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Redis3.0.x】实战案例

Redis3.0.x 实战案例

简介

《Redis实战》的学习笔记和总结。

书籍链接

初识 Redis

Redis 简介

Redis 是一个速度非常快的键值对存储数据库,它可以存储键和五种不同类型的值之间的映射,可以将存储在内存的键值对数据持久化到硬盘,可以使用复制特性来扩展读性能,还可以使用客户端分片老扩展写性能。

Redis 的优点:

  • 速度快
    • 因为数据存在内存中,类似于 HashMap ,HashMap 的优势就是查找和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 (1) 。
    • Redis 本质上是一个 Key-Value 类型的内存数据库,很像 Memcached ,整个数据库统统加载在内存当中进行操作,定期通过异步操作把数据库数据 flush 到硬盘上进行保存。fork子进程持久化。
    • 因为是纯内存操作,Redis 的性能非常出色,每秒可以处理超过 10 万次读写操作,是已知性能最快的 Key-Value 数据库。
  • 支持丰富数据类型: String ,List,Set,Sorted Set,Hash 。
  • 有丰富的特性:订阅发布功能、Key 过期策略、事务、支持多个 DB、计数等等。
  • 持久化存储:Redis 提供 RDB 和 AOF 两种数据的持久化存储方案,解决内存数据库最担心的万一 Redis 挂掉,数据会消失掉的情况。

Redis 的缺点:

  • 数据量限制:由于 Redis 是内存数据库,所以单台机器存储的数据量跟机器本身的内存大小有段。虽然 Redis 本身有 Key 过期策略,但是还是需要提前预估和节约内存。如果内存增长过快,需要定期删除数据。
  • 线程限制:Redis 是单线程的,单台服务器无法充分利用多核服务器的 CPU。

Redis的使用场景:

  • 缓存:缓存现在几乎是所有中大型网站都在用的必杀技,合理的利用缓存不仅能够提升网站访问速度,还能大大降低数据库的压力。Redis提供了键过期功能,也提供了灵活的键淘汰策略,所以,现在Redis用在缓存的场合非常多。
  • 排行榜:很多网站都有排行榜应用的,如京东的月度销量榜单、商品按时间的上新排行榜等。Redis提供的有序集合数据类构能实现各种复杂的排行榜应用。
  • 计数器:什么是计数器,如电商网站商品的浏览量、视频网站视频的播放数等。为了保证数据实时效,每次浏览都得给+1,并发量高时如果每次都请求数据库操作无疑是种挑战和压力。Redis提供的incr命令来实现计数器功能,内存操作,性能非常好,非常适用于这些计数场景。
  • 分布式会话:集群模式下,在应用不多的情况下一般使用容器自带的session复制功能就能满足,当应用增多相对复杂的系统中,一般都会搭建以Redis等内存数据库为中心的session服务,session不再由容器管理,而是由session服务及内存数据库管理。
  • 分布式锁: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中都使用了分布式技术,分布式技术带来的技术挑战是对同一个资源的并发访问,如全局ID、减库存、秒杀等场景,并发量不大的场景可以使用数据库的悲观锁、乐观锁来实现,但在并发量高的场合中,利用数据库锁来控制资源的并发访问是不太理想的,大大影响了数据库的性能。可以利用Redis的setnx功能来编写分布式的锁,如果设置返回1说明获取锁成功,否则获取锁失败,实际应用中要考虑的细节要更多。
  • 社交网络:点赞、踩、关注/被关注、共同好友等是社交网站的基本功能,社交网站的访问量通常来说比较大,而且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类型不适合存储这种类型的数据,Redis提供的哈希、集合等数据结构能很方便的的实现这些功能。
  • 最新列表:Redis列表结构,LPUSH可以在列表头部插入一个内容ID作为关键字,LTRIM可用来限制列表的数量,这样列表永远为N个ID,无需查询最新的列表,直接根据ID去到对应的内容页即可。
  • 消息系统:消息队列是大型网站必用中间件,如ActiveMQ、RabbitMQ、Kafka等流行的消息队列中间件,主要用于业务解耦、流量削峰及异步处理实时性低的业务。Redis提供了发布/订阅及阻塞队列功能,能实现一个简单的消息队列系统。另外,这个不能和专业的消息中间件相比。

Redis 数据结构简介

五种结构:

