此调稳静而坚实,给人以强健的男性色彩效果。
中短调:中调的弱对比效果,这种画面犹如薄暮一般,朦胧,含蓄,模糊,同时又显得平板,
中中调: 属于不强或者不弱中调对比,有丰富饱满的感觉.
低长调: 低调的对比效果强烈,它具有强烈的,爆发性的,深沉的,压抑的.苦闷的感觉.
低短调: 低调的弱对比效果,它阴暗,低沉,有分量,画面常常显得迟钝,抑郁,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低中调: 低调的中对比效果,这种对比朴素,厚重,有力度,设计重常认为是男性色调.
最长调: 最明色和最暗色各占一半的配色,其效果强烈,锐利,简洁,适合远距离设计 但是处理不当
容易造成空洞.生硬,眩目的感觉
以上十个调子是明度对比中最基本的调子,在实际中也会出现一些更细的对比关系,
b:强调整体节奏的明度调式
这种调式不注重面积之间的对比,而是强调多种明度之间的连续对比,所造成的节奏效果
还以黑白灰系列的 9个明度阶梯为基本标准,明度5以上的色阶组合在一起,形成高1/2明度列,有种朦胧,晨曦的色彩
感觉,明度5以下的色阶组合在一起,形成低1/2明度列,沉闷而抑郁,明度3~9色阶组合形成高3/4明度列,激昂而奋进.
明度1~7的色阶组合形成低3/4明度列,雄浑,有力 明度1~9的色阶组合形成全明度列,丰富,跳动
3: 有色彩系的明暗对比
明度对比不仅指无彩色的黑,白.灰,它更多的存在于有彩色系列中.在光谱色中,黄最亮.紫最暗,橙,绿,红,蓝,处于中间
在一个高调画面中如果想选用紫颜色,那只能将它加入大量的白,使明度提高,将黄色变为低调色要加黑或其他深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变这些原色的同时,它们的原有色性也改变了,深沉而恐怖的紫色变成了柔和 雅致
富有女人味的的淡紫色,透明发光的黄色,变成了深暗的绿色,因此可以看出,任何颜色只有在它原有明
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二:色相对比:
1:色彩对比的特征
将色相环上的任意两色或者三色并置在一起,因它们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现象,称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给人类带来色彩知觉的重要手段,它充满了力量和欢乐,色彩的对比有着强大的表现力,既可以描绘
尘世万物,又可以表达神圣复杂的精神.
2:色彩对比的强弱效果
色彩对比的强烈取决与色相在色相环上的位置,从色环上看,任何一个色彩都可以以自我为主,组成同类,类似,邻近,
对比,和互补色相对比关系.
a:同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在15度以内的对比,是色相中最弱的对比,由于对比的两色相距太近,色相模糊,一般看作是
同一色里不同明度的彩度的对比.说它是色相对比,不如说它是色相调和更贴切,因为色彩间统一的因素
远远超出了,对比的因素,它的对比效果,单纯,稳静,雅致,但也容易出现单调,呆板的效果,这时应通过
拉开明度距离和彩度关系来调整.
b:类似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在30度左右,是色相对比中较弱的对比,类似色相对比的几个色同属一个大的色相范畴,
但能区别 出泠暧来,如玫红,大红,朱红,黄绿,绿,蓝绿.此对比的特点仍然统一,和谐振,与同类色相比
效果要丰富得多.
c:邻近色相对比:指色相距离50度~60度左右(90度以内)的对比,属色的中对比,邻近色的配色效果显得丰满,活泼.保持了
统一的优点,又克服了视觉不满的缺点,服装设计和室内设计常常采用这种配色手法.
d:对比色相对比:亦称大跨度色域对比,指色相距离120左右的对比关系,属性相的中强对比,这种对比有着鲜明的色相感.
效果强烈,兴奋,但是易使视觉疲劳,处理不当会有烦躁,不安定之感,这是极富运动感的最佳配色.
e:互补色对比:指色相距离180度的对比,是色相中最强的对比关系,是色相对比的归宿,它比对比色更完整,更充实更
富有刺激性,其长处是饱满,活跃,生动,刺激,短处是不含蓄,不雅致,过分刺激,有种幼稚,原始的感觉.
它适合于较远距离的设计,使你在短短的距离时间内获得一种色彩的印象,如街头广告,标志,橱窗,
商品包装等,补色调在色相对比中最难处理,它需要较高的配色技能.
