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如何学习Linux性能优化?
其实,性能问题并没有你想像得那么难,只要你理解了应用程序和系统的少数几个基本原理,再进行大量的实战练习,建立起整体性能的全局观,大多数性能问题的优化就会水到渠成。
我见过很多工程师,在分析应用程序所使用的第三方组件的性能时,并不熟悉这些组件所用的编程语言,却依然可以分析出线上问题的根源,并能通过一些方法进行优化,比如修改应用程序对它们的调用逻辑,或者调整组件的配置选项等。还是那句话,你不需要了解每个组件的所有实现细节,只要能理解它们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和协作方式,你也可以做到。
学习性能优化的第一步,一定是了解“性能指标”这个概念。
性能指标是什么?
当看到性能指标时,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我相信“高并发”和“响应快”一定是最先出现在你脑海里的两个词,而它们也正对应着性能优化的两个核心指标——“吞吐”和“延时”。这两个指标是从应用负载的视角来考察性能,直接影响了产品终端的用户体验。跟它们对应的,是从系统资源的视角出发的指标,比如资源使用率、饱和度等。
我们知道,随着应用负载的增加,系统资源的使用也会升高,甚至达到极限。而性能问题的本质,就是系统资源已经达到瓶颈,但请求的处理却还不够快,无法支撑更多的请求。

性能分析,其实就是找出应用或系统的瓶颈,并设法去避免或者缓解它们,从而更高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处理更多的请求。这包含了一系列的步骤,比如下面这六个步骤。选择指标评估应用程序和系统的性能;为应用程序和系统设置性能目标;进行性能基准测试;性能分析定位瓶颈;优化系统和应用程序;性能监控和告警。
Linux 性能工具图谱:

比如,当遇到 I/O 性能问题时,可以参考图片最下方的 I/O 子系统,使用 iostat、iotop、blktrace 等工具分析磁盘 I/O 的瓶颈。你可以把这个图保存下来,在需要的时候参考查询。
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想要学习好性能分析和优化,建立整体系统性能的全局观是最核心的话题。因而,理解最基本的几个系统知识原理;掌握必要的性能工具;通过实际的场景演练,贯穿不同的组件。这三点,就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会在专栏的每篇文章中, 针对不同场景,把这三个方面给你讲清楚,你也一定要花时间和心思来消化它们。
另外,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性能工具的选用。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正确的选择胜过千百次的努力。虽然夸张了些,但是选用合适的性能工具,确实可以大大简化整个性能优化过程。在什么场景选用什么样的工具、以及怎么学会选择合适工具,都是我想教给你的东西。
但是切记,千万不要把性能工具当成学习的全部。工具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关键在于你的用法。只有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的原理,并且结合具体场景,融会贯通系统的不同组件,你才能真正掌握它们。
最后,为了让你对性能有个全面的认识,我画了一张思维导图,里面涵盖了大部分性能分析和优化都会包含的知识,专栏中也基本都会讲到。你可以保存或者打印下来,每学会一部分就标记出来,记录并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怎么学更高效?前面我给你讲了 Linux 性能优化的学习重点,接下来我再跟你分享一下,我的几个学习技巧。掌握这些技巧,可以让你学得更轻松。
技巧一:虽然系统的原理很重要,但在刚开始一定不要试图抓住所有的实现细节。深陷到系统实现的内部,可能会让你丢掉学习的重点,而且繁杂的实现逻辑,很可能会打退你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个人观点是一定要适度。你可以先学会我给你讲的这些 系统工作原理,但不要去深究 Linux 内核是如何做到的,而是要把你的重点放到如何观察和运用这些原理上,
比如:
有哪些指标可以衡量性能?
使用什么样的性能工具来观察指标?
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因素等。
技巧二:边学边实践,通过大量的案例演习掌握 Linux 性能的分析和优化。只有通过在机器上练习,把我讲的知识和案例自己过一遍,这些东西才能转化成你的。我精心设计这些案例,正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学习理解和操作体验。所以我强烈推荐你去实际 运行、分析这些案例,或者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你自己的系统,这样你会有更直观的感受,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技巧三:勤思考,多反思,善总结,多问为什么。想真正学懂一门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问问题。当你能提出好的问题时,就说明你已经深入了解了它。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