结构类型 结构存储的值 结构的读写能力
STRING 可以是字符串、整数或者浮点数 对整个字符串或者字符串的其中一部分执行操作;对整数和浮点数执行自增或者自减操作
LIST 一个链表,链表上的每个节点都包含了一个字符串 从链表的两端推入或者弹出元素;根据偏移量对链表进行修剪;读取单个或者多个元素;根据值查找或者移除元素
SET 包含字符串的无序收集器,并且被包含的每个字符串都是独一无二、各不相同的 添加、获取、移除单个元素;检查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计算交集、并集、差集;从集合中随机获取元素
HASH 包括键值对的无序散列表 添加、获取、移除单个键值对;获取所有键值对
ZSET 字符串成员与浮点数之间的有序映射,元素的排列顺序由分值的大小决定 添加、获取、删除单个元素;根据分值范围或者成员来获取元素

Redis 中的字符串

字符串类型是二进制安全的。意思是 redis 的字符串可以包含任何数据。比如 jpg 图片或者序列化的对象。

字符串类型是 Redis 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字符串类型的值最大能存储 512MB。

string-da

命令 行为 Python
SET key value 设置指定 key 的值 conn.set("new-string-key", "")
GET key 获取指定 key 的值 conn.get("new-string-key")
SETRANGE key offset value 用 value 参数覆写给定 key 所储存的字符串值,从偏移量 offset 开始 conn.setrange("new-string-key", 0, "H") conn.setrange("new-string-key", 11, ", how are you?")
GETRANGE key start end 返回 key 中字符串值的子字符 conn.getrange("new-string-key", 3, 7)
MSET key value [key value ...] 同时设置一个或多个 key-value 对 conn.mset(k1="v1", k2="v2")
MGET key1 [key2...] 获取所有(一个或多个)给定 key 的值 conn.mget("another-key", "getset-key")
GETSET key value 将给定 key 的值设为 value ,并返回 key 的旧值 conn.getset("getset-key", 1)
INCR key 将 key 中储存的数字值增一 conn.incr("key")
INCRBY key increment 将 key 所储存的值加上给定的增量值 conn.incr("key", 15)
INCRBYFLOAT key increment 将 key 所储存的值加上给定的浮点增量值 conn.incrbyfloat("key", 0.5)
DECR key 将 key 中储存的数字值减一 conn.decr("key")
DECRBY key decrement key 所储存的值减去给定的减量值 conn.decr("key", 15)
APPEND key value 如果 key 已经存在并且是一个字符串, APPEND 命令将指定的 value 追加到该 key 原来值(value)的末尾 conn.append("new-string-key", "hello ")
SETBIT key offset value 对 key 所储存的字符串值,设置或清除指定偏移量上的位 conn.setbit("another-key", 2, 1)
GETBIT key offset 对 key 所储存的字符串值,获取指定偏移量上的位 conn.getbit("another-key", 2)
BITCOUNT key [start end] 统计二进制位串里面值为 1 的二进制位的数量,如果给定了可选的 start 和 end 偏移量,那么只对这个范围进行统计 conn.bitcount("another-key", 0, 7)
BITOP operation dest-key key1 [key2...] 对一个或多个二进制位串执行包括并、或、异或、非在内的任意一种按位运算操作,并将计算计算得出的结果保存在 dest-key键里面 conn.bitop("NOT", "bitop-key", "another-key")
SETEX key seconds value 将值 value 关联到 key ,并将 key 的过期时间设为秒 conn.setex("setex-key", 5, 10)
PSETEX key milliseconds value 和 SETEX 命令相似,但它以毫秒为单位设置 conn.psetex("psetex-key", 5, 10)
SETNX key value 只有在 key 不存在时设置 key 的值 conn.setnx("setex-key", 10)
STRLEN key 返回 key 所储存的字符串值的长度 conn.strlen("another-key")