*正如黑白是明度对比两个极端那样,红,黄,蓝是色相对比的极端,三个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间色橙,绿,紫组成互补关系
,构成了补色对比的的三个极端,也就是说有彩色对比的三个极端,黄,紫是明度对比的极端,红绿彩度对比的极端,
橙,蓝是冷暧对比的极端。
三:彩度对比
1:彩度对比的特征
将不同彩度的两色并列在一起,因彩度差而形成鲜的更鲜,浊的更浊的色彩对比现象,称彩度对比。
彩度对比较之明度对比,色相对比更柔和,更储蓄,它的作用是潜在的,其特点是增强用色的鲜艳感,即增强色相的明确
性,彩色度对比越强,鲜色一方的色相就越鲜明,从而也增强了配色的艳丽,活泼及感情倾向,彩度对比弱时,往往
会出现配色的粉,灰,脏,闷,单调等感觉,这也是初学者常常碰到的问题。
2:彩度调子
每个颜色都有自己的菜度值,要想规定一个划分高,中,底彩度的统一标准是很困难的。
*彩度对比强弱取决于对比色彩彩度差的大小
彩度的对比可以分为彩度强对比,彩度中对比,彩度弱对比,而相差几个阶段为什么对比,是根据各彩度值不同的
要降低一个纯色相的彩度,可渗入白或黑,也可以渗入同等明度的灰,或者混入相对补色,降低后的色彩个性将产生
不同程度的的改变,自然,色彩间色量的多少也会相应改变,无彩色系的黑,白,灰可使周围任何一个颜色富有彩度感
*从对比规律上看,彩度的鲜与浊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暗淡与生动的对比效果是相对的,同一种色彩在暗淡
色调的旁边可能显得生动,而在一种更加生动的色调旁则又显得暗淡了,“同时性对比带来的视觉感受无不影响着我们
,因此在运用彩度色彩时,一要考虑画面的整体彩度倾向是高,还是低,二是要考虑彩度的对比度,请注意从整体上
把握对比效果。
第六章 色彩对比与面积,形状,位置,肌理的关系
色彩总是通过一定的面积,形状,位置和肌理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块颜色或一笔颜色,总是伴随着面积的大小,形的轮廓
与方向,色的分布等因素被我们所认识。
第一节:面积与色
1:优势与抗衡
色彩的面积的大小对色彩对比的影响力最大:当对比色彩的面积相当的时候,互相之间产生平衡,对比效果强,也
称抗衡调和法,当面积大小悬殊时,则产生烘托,强调的效果。也称优势调和法.
另外,同一色彩面积大的往往比面积小的感觉明亮,画出的点,线看起来也比面的明度低。
2:色面积与平衡
配色中怎么的色量才显得更美,更平衡呢,?以纯色的色面积为例。纯色色彩的力量均衡,纯色的色彩面积
均衡取决于两种因素:明度和面积。
为了保持平衡,上述面积比应与明度一定的比例:
如:黄色较紫色明度高三倍,为取得和谐色域,黄色只要有紫色面积的三分之一即可,
其实若是改变了其中任何一色彩度,那平衡的面积比就会随之改变,纯色和谐的比例关系只能作为选色的基点
因为大量的配色效果并不是只是考虑纯色的应用
3:色面积的对比效果
通常大面积色彩设计多选用明度高,彩度低,对比弱的色彩,给人带来明快,持久和谐的舒适感,如建筑,室内天
花板等。中等面积的色彩多用中等程度的对比,如服装配色中,邻近色组及明度中调对比就得较多,即能引起视觉
兴趣,又没有过分的刺激,小面积色彩常用鲜色和明色以及强对比,如小商品,小标志等,目的是让人充公注意
第二节:形状与色
a:单纯形与复杂形
形状是色彩存在的形象之一;一个颜色的出现总是伴随一定的形,同时被我们所感受,而对比着的色彩也会
因形状的变化而受其影响.
