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听器结果的分析
前面在讲解的过程中已经用到了许多监听器,本次我们系统的来看下它们的内容,并且用它来实现测试分析;JMeter 自带的监听器非常多(不包含 jp@ 开头的),但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如下:
- 断言结果(前面已经解释,与测试分析无关,本节不讲解)
- 查看结果树
- 聚合报告
- 用表格查看结果
- 图形结果
- Aggregate Graph 等
用实例说话
我们继续使用 Webtours 的关联实例进行演示说明。
演示步骤
-
将脚本导入到 JMeter 中;
-
为脚本添加上面我们介绍的监听器:
- 运行脚本,等待脚本运行完毕。
分析监控器
脚本运行完毕后,我们对其感到陌生的图形结果进行说明,其他的监控器不在重复说明。
图形结果
图表底部参数的含义如下。
- 样本数目:是总共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数。
- 最新样本:是代表时间的数字,是服务器响应最后一个请求的时间。
- 吞吐量:是服务器每分钟处理的请求数。
- 平均值:是总运行时间除以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数。
- 中间值:是代表时间的数字,有一半的服务器响应时间低于该值而另一半高于该值。
- 偏离:表示服务器响应时间变化、离散程度测量值的大小,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数据的分布。
aggregate graph
这里的参数和聚合报告中的含义一致,唯一需要说明的图表中显示的指标是响应时间。
指标提取
虽然我们加上这么多的监控器,实际上对于我们有用的测试指标其实是有限的:我们从中观察一下指标,以此判断系统性能。
- Samples:本次场景中一共完成了多少请求;
- Average:平均响应时间(单位毫秒);
- Median:响应时间中值(单位毫秒);
- 90%Line:90%的响应时间(单位毫秒);
- Min:最小响应时间(单位毫秒);
- Max:最大响应时间(单位毫秒);
- Error:出错率(出错的 Request 数/所有的 Request 数);
- Throughput:吞吐率,即每秒/每分钟(具体看“/”后面的单位)处理的 Request(请求)数;
- KB/sec:每秒从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量,相当于 LoadRunner 中的 Throughput/Sec;
- Std.Dev:所有请求响应时间的标准差。
上面列举的指标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
总结
- 在进行监控的时候,可以选择将图表进行导出:
- 记住监控器中对我们有作用的10个指标,我们的测试分析就围绕着它们进行;
- 尽量观察图形来判断性能可能发生的点,一般拐点位置即是性能开始变化的位置。
天行健,男儿当自强不息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