Redis 中的列表

Redis中的列表是简单的字符串列表,按照插入顺序排序,可以添加一个元素到列表的头部或者尾部。

一个列表最多可以包含 2^32 - 1 个元素 (40多亿)。

list-da

命令 行为 Python
RPUSH key value1 [value2] 将一个或多个值推入列表的右端 conn.rpush("list-key", "last")
RPUSHX key value 将一个值推入已存在列表的右端 conn.rpushx("list-key-1", "last")
LPUSH key value1 [value2] 将一个或多个值推入列表的左端 conn.lpush("list-key", "frist")
LPUSHX key value 将一个值推入已存在列表的左端 conn.lpushx("list-key-1", "frist")
LPOP key 移出并返回列表的第一个元素 conn.lpop("list-key")
BLPOP key1 [key2 ] timeout 从第一个非空列表中弹出位于最左端的元素,或者在 timeout 秒之内阻塞并等待可弹出的元素出现 conn.blpop("list-key", 3)
RPOP key 移出并返回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 conn.rpop("list-key")
BRPOP key1 [key2 ] timeout 从第一个非空列表中弹出位于最右端的元素,或者在 timeout 秒之内阻塞并等待可弹出的元素出现 conn.brpop("list-key", 3)
RPOPLPUSH source-key dest-key 从 source-key 列表中弹出位于最右端的元素,然后将这个元素推入 dest-key 列表的最左端,并向用户返回这个元素 conn.rpoplpush("s-list", "d-list")
BRPOPLPUSH source-key dest-key timeout 从 source-key 列表中弹出位于最右端的元素,然后将这个元素推入 dest-key 列表的最左端,并向用户返回这个元素。如果 source-key 为空,在 timeout 秒之内阻塞并等待可弹出的元素出现。 conn.brpoplpush("s-list", "d-list", 3)
LINDEX key index 返回列表中偏移量(索引)为index的元素 conn.lindex("list-key", 0)
LRANGE key start stop 返回列表指定范围内的元素,其中包括边界 conn.lrange("list-key", 0, -1)
LTRIM key start stop 对列表进行修剪,只保留指定区间内的元素,其中包括边界,其余的元素都将被删除 conn.ltrim("list-key", 1, -1)
`LINSERT key BEFORE AFTER pivot value` 在列表的元素前或者后插入元素
LLEN key 获取列表长度 conn.llen("d-list")
LREM key num value 移除列表指定元素,num=0,删除列表中所有的指定值;num=2,从前到后,删除2个; num=1,从前到后,删除1个;num=-2,从后向前,删除2个 conn.lrem("d-list", 0, 3)
LSET key index value 通过索引设置列表元素的值 conn.lset("d-list", 0, 99)

Redis 中的集合

Redis 中的集合是字符串类型的无序集合,集合成员是唯一的,这就意味着集合中不能出现重复的数据。

Redis 中的集合是通过哈希表实现的,所以添加,删除,查找的复杂度都是 O(1)

集合中最大的成员数为 2^32 - 1 (40多亿)。

set-da

命令 行为 Python
SADD key member1 [member2] 将一个或多个元素添加到集合里面,并返回被添加元素当中原本并不存在与集合里面的元素数量 conn.sadd("set-key", "a", "b", "c")
SREM key member1 [member2] 从集合里面移除一个或多个元素,并返回被移除元素的数量 conn.srem("set-key", "c", "d")
SISMEMBER key member 判断 member 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 key 里 conn.sismember("set-key", "a")
SCARD key 返回集合的元素数量 conn.scard("set-key")
SMEMBERS key 返回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conn.smembers("set-key")
SRANDMEMBER key [count] 从集合里面随机返回一个或多个元素。当 count 为正数时,命令返回的随机元素不会重复;当 count 为负数时,命令返回的随机元素可能会出现 conn.srandmember("set-key", 1)
SPOP key 随机地移除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并返回被移除的元素 conn.spop("set-key")
SMOVE source-key dest-key member 如果集合 source-key 包含元素 member,那么从集合 source-key 里面移除元素 item,并将元素 item 添加到集合 dest-key中;如果 item 被成功移除,那么命令返回 1,否则返回 0 conn.smove("set-key", "set-key2", "a")
SDIFF key1 [key2] 返回第一个集合与其他集合之间的差集,即存在第一个集合,但不存在于其他集合 conn.sdiff("set-key2", "set-key3")
SDIFFSTORE dest-key key1 [key2] 将第一个集合与其他集合之间的差集存储到 dest-key 键里面 conn.sdiffstore("set-dest-key", "set-key2", "set-key3")
SINTER key1 [key2] 返回给定所有集合的交集,即同时存在于所有集合中的元素 conn.sinter("set-key2", "set-key3")
SINTERSTORE dest-key key1 [key2] 将给定所有集合的交集存储到 dest-key 键里面 conn.sinterstore("set-dest-key1","set-key2", "set-key3")
SUNION key1 [key2] 返回所有给定集合的并集,即至少存在于一个集合中的元素 conn.sunion("set-key2", "set-key3")
SUNIONSTORE dest-key key1 [key2] 将所有给定集合的并集存储到 dest-key 键里面 conn.sunionstore("set-dest-key2","set-key2", "set-key3")
SSCAN key cursor [MATCH pattern] [COUNT count] 迭代集合中的元素 见下
conn.sadd("set-dest-key2", 4, 3, 5, 2, 6, 1)
for index, val in enumerate(conn.sscan("set-dest-key2")):
    if index == 1:
        for v in val:
            print(v)