形状会产生色对比的强弱,形状越完整越单一,外轮廓简单者,对比效果越强,形状分散外轮廓复杂者,对比
效果就相对减弱,接近中间混合,通常个体形单纯,组合后的形亦相对单纯,加上单纯的色形成了对比的最强
效果,外形简单 可用复杂的色来增强对比效果,使得画面显得丰富;复杂的形则忌用复杂的色,否则会显得
过于杂乱无章,呈现零对比效果。
b:色形态与色表现
将造型要素中的三种基本形(方形,三角形,圆形)同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作了比较,分析,结果
为:红与直线的正方形关联,黄与斜线的正三角形关联,蓝与曲线的圆形关联更具有相似的表现性
正方形的牲是4个内角都是直角而4等边都是直角交叉,被用来象征物体感,重量感,稳定感及确定感。红色
的重量,安定,硬性和不透明现象同正方形或正方体形的静止和庄重一致,所有以横向和垂直为特点的形状
都可以正文形相类似,如十形,长方形等。
三角形本质是3条件相交的线形成的尖锐内角,产生了一种积极,活泼,好斗和进取的效果,它与重量的,明
澈的黄色相对应,三角形代表的所有带有斜边的形,如菱形,梯形,锯齿形等类似形态
圆是由圆心作一定距离移动的轨迹,与正方形的感觉恰好相反,使人有一种漫和,圆滑,轻快,极富流动
的感觉,圆形同透明的蓝色相适应。
概括的说:正方形象征着静止的事物,三角形象征着思想,圆形则代表着处于不停运动的精神,如果要寻求同色
相适应的形的话,可为橙色找到不等边的梯形,为绿色找到一个曲边的三角形,为紫色找到一个椭圆形.
在一副作品中,形状和色彩的表现特性应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形状和色彩的表现力应该是相辅相成,
从特定的色彩同相应形状的类似关系中得出:
当色彩和形状在表现中相一致时,它们的效果就是加法,当然这种一致性只是相对而言,如果一副作品是由
色彩来决定表现力的话,就应该从色彩上着手去发展它的开形状,而一幅强调形状,结构的作品,则应该从形状
中引申出来.
第三节:位置与色
一:位置与对比效果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进行比较才能称为对比,由于对比着的色彩在平面和空间中都是处于某一位置的,因此
,对比效果不可避免地要与色彩位置发生关联,这种位置关系可分为上下,左右,远离,邻近,接触,切入,
包围等。在保持双方色彩一切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位置远时对比弱,接触时对比强,切入时更强些,一色
包围一色时最强。
二:色位置的选定
从正常的平视角度来看,以视点为中心,左右大于上下的椭圆形范称为人眼的有效范围,在有效范围的中心偏右上
这一点,可看作是视域最活跃的位置,即视中心,这个位置对视觉来讲最稳定,最有生气,是色彩对比最强有力
的地带。
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涡”。同样显示出生命力量:如对服装来说,领子和胸前处于视域中心,因此服装重大的变化,
和装饰,大多是在领子和胸部,人们习惯于将标志戴在左胸前大概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从构图的上下关系看,红色位于上部显得压抑沉闷,位于下部稳重,紧固,黄色在上则飘,在下则浮,蓝色在上显得
轻,在下显得重,左关系看,一个色放在左边有紧凑感,放在右边有分离感,这里包含着人体本身的体验,因为一
般左边被动,右边灵活,总是习惯从左看到右,从上看到下,这样,视觉常常要求在画面的右边或下边形成有分量
份量的停顿感,给心理带来完整,平衡的感觉,如果将画面主题有意安排在左边,则全带来一种发展,延续的效果
第四节:肌理与色
肌理是指形象表面之纹理,客观物象的材料性质,表层触觉质感及视觉受对色彩感的影响力很大,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不同
,所具有吸收与反射光的能量也不同,一般表面光滑的质面反光强,反射一致,色彩会随着光的变化显得不稳定,使色彩显得
比实际明度或高或低,如玻璃制品,金属,绸缎。相反粗糙的质面反光弱,反射不一致,使色彩看上去比原有的明度稍暗,
,由于粗肌理不易吸收外光的特点,所以,呈现出来的是它本来的色,使我们看粗织物时会感到色重,色浓,如毛衣,粗
花呢等,而那些光洁度很强的表面,看到更多是的光源的反射色,其自身的颜色显得较差,同一个颜色,有光泽在面比无
光泽的面看起来发暗,发深,较为活泼。
理解肌理与色彩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地选择,表现和创造不同的带有肌理感的视觉效果,通常细而密在表面给人
以人轻快,活泼,光滑感;粗糙的表面有沉重,笨拙,质朴之感,即使是同一个色,因不同肌理呈现出来的色泽不完
全不同,所以,带给人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也不不完全一样,比如设计服装时,如果只标明用红色面料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写明是红纱,红绸,还是红毛,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传达设计意图,因此设计时一定要同时将设计对象的肌理考虑
进去,利用肌理之间的对比使得效果更强烈,同类色相相配往往可以通过材质的变化来弥补单调感,
四:色彩的轻重感
主要和明度有关,明亮的色感到轻,如白,黄等高明度色,深暗的色感到重,如黑。藏蓝。
*明度相同时,彩度高的比彩度低的感到轻。就色相来讲,冷色轻,暖色重.
