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的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的体现:
封装的使用细节:
类的属性的处理:
1.一般使用private访问权限
2.提供相应的get、set方法来访问相关属性,这些方法通常是public修饰的。以提供对属性的赋值与读取操作。(注意!boolean变量的get方法是is开头。)
3.一些只用于本类的辅助性方法,可以使用private修饰,希望其他类调用的方法用public修饰。
优点:
1.提高代码的安全性,对象的属性提供专门的方法来修改,而且也可以在set方法里面做一些限制,防止一些非法设置。
2.提高代码的复用性
3.“高内聚”:封装细节,便于修改内部代码,提高可维护性
4.“低耦合”:简化外部调用,便于调用者使用,便于扩展和写作。
在自己的代码中如何体验这样的过程:
生成token密钥,Algorithm algorithm = Algorithm.HMAC256(SECRET);SECRET是一定不能暴露给外部的,只用提供给外部生成密钥的方法。
加密过程中的key的生成都是不能暴露给外部的,但是通过这个key生成的加密字符串的这样的过程需要提供给外部使用
pojo类中,对所有的属性都需要提供给外部set,get方法,以供外部的调用和修改。
限定符号的记忆:
1. 如果不提供任何访问权限修饰词,则意味着它是包访问权限。
默认访问权限没有任何关键字,但通常是指包访问权限(有时也表示为friendly)。这意味着包中所有其他类都可以访问这个成员或方法,但是这个包之外的所有类不可以访问。
2. 使用public关键字,就意味着被声明的成员或方法对所有人都是可以访问的。
3. 使用private关键字,就意味着被声明的成员或方法,除了本类,其他任何类都无法访问。
4. protected新类(称之子类或派生类)通过继承可以复用一个现有类(称之父类或基类),然后扩展基类的成员、方法。有时,基类的创建者会希望某个特定成员,将它的访问权限赋予派生类而不是所有类。public无法做到这一点,为此,引入了protected来完成这一工作。protected也提供包访问权限,也就是说,派生类以及相同包内的其他类都可以访问protected成员或方法。
多态:
多态体现为父类引用变量可以指向子类对象。多态要有继承。多态要有方法的重写
多态好处:
- 可扩展性。增加新的子类不影响已存在类的多态性,继承性,以及其他特性的运行和操作,实际上新增功能更容易获得多态功能。
- 接口性。多态是超类通过方法签名。向子类提供一个共同接口,由子类来完善或者覆盖它而实现的。(在方法作为参数很方便)
向上向下转型:
向上转型:子类转为父类
Father f=new Child();//实际的类型应该是子类的类型,调用instanceof(Child)true
f. get()//调用的是子类的方法
正确的向下转型方式:父类转为子类
Chilf c=(Child)f;
c.get();调用的仍然是子类的方法
像下转型错误的方式:(编译无措,但运行出错)
Child c=new Child();
Father f=(Father)c;
f.get();//运行的时候会报错
多态的底层原理:
Java 的方法调用有两类,动态方法调用与静态方法调用。
静态方法调用是指对于类的静态方法的调用方式,是静态绑定的;而动态方法调用需要有方法调用所作用的对象,是动态绑定的。
类调用 (invokestatic) 是在编译时就已经确定好具体调用方法的情况。
实例调用 (invokevirtual)则是在调用的时候才确定具体的调用方法,这就是动态绑定,也是多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JVM 的方法调用指令有四个,分别是 invokestatic,invokespecial,invokesvirtual 和 invokeinterface。前两个是静态绑定,后两个是动态绑定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对于JVM后两种调用实现的考察。
方法表和方法的调用:
class Person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I'm a person."; } public void eat(){} public void speak(){} } class Boy extends Person{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I'm a boy"; } public void speak(){} public void fight(){} } class Girl extends Person{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I'm a girl"; } public void speak(){} public void sing(){} }
在3个类被载入到JVM以后,元空间就包含了各自的类的信息。

对于Girl和Boy类,像eat()没有重写的方法还是指向父类的方法代码,speak()重新的就指向自己重写的方法
如果子类改写了父类的方法,那么子类和父类的那些同名的方法共享一个方法表项。
因此,方法表的偏移量总是固定的。所有继承父类的子类的方法表中,其父类所定义的方法的偏移量也总是一个定值。
Person 或 Object中的任意一个方法,在它们的方法表和其子类 Girl 和 Boy 的方法表中的位置 (index) 是一样的。这样 JVM 在调用实例方法其实只需要指定调用方法表中的第几个方法即可。
class Party{ void happyHour(){ Person girl = new Girl(); girl.speak(); }

(1)在常量池(这里有个错误,上图为ClassReference常量池而非Party的常量池)中找到方法调用的符号引用 。
(2)查看Person的方法表,得到speak方法在该方法表的偏移量(假设为15),这样就得到该方法的直接引用。
(3)根据this指针得到具体的对象(即 girl 所指向的位于堆中的对象)。
(4)根据对象得到该对象对应的方法表,根据偏移量15查看有无重写(override)该方法,如果重写,则可以直接调用(Girl的方法表的speak项指向自身的方法而非父类);如果没有重写,则需要拿到按照继承关系从下往上的基类(这里是Person类)的方法表,同样按照这个偏移量15查看有无该方法。
简单描述就是,父类和子类同一个方法的偏移量是相同的,先从父类中找偏移量,再去调用子类的这个偏移量的方法,判断子类有没有重写这个方法。
对于接口调用,方法表的偏移量是不同的,就不能用偏移量的方式去找方法了
interface IDance{ void dance(); } class Person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I'm a person."; } public void eat(){} public void speak(){} } class Dancer extends Person implements IDanc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I'm a dancer."; } public void dance(){} } class Snake implements IDanc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A snake."; } public void dance(){ //snake dance }

Java 对于接口方法的调用是采用搜索方法表的方式,如,要在Dancer的方法表中找到dance()方法,必须搜索Dancer的整个方法表。
因为每次接口调用都要搜索方法表,所以从效率上来说,接口方法的调用总是慢于类方法的调用的。
参考:
https://blog.csdn.net/SEU_Calvin/article/details/52191321
java中的深浅拷贝:
https://blog.csdn.net/u011289652/article/details/80722187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LeeJuly,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peterleee/p/10682125.html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