Redis 中的哈希

是一个字符串类型的 key(键) 和 value(值) 的映射表,哈希特别适合用于存储对象。

Redis 中每个哈希可以存储 2^32 - 1 键值对(40多亿)。

hash-da

命令 行为 Python
HGET key field 从哈希表里面获取给定键的值 conn.hget("hash-key", "k1")
HMGET key field1 [field2] 从哈希表里面获取所有给定键的值 conn.hmget("hash-key", ["k2", "k3"])
HGETALL key 获取在哈希表中指定 key 的所有字段和值 conn.hgetall("hash-key")
HSET key field value 将哈希表 key 中的字段 field 的值设为 value conn.hset("hash-key", "k1", "v11")
HMSET key field1 value1 [field2 value2] 同时将多个 field-value (域-值)对设置到哈希表 key 中 conn.hmset("hash-key", {"k1": "v1", "k2": "v2", "k3": "v3"})
HSETNX key field value 只有在字段 field 不存在时,设置哈希表字段的值 conn.hsetnx("hash-key", "k1", "v111")
HDEL key field1 [field2] 删除一个或多个哈希表字段 conn.hdel("hash-key", "k2", "k3")
HEXISTS key field 查看哈希表 key 中,指定的字段是否存在 conn.hexists("hash-key", "k1")
HINCRBY key field increment 为哈希表 key 中的指定字段的整数值加上增量 increment conn.hincrby("hash-key", "int1")
HINCRBYFLOAT key field increment 为哈希表 key 中的指定字段的浮点数值加上增量 increment conn.hincrbyfloat("hash-key", "int1", 4.4)
HKEYS key 获取所有哈希表中的字段 conn.hkeys("hash-key")
HVALS key 获取哈希表中所有值 conn.hvals("hash-key")
HLEN key 获取哈希表中字段的数量 conn.hlen("hash-key")
HSCAN key cursor [MATCH pattern] [COUNT count] 迭代哈希表中的键值对 见下
conn.hmset("hash-key", {"k1": "v1", "k2": "v2", "k3": "v3", "intk": 2})
for index, val in enumerate(conn.hscan("hash-key")):
    if index == 1:
        for k, v in val.items():
            print(k, v)

Redis 中的有序集合

有序集合和集合一样也是字符串类型元素的集合,且不允许重复的成员。

不同的是每个元素都会关联一个浮点数类型的分数,redis 正是通过分数来为集合中的成员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有序集合的成员是唯一的,但分数(score)却可以重复。

集合是通过哈希表实现的,所以添加,删除,查找的复杂度都是O(1)。

Redis 中每个有序集合可以存储 2^32 - 1 键值对(40多亿)。

order-set-da

命令 行为 Python
ZADD key score1 member1 [score2 member2] 向有序集合添加一个或多个成员,或者更新已存在成员的分数 conn.zadd("zset-key", {"a": 3, "b": 2, "c": 1}) conn.zadd("zset-key", "a", 3)
ZREM key member [member ...] 移除有序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并返回被移除成员的数量 conn.zrem("zset-key", "member0")
ZCARD key 获取有序集合的成员数 conn.zcard("zset-key")
ZINCRBY key increment member 有序集合中对指定成员的分数加上增量 increment conn.zincrby("zset-key", 2, "a")
ZCOUNT key min max 计算在有序集合中指定区间分数的成员数 conn.zcount("zset-key", 0, 3)
ZLEXCOUNT key min max 在有序集合中计算指定字典区间内成员数量
ZRANK key member 返回有序集合中指定成员的索引 conn.zrank("zset-key", "c")
ZSCORE key member 返回有序集中,成员的分数值 conn.zscore("zset-key", "c")
ZRANGE key start stop [WITHSCORES] 通过索引区间返回有序集合指定区间内的成员 conn.zrange("zset-key", 0, 4, withscores=True)
ZREVRANK key member 返回有序集合中指定成员的排名,有序集成员按分数值递减排序 conn.zrevrank("zset-key", "c")
ZREVRANGE key start stop [WITHSCORES] 返回有序集中指定区间内的成员,通过索引,分数从高到低 conn.zrevrange("zset-key", 0, 4, withscores=True)
ZREVRANGEBYSCORE key max min [WITHSCORES] 返回有序集中指定分数区间内的成员,分数从高到低排序 conn.zrevrangebyscore("zset-key", 4, 0, withscores=True)
ZRANGEBYSCORE key min max [WITHSCORES] [LIMIT] 通过分数返回有序集合指定区间内的成员 conn.zrangebyscore("zset-key", 0, 4, withscores=True)
ZRANGEBYLEX key min max [LIMIT offset count] 通过字典区间返回有序集合的成员
ZREMRANGEBYRANK key start stop 移除有序集合中给定的排名区间的所有成员 conn.zremrangebyrank("zset-key", 0, 4)
ZREMRANGEBYSCORE key min max 移除有序集合中给定的分数区间的所有成员 conn.zremrangebyscore("zset-key", 0, 4)
ZREMRANGEBYLEX key min max 移除有序集合中给定的字典区间的所有成员
ZINTERSTORE dest-key key-count key [key ...] 计算给定的一个或多个有序集的交集并将结果集存储在新的有序集合 key 中 见下
ZUNIONSTORE dest-key key-count key [key ...] 计算给定的一个或多个有序集的并集,并存储在新的 key 中 见下
ZSCAN key cursor [MATCH pattern] [COUNT count] 迭代有序集合中的元素(包括元素成员和元素分值) 见下
conn.zadd("zset-key-1", {"a": 1, "b": 2, "c": 3})
conn.zadd("zset-key-2", {"b": 4, "c": 1, "d": 0})