五:色彩的软硬感
主要与明度和彩度。与色相关系不大,明度较高,彩度又低的色度又低的色有柔软感;明度低,彩度高的色有坚硬感,
中性色系的绿色和紫有柔和感。
六:色彩的明暗感
任何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明暗特征,色彩的明暗感是由明度要素决定的,而这里指的是与色相相关的明暗感,如蓝色比绿色
亮,黄色比白色亮,蓝绿,紫,黑不给人以亮感,红,橙,黄,黄绿,蓝,白不给人以暗感,绿是中性
七:色彩的强弱感
主要受明度和彩度的影响,高彩度,低明度的色感到强烈,低彩度,高明度的色感到弱。
从对比角度讲,明度的长调,色相中的对比色和补色关系有种强感,而明度的短调(高短调,中短调)色相关系中的同类色,
类似色有一种弱感
八:色相的兴奋与沉静感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主要取决于色相冷暖感,暖色给人以兴奋,泠色给人沉静感,
中性的给人既没有兴奋也没有沉静感,另外,色彩的明度,彩度越高,其兴奋感越强
九: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主要受明度和彩度的影响,与色相关联,高明度,高彩度的暖色有明快感,低明度,低彩度的冷色有忧郁感
, 无彩色的白色明快,黑色忧郁,灰色是中性的,从调性来说,高长调明快,低调忧郁。
十:色彩的华丽与朴实感
色彩的朴实与华丽与色彩的三属性都有关联,明度高,彩度高的色显得鲜艳,华丽,如舞台
彩度低明度低的显得朴实,稳重
从色调看大部分活泼,强烈,明亮的色调给人以华丽感,而暗色调,灰色调,土色调有种朴实感
从对比规律看,以上这些色的划分都属相对概念。
第三节: 色彩的经验与色彩记忆
除直接心里效应外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间接心里效应
一:同构原理
就是人往把一种色彩同生活中的某一种东西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同构关系。
二:色彩的联想
指当人们看到某一事物时,时常会由该色联想到与其有关联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体,也可以是
抽象的概念。
从心理学上看,联想产知觉的产物,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还能同时影响到其他感觉器官,如听觉,味觉,
触觉。
a:声音与色
很久以前,人们就研究色彩与听觉特别是与音乐的关系,并建立了音波与光波振动之间的定量关系,通常低音具有深沉感
,代表底明度色彩,高音具有明亮感,代表高明度色彩,清楚的声音是单纯而鲜明的,混杂的声音具有混浊感,声音的感情
可以由色相来传达。
* 激昂的音乐表示红色,一段欢乐的乐曲表示黄色,庄重的音乐表示黑色,柔和的音乐表示浅蓝色
评论:其实就是将声音表达出的一种情感和颜色表达出的情感联系起来
b:触觉与色
色彩与触觉关系也是同一个道理,如红色与蓝色的物体虽然同质,但用手去摸,会给人造成红色坚硬而温暖,蓝色
物体柔软而冰凉的错觉,同样,明亮的色彩比暗的色彩使人感到洁净。
c:味觉,嗅觉与色彩
1:色彩与味觉的关系也非常受人重视,因为适当的色彩可以增进人的食欲
明色调的食物一般比暗色调的食物容易下口,而暖色系的食物与冷色系列的食物则对人的胃口影响不大,
如按色相来分,红色通常代表辣的感觉,橙色代表香甜,黄色代表甜酸,绿色代表酸涩味,咖啡色代表
苦味,紫色代表着,白色代表平淡无味,带灰色代表的色调是不好吃的感觉,黑色和深色色调是味浓的表示
2:色彩还可以对嗅觉产生作用,最常见的是由某一种色彩联想到某一种花香,
如白色使人联想到百合花或夜来香的气味,挑红使人联想到挑花的芬芳,茶褐色会使人联想到含糊的气味
深色使人联想到腐败的气味,最能发出芳香的色相是黄色绿色
d: 表情与色
喜,怒,哀,乐是最常见接触到的情感词汇,其色彩有着明显的表现特征。
喜:的色调可考虑为喜庆,热闹,高兴等感觉,高彩度的暖色调,以红为主,适当配以绿或黄色
怒:的氏色调可以考虑为愤怒,怒火,冲突等感觉;明度的低长调,以中高度暖紫色为主,配上黑白,以加强对比
哀:可以考虑为悲伤,死亡等感觉,低彩度冷色调,无彩色系黑,白,灰,配上适当的蓝
乐:色调比喜柔和,可考虑为甜美,愉快等感觉,明快的高调,暖色系的粉彩色
四个不同的色调如果再结合四个不同的构图,将色和形两种语言有机的结合,效果更佳
e:季节与色
春:黄绿色是强调春天特征的色,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植物的发牙,黄色是最接近于阳光的色,也是迎春花,
油菜花的色.白色的玉兰花,粉红,淡紫的挑花,杏花,牡丹和各种明亮的粉彩色,都含有表现春天
自然色的次序与客观性,春天的空气有云霞,有水分 进入人眼睛的多是经过空气层调节过的中间色
