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下)

呐,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上文说到,负极材料主要有碳类和非碳类,碳类的石墨、硬碳、软碳上文已经介绍过了,非碳类负极材料主要有合金(硅基负极、锡基负极)、锂金属、钛酸锂、氮化物。以下我们主要介绍硅基负极材料、钛酸锂和锂金属负极材料。
三 硅基负极材料
硅作为目前发现的理论克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其前景相当广阔,成功的应用,将会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一个数量级的提升。

从上图可知,硅的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超过石墨的372mAh/g的十倍以上,这个数字的概念想必大家都清楚,充一次电实现1000公里将有可能实现。
硅的电压平台比石墨高了一点,这样的好处就是充电时候析锂的可能性不大,安全性能上,较石墨有很大的优势。从硅的来源来看,硅是地壳中丰度最高的元素之一,来源广泛,价格便宜。
朋友们,别以为咱先说了目前克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就不继续看后面的了。这个东西这么好,可是并没有大规模使用,肯定是存在他特有的缺陷的。
再说缺陷之前,咱先说说他的充放电机理:

硅的充放电机理和石墨的充放电机理有所不同,石墨是锂的嵌入和脱嵌,硅则是合金化反应。
硅的最大的缺陷,就是体积膨胀。

在充放电过程中,硅的脱嵌锂反应将伴随大的体积变化(>300%),造成材料结构的破坏和机械粉化,导致电极材料间及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的分离,进而失去电接触,致使容量迅速衰减,循环性能恶化。由于剧烈的体积效应,硅表面的SEI膜处于破坏-重构的动态过程中,会造成持续的锂离子消耗,进一步影响循环性能。

也正是因为他的300%的体积膨胀,限制了现阶段的商业化应用。都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现在研究的解决硅充放电膨胀的方法有纳米硅、多孔硅、硅基复合材料。利用复合材料各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其中硅、碳复合材料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包覆型、嵌入型和分散型。

纳米硅,通过制备成纳米线,使得所有的硅得到利用,并预留膨胀空间,可有效改善循环性能。但是该方法成本较高,工艺制程复杂,制备难度较大。

多孔硅,也是通过预留硅膨胀空间,改善循环性能。但压实密度较小,工艺流程复杂,制备困难。(看起来有点密密麻麻般的。。。)

硅/碳复合材料,主要是碳包覆,如下图,虽然预留了膨胀空间,改善了循环性能,但是压实密度小,且工业化难度大。

四 锂金属负极材料
金属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之一了,标准电极电位-3.04V,理论比容量3860mAh/g,从这个数据看,仅次于硅的4200mAh/g了。应用领域锂硫电池(2600wh/kg)、锂空气电池(11680wh/kg)等。
锂金属电池有着很高的容量表现,但是使用中,由于存在锂枝晶、负极沉淀、负极副反应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的安全,故而现阶段处于概念性阶段。
锂硫电池,结构示意图和方程式如下,硫也是自然界存在非常广泛的元素,锂硫电池较高的能量密度(2600wh/kg)有可能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研发的重心。

锂硫电池结构图

锂硫电池反应方程
锂空气电池,结构示意图和反应方程式如下,锂空气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11680wh/kg),接近燃油的能量密度,环境友好,反应生成物为水。


五 钛酸锂负极材料
钛酸锂,尖晶石结构,电位平台1.5V,三维离子扩散通道,晶格稳定,理论容量176mAh/g。该材料具有高安全、高倍率、长寿命的特点。

高安全性,刚才我们说到,电压平台1.5V,不析锂,耐过充过放,高温和低温性能优异。
高倍率,想必石墨具有更高的离子扩散系数,25℃时锂离子在钛酸锂中的扩散系数(2*10^-8cm2/s)比石墨高出一个数量级。
寿命长,因其晶格稳定,结构稳定,零应变,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微乎其微,不形成SEI膜,没有SEI膜破损造成的负面影响。
该材料制备方法有固相反应法、溶胶凝胶法和水热离子交换法。通过对Li2CO3,TiO2,按照比例(li:Ti约0.84)进行球磨,可掺杂Zr等进行改性,增加炭黑提高电导率。制备温度约在800-1000℃,一般时间越长,晶格生长越完整。
其实可以看到,虽然相对石墨,他具有更高的离子扩散率,高安全,长寿命,可是他的导电能力差,需要碳包覆和掺杂改性;电位高,与高电位正极材料只能形成2.4-2.6V电压,需降低钛酸锂电位(金属取代部分Ti);理论容量偏低,176mAh/g相对于石墨的372mAh/g,容量上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六 展望
围绕着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倍率性、长寿命的提升的要求,对未来的负极材料的走向,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基于上面说到的几种材料,各有优异,其未来的走向,还是需市场和技术来综合衡量,切不可揠苗助长,亦不可坐井观天。

1.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未来将向着高容量、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高循环性能等方面发展。
2.现阶段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基本上都是石墨类碳负极材料,对石墨类碳负极材料进行表面包覆改性,增加与电解液的相容性、减少不可逆容量、增加倍率性能也是当下提升的一个重点。
3.负极材料钛酸锂,对其进行掺杂,提高电子、离子传导率是作为现阶段一个重要的改进方向。
4.硬碳、软碳、合金等负极材料,虽然由较高的容量,但是循环稳定性问题还在困扰着我们,对其的改性研究仍在探索改善中,由于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电芯的需求加速,可能会催促该类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5.锂金属负极,虽然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其存在的固有的锂枝晶等安全问题尚无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其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尚需时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