# 默认集合函数是sum
conn.zinterstore("zset-key-3", ["zset-key-1", "zset-key-2"])
conn.zrange("zset-key-3", 0, -1, withscores=True)

conn.zunionstore("zset-key-4", ["zset-key-1", "zset-key-2"], aggregate="min")
conn.zrange("zset-key-4", 0, -1, withscores=True)

for index, val in enumerate(conn.zscan("zset-key-1")):
    if index == 1:
        for v in val:
            print(v)

你好 Redis

构建一个简单的文章投票网站的后端。

# -*- coding: utf-8 -*-

import time
import unittest

import redis


ONE_WEEK_IN_SECONDS = 7 * 86400
VOTE_SCORE = 432
ARTICLE_PER_PAGE = 25


class Vote:

    def __init__(self, conn):
        self.conn = conn

    def article_vote(self, user, article):
        """ 文章投票

        """
        # 文章的投票截止时间和发布时间
        # zscore(name, value) : 获取name对应有序集合中value对应的分数
        cutoff = time.time() - ONE_WEEK_IN_SECONDS
        post_time = self.conn.zscore("time:", article)

        # 检查是否还可以对文章进行投票
        if post_time < cutoff:
            return

        # 如果用户是第一次为这篇文章投票,那么增加这篇文章的投票数量和评分
        # sadd(name,values) : name对应的集合中添加元素
        # zincrby(name, amount, value) : 自增name对应的有序集合的name对应的分数
        # hincrby(name, key, amount=1 : 自增name对应的hash中的指定key的值,不存在则创建key=amount
        article_id = article.partition(":")[-1]
        print("article_id", article_id)
        if self.conn.sadd("voted:" + article_id, user):
            self.conn.zincrby("score:", VOTE_SCORE, article)
            self.conn.hincrby(article, "votes", 1)

    def post_article(self, user, title, link):
        """ 文章发布并获取文章

        """
        # 生成一个新的文章ID
        # incr(name, amount=1) : 自增name对应的值,当name不存在时,则创建name=amount,否则,则自增
        article_id = str(self.conn.incr("article:"))

        # 将发布文章的用户添加到文章的已投票用户名单里面,
        # 然后将这个名单的过期时间设置为一周
        # expire(name ,time) : 为某个redis的某个name设置超时时间
        voted = "voted:" + article_id
        self.conn.sadd(voted, user)
        self.conn.expire(voted, ONE_WEEK_IN_SECONDS)

        # 将文章信息存储在一个散列表里面
        # hset(name, key, value) : name对应的hash中设置一个键值对(不存在,则创建;否则,修改)
        now = time.time()
        article = "article:" + article_id
        self.conn.hmset(article, {
            "title": title,
            "link": link,
            "poster": user,
            "time": now,
            "votes": 1,
        })

        # 将文章添加到根据发布时间排序的有序集合和根据评分排序的有序集合里面
        # zadd(name, *args, **kwargs) : 在name对应的有序集合中添加元素
        self.conn.zadd("score:", {article: now + VOTE_SCORE})
        self.conn.zadd("time:", {article: now})

        return article_id

    def get_articles(self, page, order="socre:"):
        """ 文章获取

        """
        start = (page - 1) * ARTICLE_PER_PAGE
        end = start + ARTICLE_PER_PAGE - 1