夏:阳光灿烂,强烈,一切充满了生机和力量,此时的自然界,无论是形状还是色彩都是最豪华的,色彩用
高采度的色对比,再以明度的长调对比,补色对比作为自然次序的表示,光线与阴影的强烈对比是夏天的特征
秋:空气清澈而透明,是收获的季节,色彩多为柿子,橘子色,苹果色,梨色,山里红色,葡萄色等,秋天很少有绿
色,除常绿树要外,其他树木都变成,红,橙,黄,和彩度低的棕褐色,落叶后的树木将收获色强烈地映衬在
清澄(暖蓝色)秋天背景中,辉耀而又和谐,饱满而又丰富
冬:受雪与冰所支配的冬季自然界,非常消极,色味少,到处布满灰色,但冬天的梅花,水仙花,兰花,雪松,冰花
树挂,枯枝等也会使我们流连忘返,得到美的享受,透明而稀薄,略带蓝味或灰味的色彩是冬季(主要指北方)
色彩的特征
f: 时间与色
人的心理时间与色彩有关,在长波系的色彩环境中,能感到经过时间很长,在短波系的色环境中,时间就感到很短,
例:快餐店为了周转快采用红色和橙色家具为宜,而机关和病房最好用冷色调,使人忘记时间的长短。
一天中的联想:
早:黎明,清晨的色彩以淡淡的泠色调为主,如中高明度的蓝紫灰,黄灰等
中午:用明度的高长调和黄,黄橘色来表现此时间段阳光强刺激和温暖的感觉
傍晚: 以晚霞的色彩情调为标志,明度选用中中调,色相用橘,橘褐色。
夜: 以低明度的蓝调来表现,点缀少量黄橘色的灯光。
三:色彩象征
当对某种色彩和联想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某一个民族,某种社会集团所以可并加以推广,就构成了色彩的
象征,色彩的象征体现了色彩联想中“共性“的一面,是人们将这种共性普遍化,一般化后所形成的某一类特定事物的
表达形式。
如:红色在中国近代是革命的象征。黄色在中国是帝王的象征,在欧美,黄色是犹太人的衣服,因此象征着卑劣,绝望
白色在中国意味着丧葬,对欧洲意味着喜庆
四:色彩的嗜好
支配色彩嗜好有三个因素:第一:自我介入(个人嗜好,20%)
第二:体面维持(自我与环境的调和,40%)
第三:快乐的追求(追求“流行”,40%)
每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形成对色彩的嗜好不同但是人们对色彩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共性
从性别看:男人喜好蓝,绿色系的色,女人喜欢红,紫色系的色,知识分子喜欢含蓄的低彩度色
从性格看:喜欢红色的人感情外露并且是现实的享乐主义者,喜欢绿色是理性而朴素的人,喜欢蓝色的人具有浪漫
性格,注重精神生活,而喜欢橙色的人则缺乏自主,无个性。喜欢紫,暗褐色与黑色人,固执孤僻且
自卑感强,
色彩嗜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与社会性,即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变化,这种
个人色彩嗜好向社会群体妥协并转而追随大众潮流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就产生了流行色,流行色的概念在商业
设计中十分重要,目前它已成为了设计界中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
色彩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人与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对色彩的感知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个人
又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即使是同一个人,在情绪的高潮和低潮,或特殊情况下,对色的反映也是
有着差异的,所以想使色彩理解和体验上升到更高层次,只凭单纯的直感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各方面的知识
的积累,丰富色彩的修养,人生的体验等等,这样你从中才能获得你自己的感觉。
第七章 色彩的心理
色彩的运用的最终目的是感情的传递,色彩的本身自然无所谓感情,这里所说的感情只是发生在人
与色彩之间的感应效果,一般说感情的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
a: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导致的某些心理体验,可以称为色彩的直接感情心理效应。:如高明度的
刺眼使人心慌。
b:色彩的间接心理效应:因上种效应而联想到的更强烈,更深层意义的效应。它包括色彩的转移,
色要联想,象征,好恶等
* 这两种效应相比较,前者具有更多客观性,普遍性,后者则带有较多的主观性,特殊性,
第一节 色性与调和
一:色性:指某一单独颜色的性质。
