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中奖励制度的马太效应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可以得到特殊的关照,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则默默无闻,很难有出头之日。这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会对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学会辩证地看待“马太效应”,防止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负面效应和隐性影响,最终达到“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效果。

关键词:马太效应,学生群体,奖励制度

0 引言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简言之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而在科学奖励制度上也有类似现象。对于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概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现象就是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学生群体间亦是如此。
1 “马太效应”在学生群体中的表现
以前经常听学霸和老师讲一句话:“当你学习成绩上去了以后,其他的东西也都有了,至少不会差到哪去”。当时虽然乍一听不合乎逻辑,但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现在发现这种现象和“马太效应”不谋而合。对于学生而言,奖励荣誉最多的还是一种精神鼓励,是一种才能学识的认可与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但是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其它才能也肯定是优秀的吗?学习测评奖励有他,优秀班干有他,其他的评选他也有份。主要是主角光环一直笼罩在他们的身旁,最终导致各种奖项的角逐花落他家都是天经地义。这其实对于那些一直不被看好却默默努力、有潜力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内心的打击与伤害。
过度集式的奖励让原本很好的教育方式失去了它本来的功能。少部分奖励集中的学生感觉自己优势明显,似乎感觉周围没有多少竞争力,从而会无形中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减弱了自己拼搏的热情;对于那部分渴望得到认可却总是无法如愿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努力总是不能得到合理的肯定,无法搏得教师、其他学生和家长的赏识因而挫伤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可能会让其中的一部分学生迷失在中间群体甚至会滑向落后群体;而对于原本就相对落后的那部分学生来说,评优争先好像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觉得评优奖励这种事情遥不可及,所以奖励措施在他们这里也就无法发挥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愈多的愈要给予,愈少的愈要拿走,导致两极分化愈演愈烈。
2 “马太效应”存在于学生群体奖励制度中的原因
第一,我们没有把握奖励机制的本质内涵。它固然是一种表扬与肯定,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各种表现的评定和反馈,但更是一种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待,一种方向上的引导,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第二,出于老师对部分学生有意无意的偏爱。也许这种偏爱在教师的职业经历中很难完全消除,不论在任何一种学段的教育工作中,都会有部分学生表优秀,让老师不自觉地喜欢他们并无形中给他们提供这样那样的机会。虽然这种表现可以理解,但却无法否认,这种偏爱对于更多数的其他同学来说是一种不公平,会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消极的态度
3 如何规避“马太效应”在学生群体中的负面影响
为了避免“马太效应”在学生群体中的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更新教育教书育人的最终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二,充分实现评价过程的民主化,放权于学生,依托学生干部,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公开、民主、透明、公正”原则。
第三,有意识地关照“特殊群体”,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了班级管理的健康运行,我们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他们的内心感受,也应该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的认可。
总之,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马太效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彤彤,王俐. 高校奖励工作中“马太效应”的影响及规避方法[J]. 教育探索, 2012, 258(12): 72-73.
[2]赵锦华. 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25(6): 153-156.
[3]张丽霞,康伟,王艳松. 大学专业课学习中的马太效应分析[J]. 黑龙江教育, 2013(5): 21-23.
[4]俞书平, 教育公平视野下学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及应对[J]. 教学与管理, 2014(1): 72-74.

posted @ 2018-03-13 22:20  浩月白雪  阅读(80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