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的工艺选择

🧩 一、TMS320F28P650DK9NMR(TI C2000 F28P65x 系列)

  • 制造商:Texas Instruments
  • 系列定位:高精度实时控制 DSP + MCU(C28x 内核)
  • 核心频率:最高 200 MHz
  • 制程工艺:约 65 nm CMOS(TI 自家的高压混合信号工艺)
  • 封装工艺类型:高压 BCD(Bipolar-CMOS-DMOS)混合,支持电源与模拟模块共存。

🧠 解读
C2000 系列强调模拟接口、电机控制、耐高温可靠性,因此并未追求极小制程。
TI 一直维持在 90 nm → 65 nm 之间,以确保 ADC、PWM、运放、电压检测模块在高电压下稳定工作。


⚡ 二、ESP32-S2(Espressif Systems)

  • 制造商:台积电 (TSMC)
  • 代工工艺40 nm LP CMOS(Low Power)
  • 核心:Xtensa LX7,最高 240 MHz
  • 量产时间:2020 年

🧠 解读
ESP32-S2 是一款 高集成 Wi-Fi SoC,40 nm 工艺是功耗与成本的折中。
40 nm 足以集成射频、Wi-Fi 模块、SRAM、Flash 接口,还能保持较高能效。
再往下走(28 nm 以下)射频性能反而不稳定,成本也上升。


⚙️ 三、STM32F103C8T6(STMicroelectronics)

  • 制造商:ST 自家(意法半导体)
  • 系列定位:经典 Cortex-M3 微控制器(Blue Pill)
  • 制程工艺:约 90 nm(早期版本甚至为 130 nm)
  • 核心频率:72 MHz
  • 量产时间:2007 年左右

🧠 解读
STM32F1 是“功耗 + 成本 + 良率”平衡的产物,当年 90 nm 是主流。
由于工艺大、设计简单,所以非常稳定,能在宽温区运行。


📊 总体对比表

芯片型号 制造商 工艺节点 制程类型 上市时间 代表特征
TMS320F28P650DK9NMR TI ≈ 65 nm 高压 BCD + Mixed-Signal ≈ 2023 实时控制、电机驱动、高压耐受
ESP32-S2 Espressif (TSMC) 40 nm CMOS LP 2020 Wi-Fi SoC、高集成、低功耗
STM32F103C8T6 ST 90 nm CMOS ≈ 2007 经典低成本 MCU、超高稳定性

🧠 延伸趣味:

  • 如果你去掉模拟模块、ADC、PWM、驱动这些“高压电路”,MCU 也可以缩到 28 nm 以下,比如 ARM Cortex-A 系列(但那是应用处理器,不是实时控制器)。
  • TI、ST、NXP 等控制型 MCU 厂商往往故意不追求先进制程,因为高压电路和功率管在 28 nm 反而更难实现。
  • 你可以把这种工艺比喻成“不是越细越快”,而是“合适的工艺才能稳定驱动电机和传感器”。

精彩的选择——这条线其实是一部嵌入式计算史。我们可以沿着“制程节点(工艺 nm)”的演变,看出各家 MCU 的设计哲学与目标应用的不同方向。


🧭 一、MCU ≠ SoC:设计逻辑完全不同

类型 核心目标 典型工艺 特征
控制型 MCU(如 TI C2000、STM32、Renesas RX、PIC、AVR) 实时性、可靠性、抗干扰 130 nm → 90 nm → 65 nm 模拟集成高、耐压高、频率低
连接型 MCU(如 ESP32、NXP i.MX RT、Raspberry Pi RP2040) 功耗与算力平衡 65 nm → 40 nm → 28 nm 数字密集、带无线模块
应用型 SoC(如 ARM Cortex-A、Rockchip、Apple A系列) 极高算力、AI/多媒体 7 nm → 3 nm 高速逻辑密集、无模拟

“制程越小越好”的思路在 MCU 领域完全失效,因为 MCU 常常需要把模拟、功率与数字放在一块芯片上。


🧩 二、主要厂商制程演进

1️⃣ Texas Instruments(C2000 / MSP430 / Sitara)