下面主要讲解有彩色系中的红,橙,黄,绿,蓝,紫,几种基本色相和无彩色系中黑,白,灰的色性
a:红色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的光波最长,折射角度小,但穿透力强,对视觉的影响力最大,此色和知觉度高
,不易丧失自己,想变成它色非常吃力的。
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血液,红花,红旗,从自然产生的景物到人工制造的各种东西,
红色都使人感到兴奋,炎热,活泼,热情,健康,感到充实,饱满,有种挑战的意味。红色
的个性强又端庄,具有号召性,象征着革命,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深红色:稳重,庄严
粉红色:温柔,愉快,多情,有着幸福,含羞,梦想的感觉
大红色:表现热情到达顶点时用大红色是最好不过了
红色在节日喜庆时被人们采用,作为欢乐,庆典,胜利时的装饰
由于红色过于强烈,暴露之故,也作为幼稚,野蛮,卑俗,战争,危险的色彩
在搭配关系中,强烈的红色适合黑,白和不同深浅的灰,与适当比例的绿组合富有生气,充满
浓郁的民族韵味,与蓝配合显得稳静,有次序
b:橙色
橙色的波长在红与黄之间,具有红与黄的性质,它的明度仅次于黄,强度仅次于红是色彩中最响亮
最温暖的颜色,橙色是火焰的主要颜色。
橙色:使人联想到:果实,食品,灯光,阳光,鲜花,具有华丽,温暖,愉快,幸福,辉煌的感觉。
c:黄色:波长适中,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色,给人以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色彩印象,
由于此色过于明亮,被认为轻薄,冷淡,性格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偏差,稍一碰到它色,就
会失去本来的面貌
黄色:也用于果实,花等。黄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的像征,在古罗马是高贵的色,神头上的
佛光,在殴美庸俗,低得的下等色
d:绿色:波长居中,是人眼最适合的颜色
f:蓝色
g:紫色
h:白色
i:黑色
二:调性
一组配色或一个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它包括明度,色相,彩度,的综合因素。
a: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
以明度调子为主的配色,充满了清晰感,层次感,富有理性的次序,是三个调子中最基础的调子,
与色相调子比,它的这种条理感更为内在。
b:以色相调子为主的配色
色相调子是建立在色性之上,所要考虑总的色味倾向和色相对比度,色相调子的确立,就是情绪
,性格,心理感觉的确立,在三个调子中它是最强烈,最直接,最亲切,最出效果的调子
c:以彩度调子为主的配色
以色彩的鲜浊构成的配色关系
三属性的调性各不相同,但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想使色彩关系完美,和谐,只有将明度
,色相,彩度调子同时考虑进去才能够实现。
第二节 色彩与感觉
一:色彩的冷暖感
暖色:红,橙,黄 泠色:蓝,蓝紫,
中性色:绿,紫
白泠,黑暖
二:色彩的空间感
可以用色彩的冷暖,明暗,彩度,面积,对比来充分体现
暖色向前进,泠色向后退,因为暖色比泠色波长长
亮的向前进,暗的有后退感
同等明度下,色彩的彩度越高越往前,越低越往后
大面积向前,小面积向后
三:色彩的大小感
感觉靠近的前进色,因膨胀而比实际的大,亦称膨胀色,看来远去的后退色,因收缩而比实际小
,亦叫收缩色
如:设计中一般暖色系列的色面积要小,泠色系列的色和暗色面积要适当大些,这样才易取得色彩
的平衡
第八章 配色的方法与原则
一:什么是好的配色
单一的色彩无所谓美,丑。只有两种色彩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出现好与不好效果。
我们追求的是一中共同配色的方法和原则,而设计工作者更多的时候要考虑的正是这些多数人所共有的美感。
1:配色的目的
a:纯粹追求美的配色,如美术作品
b:重视实用化机能的配色,尽管效果并一定美,像黄与黑的安全标志,群青与橘色的环卫工人服,主要是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c:既最求美又注重生活机能的配色,像服装,建筑,室内等设计的配色都属于这类,配色目的决定着配色好与坏的审视标准
2:调和的概念
配色中应该说具备了调和,悦目,赏心就可算是一种美的配色,调和是指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配合得适当,能够相互
协调,达到和谐,配色的调和与否,是人产生愉快或不愉快感觉的关键.
