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间通信过程和IPV4介绍
主机之间的网络通信过程
这里通过OSI七层模型说下大概流程,真实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并且还伴随各种机制
七层模型的层次结构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 数据包在应用层产生,系统程序将发送的数据封装成数据包,添加上应用层协议头部,应用层协议就是HTTP、FTP、SSH等常见的协议
- 传输层将应用层的数据包外面再加一层封装,在TCP中添加TCP头部,包含了源端口和目标端口等信息,如果是udp协议就添加udp头部,包含udp的本机端口和目标端口
- 到网络层数据包里才添加了ip,又是一层封装,添加源ip和目标ip信息
- 数据链路层中,数据包外添加封装成数据帧,包含了mac地址和目标的mac地址信息
- 在物理层中,就是通过网线发送到对端了,中间可能过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其实在局域网中,是通过mac地址确定对端机器的位置的,让交换机看到目标的mac地址,才能告诉你在哪网口中
从应用层到数据链路层,数据包是层层封装的,就像洋葱一样,每层都会在包外面添加自己层的东西。但是到对端后就不一样了,是反过来的,对端收到包后传递过程是从物理层到应用层,每层都会对数据包解开相应的封装,和剥洋葱差不错
IPV4介绍
ipv4是32个二进制位组成(4字节),每8个二进制位一组,总共4组,数量是42亿左右。
每个ip都有网络位和主机位,网络位是这个ip在哪个网络,主机位是ip在这个网络中的具体位置。
ip地址分为四种类型
- A类地址:网络位八个二进制位,也就是一组,在这八个二进制位中,第一个二进制是0,后七个从0到1,转成十进制就是0-127,后面24位是主机位,也就是说,A类地址适合大型网络,主机位三组非常庞大,可以有1千6百万左右的主机在一个a类的网络中进行通信
- B类地址:网络位是16个二进制位组成,两组,主机位也是十六个二进制位,也是两组。A类是0-127,B就是从A延续128-191。每个B类地址的网络可以有6万多左右的主机
- C类地址:网络位三组组成,一组是主机位,延续了B类地址192-223,每个网络可以有254个主机存在
- D类地址:比较特殊,上面的ip都可以配置在主机上使用,但是D类地址规定用于组播使用,范围是224-239
- E类地址:保留地址,从240-255
| 地址 | 范围 |
|---|---|
| A类地址 | 1.0.0.0-127.0.0.0 |
| B类地址 | 128.0.0.0-191.255.255.255 |
| C类地址 | 192.0.0.0-223.255.255.0 |
| D类地址 | 224.0.0.0-239.255.255.255 |
| E类地址 | 240.0.0.0-255.255.255.254 |
每个网络中都有私有ip,就是不在互联网进行通信的ip,还有就是127.0.0.0/8的ip是特殊ip,用于本机的回环地址
0.0.0.0和255.255.255.255是广播地址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