年代 芯片系列 工艺 特征
2000s TMS320F281x 130 nm 早期 C28x 控制器
2010s F2837xD 90 nm 双核 C28x + CLA
2020s F28P65x 65 nm 高集成 ADC/HRPWM/FSI
现状 仍保持混合信号 BCD 工艺 因为电机控制需要高压 IO 与大电流驱动能力

🧠 TI 的“混合信号控制器”理念,优先保证 3.3V/5V 兼容和模拟精度,而不是 MHz 或 GHz。


2️⃣ STMicroelectronics(STM32 家族)

系列 工艺 代表内核 上市时间 特征
STM32F1 90 nm Cortex-M3 2007 经典 F103
STM32F4 65 nm Cortex-M4 2012 DSP 加速
STM32L4 / H7 40 nm M4/M7 2016–2018 高性能+低功耗
STM32U5 40 nm M33 2022 超低功耗、安全加密
STM32MP1(A7) 28 nm Cortex-A7 2019 Linux SoC 路线

ST 的路线更“分层”——低端保持老工艺,高端引入先进制程。


3️⃣ Espressif(ESP8266 → ESP32 → ESP32-S3)

芯片 工艺 制造商 特征
ESP8266 90 nm TSMC 早期 Wi-Fi MCU
ESP32 40 nm TSMC 双核 Wi-Fi+BT
ESP32-S2/S3 40 nm TSMC 单/双核 LX7
ESP32-C6 22 nm TSMC Wi-Fi 6 + BLE 5

Espressif 的工艺追得更紧,因为它主要是 通信型 SoC,而非纯 MCU。


4️⃣ NXP(Kinetis / i.MX RT)

系列 工艺 特征
Kinetis (Cortex-M0/M4) 90 nm 传统 MCU
i.MX RT 系列 40 nm / 28 nm “Crossover MCU” ,接近应用处理器性能
i.MX 8M (Cortex-A53) 28 nm 全功能 Linux SoC

NXP 的 RT 系列是 MCU 与 SoC 之间的桥梁——Flash 在外,速度接近 A 系列,但实时性仍保留。


5️⃣ Renesas(RX / RA / RZ 系列)

系列 工艺 特征
RX 90 nm 自研核心,实时工业控制
RA 40 nm ARM M33 内核,低功耗
RZ 28 nm 高端 Linux SoC

Renesas 和 ST 很相似:低端坚守稳定工艺,高端引入先进节点。


6️⃣ Microchip(PIC / dsPIC / SAM 系列)

系列 工艺 特征
PIC16/18 180 nm 低速、高耐压
dsPIC33 90 nm 混合信号控制器
SAM D/E 65 nm ARM M0+/M4 内核
SAM A系列 40 nm 应用级 MCU

Microchip 同样保守,因为它的重点是汽车和工业认证的长期供货。


⚙️ 三、控制型 MCU 为什么“故意用旧工艺”

几个关键技术约束:

  1. 高压 IO:控制电机或电源时,常需要 5V、12V、甚至 24V 兼容。28 nm 根本承受不住。
  2. 模拟精度:ADC、DAC、比较器、放大器在小制程下噪声上升、匹配性下降。
  3. 温度范围:工业级芯片需 –40 °C 至 +125 °C,先进节点泄漏电流太大。
  4. 成本与良率:90 nm 的晶圆成本低、良率高,可长期生产十年以上。

因此“越新越好”在 MCU 世界里常常是误导。


🚀 四、从趋势看未来(2025 以后)

方向 厂商动作 工艺
低功耗 + AI Espressif C6、ST U6、NXP RT1170 AI 22–28 nm
高压混合信号 TI C2000 Gen Next、Microchip dsPIC Next 65 nm(持续优化)
安全与认证 Arm TrustZone MCU、Renesas RA6M5 40 nm
边缘智能 SoC STM32MP2、ESP32-P4、NXP i.MX95 16–22 nm

总结一句:

“SoC 在卷算力,MCU 在卷可靠性。”


posted @ 2025-11-07 10:35  pch126  阅读(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