调和色彩:指具有某种次序的色彩组合,它不单单指同一,类似给予的舒服,美好的调和感觉,而是多方位追求具有不同特征
不同价值的色彩表现
* 就配色而言,和谐只是相对的,只要符合人的追求,符合目的需要,即使以往普遍认为不调和的关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也会成为调和的关系.
色彩的组合方式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在统一中求变化,称为"统一调和"
第二类:是在变化中求统一,称为"对比性调和"
第二节:统一性调和
寻求统一,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愿望,统一,相当于色彩间同一或类似的色相关系,明度关系,彩度关系
也就是说,相类似者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美的,舒服的,如果说色彩的差别是色彩对比的本质,则共性就是达到调和
的根据,在三属性中尽量消除不统一因素,统一的要素越多,就越融合
一:同一调和
1:同明度的调和
同明度关系下有纯不纯的彩度变化,不同色相的变化
2:同色相调和
同色相关系中变化明度,彩度.
3:同彩度调和
在同彩度关系中变化明度
二:类似调和
类似调和是类似要素的结合,与同一调和相比它具有稍多的变化,但没有脱离统一为主的配色原则
1:类似色相的调和
这种调和实际上是以色相来决定效果,用明度,彩度关系辅助搭配为更为协调的色彩效果,如红色的低中调,黄色的中高调
2:类似明度的调和
此种调和范围较广,在类似明度的调子中可适当选择有对比的色彩或补色色相来丰富画面的效果,但要避免过与强的相变化
与明度变化相冲突.
3:类以彩度的调和
这种调和主要是突出彩度的变化,其明度,色相关系要尽可能地减弱,此类配色效果优美,雅致,柔和
第三节 对比性调和
基于变化的基础之上,属于异质要素的组合,此色彩效果强烈,富于变化,活泼,生动,但调和的难度也比较大,对比性调和的关键是要
赋予变化以一定的次序,使之统一起来,因此在对比调和中,次序调和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一:次序调和
次调和的关键在与整体与部分之间是否有共同的因素
1:赋予节奏的调和
无论是色相,明度,还是彩度,只要使画面上的色彩成为一种渐变系列,如等差或等比,那肯定是和谐的
另外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也可进行面积变化,形成有节奏序列的调和效果.
2:赋予同质要素
将对比的两色(或几色)同时混入或带入第三色,使双方同时都具有相同因素,成为中间色,使之调和统一起来,
或将对比的两色按一种均衡的规律,把各自的成分放置在对方色中进行对比,或者双方色彩按一定量互相混入
对方的成分,都可因增添了同质要素得以调和
3:几何形次序的调和
主要指依色相环上的位置变化来确实的调和效果
三色调和:指在色相环上呈现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三要素构成东西是安定的,立体的,又富有变化的,因此,三角调和
应用最广泛,z最有效.
四色调和:称为补色双开叉调和,这种调和色相变化丰富,但要避免杂乱.
多色调和:在色相环上呈现为五角形,六角形色彩位置关系,这种调和色相变化丰富,但要避免杂乱.
二:统一调调和
这种调和强调的是色调的作用,其色调的色系统主要指色相。
如黄昏之所以美,是因为整个幕色给金黄色的日辉染过一层。
三:失去平衡的调和
这种调和往往是反规律的,无统一因素,或者是夸张的,目的是寻求心理的一种震动,
第四节:配色的原则
一:统一中求变化
二:地色与图形色
三:色平衡
-
四:色的节奏与韵律
a:渐变的节奏
b:反复的节奏
c:多元的节奏
五:色的单纯化
六:色的强调
七:色的间隔
八:色的关联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