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读书分享——《微创新》

      这本书是到现在为止我看得最辛苦、最耗时的书了,之前看的书也是需要一边看一边思考的,但是这个除了联想思考以外,还需要自己去设想。没看一个例子,就自己去设想一下如果是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创意,结果想的时间反而是看的好几倍,经常花上一个小时才看得到二十页,最惨的一次半个小时才看了六页——2个例子。

      不过,也幸好是需要边看边学着创新,才不至于看完了就忘了,大部分的内容在一遍之后还记得很清楚。

      OK,开始正文。

      对于这本书,不管是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是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都是2个词——“框架内”“结构性固着”,简直是不明觉厉啊!以前看各种帖子对于创新都推崇的是“破坏性创新“,像吾辈这种没有想象力的人,臣妾做不到啊~~不过看到这本书总算安心了,就算是想象力贫乏如我,也还是有成为”创新人才“的机会的(ง •̀_•́)ง

      “在框架内创新”让我首先想到了排列组合,以前高中的时候喜欢的数学题就是排列组合,地图着色、任务分配、邮差路线啥的,总之就是N个数据,算出有多少种组合方法。类似的,框架内创新也是让我们将N个资源,通过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来获得新的东西,当然也并不仅仅只是二维的重组,也可以是三围的重构;框架内的资源,他可能是某个物品/某个人、也可以是一个操作步骤、还可以是时间/地点;除了资源的组合,也有资源+方法的组合,同样的资源组合配以不同的使用方法,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妙趣。

      既然是“框架内创新“,我们必然是长期处在框架中的,对于一个产品我们往往会把他视为一个整体,并认为它们应该以我们熟悉的样子而存在。如果这个熟悉的样子发生改变,我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会本能地认定这种改变是不妥的。“结构性固着”就是这样一种思维定式,而“框架内创新“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克服“结构性固着”。整本书里从开始到结束,从一开始的心有结虑,到后面的坦然认可,作者逐步的通过不同的策略让我们学习破除“结构性固着”。

 

      本书划分了五种策略,减法、除法、乘法、任务统筹、属性依存,不过其实任务统筹和属性依存是属于灵活应用前三者的,从难度或者复杂度上来讲的话属性依存>任务统筹>乘法>除法>减法。

减法策略

      Vitco公司把洗衣液去除了活性成分就成了衣物清新剂,录像机去掉按键/液晶显示屏就成了DVD机,其创新方式其实都是破坏策略。

      让我想到那个词“不破不立”,虽然跟“破坏性创新“一样有个破字,意义却并不相同。减法的破,是列举产品或服务的内部组成部分(可以视为拆解),然后选择一个非最核心/最次要而是处于中间地带的部分将它删除,而当我们减去一样东西,需要另一个替代品的时候,对于替代品的要求,就明晰了我们现在的需求,也就是创新的产品的需求。

      减法策略相对于后面的都简单一些,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对于“结构性固着”,它只需要去克服取舍心就可以了,是克服“结构性固着”的入门策略哦。

除法策略

      通过不同的方法去划分产品或服务的内部组成部分:

      A. 功能型除法:挑出产品或服务中的某个功能,改变其位置(逻辑功能上)
  B. 物理型除法:将产品按随机原则分解成若干部分(空间结构上哦)
    C. 保留型除法:把产品按比例缩小(时间缩短/体积缩小/钱变少= =)

      就好像我们儿时玩的七巧板,我们并不删除或新增什么,但是可以改变它成不同的模样(这个举例不准确哈,但是就这么表达下意思~)

乘法策略

      Willis Tower 的设计真是好佳赞啊!螺旋式的结构、逐渐降低楼层的方式居然可以更高的盖高楼还可以利用风力,简直是太帅了!!!

      乘法策略让我觉得难度要略大一点,它关键在于:

1.划分产品的组成部分,从组成中挑出一项A来进行复制A’, 分析A的属性,修改A1其中一个属性a使之成为成为A2,然后再A2和原产品相加

2.一定要有些修改,不能只是一味的叠加

      而对于列出各个成分后,该单个成分上进行修改倒是挺容易的,但是貌似自己列出来之后觉得都有最大的弊病——没有可行性┭┮﹏┭┮

任务统筹、属性依存策略就原谅我不写了,实在是我的脑细胞还没有完全消化,我需要更多的去实验后再去吸收它们。

 

熟悉产品

      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去划分产品或服务的内部组成部分,你需要列出产品/服务的组成部分的定量或者变量,甚至是组成部分中的属性,这一部分的工作一定要有耐心,同样的,他也要求你对产品必须要很熟悉。

      在整个活动开始前,你需要知道“框架”在哪里、他的范围有多大、框架内有什么、框架外是什么。只只有熟悉产品,熟练掌握了“框”的含义,才有可能在遇到问题时,清晰界定你的框在哪里,然后再开始我们的策略。

自己练习

      看书看的是方法和原则,给予的是启发,作者说的对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熟能生巧”的。如果要真正的将它灵活使用起来,还需要我们反复的进行练习。可以先从身边的例子着手,生活中的用品也好、公司的设备也好、甚至界面的路灯推车也OK,进一步的去深化理解,然后在真正碰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有意识的去使用这五个策略解决,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平时积累多了当时就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了哦~

      最后,书中的观点,虽然乍看违背了我们的常识,但确实是实用的,在需要佐证的地方也给予观点学术研究的例证。私以为不错!

 

posted @ 2016-02-29 10:41  小泠哦  阅读(5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