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题目最开始的时候,想批评一下某些人。后来发现也许不该太偏激,事实上我们做出了很多事情,而现在辉煌越来越少了。除了神舟系列,最近多年来再科学技术方面激动全国的少之又少。而再校大学生们越来越关心的是奥斯卡颁奖会,超级女声,四大,等等。许多政绩都变成某某重大工程,某某运动会了。互联网泡沫破了,真怀疑还有人在做科研?
还是要回到书本里的人,书本里的时候。当作者最开始进入“第一飞机设计室”工作的时候,虽然大学毕业,但一点都不怯场。而且以后的三年中,他先手设计了好几架飞机上天。作者一声充满着各种各样得活动,多才多艺得他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但是他自己说,在他工作得前三年基本上是一生最忙碌得三年。不停得设计飞机,不停的画图。对于一个出色飞机设计师,他最开始是多么幸运。而作为搞汽车控制技术的我,至今没有机会上车调试自己的程序,同样也是三年。
所以我开始怀疑,汽车的研发真的那么难么?人家一架架的飞机不停的上天,难道我们自己造个车就这么麻烦呢?条件应该是越来越好,怎么东西倒是怎么努力都作不出了?
作为一个产品,比如他主持的‘运12’的适航证的工作,是比较磨人的。因为条款很多,要一条一条的满足。做一个研发人员,当他的主要工作做完,他是不愿意在费时费力的做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但是作为样品开发,一个车型,应该是很快而且并不难的事情。给一个破发动机,自己搭电路板到最后调试,也不至于几年都作不出来的。人家说没有天才的设计师,设计都让别人做了。我看是没有培养设计师的土壤,就想着要凭空出来一个英雄拯救这个的地球。
对于设计师而言,从通常的名利角度,其实是个很有风险的事情。他的一生中可能有无数个创意,但为人接受的可能也就几个。他一生可能有机会做10个控制系统,也许一个也不能被市场接受,一生磨磨无名。但是设计这个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充满挑战充满乐趣的。
作为一个企业,也是非常有风险的支持某些工程师天马行空不停的“创新”。如果10个样车有一个能被市场接受,投资总算不亏。万一一个都没有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跟随别人走。很难亏本,但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想创新,门都没有。
其实天才并不难,只要你给他按时浇水按时晒太阳。给他提供条件,鼓励他动手。给他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能实现自己的想法。给他压力,让他意识到要解决的问题。给他鼓励,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工组多么重要。经过几个case的磨练,自然就成了专家了。作者虽然是设计了一生的飞机,有好几架都是重要的产品。但是他做过的航模更多。从第一飞机设计室就开始做航模,一直做了10多年。
汽车工业走市场换技术这条路快20年了,结果差不多所有的技术都没有学到。所有关键的零部件,没有一样可以是国产的。除了几个轴承,从发动机到电控,都是国外的。长此以往,任何高校任何人只要说起汽车,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技术了。“运十”之后,上海与波音公司合作干线飞机,20年来实力强大的上海航天系统一样积极的成果都没有。而ADM一看龙芯出来,又要和中国合作。前车之鉴啊。
用新的眼光看待技术,有两点含义:第一,技术不是万能,市场才是。但是没有技术也就没有市场。第二,中国人从人才的角度而言技术能力一点都不差,差的是某些管理着总是不信任自己。或者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国外公司答应给多少回扣解决小孩留学的问题;或者是怀疑主义太深,总是不相信自己的。着两点都是非常积极的,应该尽量克服消极的一面。就技术而言,国人的志气很重要。对于市场而言,国人的志气更重要,国货一定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