        # zrevrange(name, start, end, withscores=False, score_cast_func=float) : 从大到小排序
        # hgetall(name) : 获取name对应hash的所有键值
        ids = self.conn.zrevrange(order, start, end)
        articles = []
        for id in ids:
            article_data = self.conn.hgetall(id)
            article_data["id"] = id
            articles.append(article_data)

        return articles

    def add_remove_groups(self, article_id, to_add=[], to_remove=[]):
        """ 将文章添加到群组和从群组中移除文章

        """
        # srem(name, values) : 在name对应的集合中删除某些值
        article = "article:" +  article_id
        for group in to_add:
            self.conn.sadd("group:" + group, article)
        for group in to_remove:
            self.conn.srem("group:" + group, article)

    def get_group_articles(self, group, page, order="socre:"):
        """从群组里面获取一整页文章

        """
        # 为每个群组的每种排列顺序都创建一个键
        key = order + group

        # exists(name) : 检测redis的name是否存在,存在就是True,False 不存在
        #
        # 检查是否已缓存的排序结果,如果没有的话就现在进行排序
        if not self.conn.exists(key):
            # 根据评分或者发布时间对群组文章进行排序
            self.conn.zinterstore(key, ["group:" + group, order], aggregate="max")
            # 让Redis在60秒之后自动删除这个有序集合
            self.conn.expire(key, 60)

        return self.get_articles(page, key)


class TestVote(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vote(self):
        host = "127.0.0.1"
        port = 6379
        conn = redis.Redis(host=host, port=port)

        vote = Vote(conn)
        article_id = str(vote.post_article('post_user', 'a titil A', 'www.parzulpan.cm'))
        print("We posted a new article with id:", article_id)
        print()
        # self.assertTrue(article_id)

        vote.article_vote('vote_user', 'artile:' + article_id)
        vote.article_vote('vote_user1', 'artile:' + article_id)
        vote.article_vote('vote_user2', 'artile:' + article_id)
        print("We voted for the article, it now has votes:")
        # hget(name,key) : 在name对应的hash中获取根据key获取value
        v = int(conn.hget('article:' + article_id, 'votes'))
        print(v)
        print()
        # self.assertTrue(v >= 1)

        print("The currently highest-scoring articles are:")
        articles = vote.get_articles(1)
        print(articles)
        print()
        # self.assertTrue(len(articles) >= 1)

        vote.add_remove_groups(article_id, ['new-group'])
        print("We added the article to a new group, other articles include:")
        articles = vote.get_group_articles('new-group', 1)
        print(articles)
        print()
        # self.assertTrue(len(articles) >= 1)

        to_del = (
            conn.keys('time:*') + conn.keys('voted:*') + conn.keys('score:*') + 
            conn.keys('article:*') + conn.keys('group:*')
        )
        if to_del:
            conn.delete(*to_del)


if __name__ == "__main__":
    test = TestVote()
    test.test_vote()

使用 Redis 构建 Web 应用

从高层次的角度来看,Web 应用就是通过 HTTP 协议对网页浏览器发送的请求进行响应的服务器或者服务,一个 Web 服务器对请求进行响应的典型步骤为:

  • 服务器对客户端发来的请求(request)进行解析。
  • 请求被转发给一个预定义的处理器(handler)。
  • 处理器可能会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
  • 处理器根据取出的数据对模板(template)进行渲染(render)。
  • 处理器向客户端返回渲染后的内容作为对请求的响应(response)。

显然这种情况下的 Web 请求被认为是无状态的(stateless),即服务器本身不会记录与过往请求有关的任何信息,这使得失效的服务器可以很容易被替换掉。

这一章围绕着发现并解决 Fake Web Retailer 这个虚拟的大型网上商店来展开,它每天都会有大约 500 万名不同的用户使用,这些用户会给网站带来 1 亿次点击,并从网站购买超过 10 万件商品。

cookie 有少量数据组成,网站会要求我们的浏览器存储这些数据,并在每次服务发送请求时将这些数据传回给服务。

对于用来登录的 cookie,有两种常见的方法可以将登录信息存储在 cookie 里面:

  • 签名(signed)cookie:通常会存储用户名,可能还有用户 ID、用户最后一次成功登录的时间,以及网站觉得有用的信息。除了用户的相关信息之外,它还包含一个签名,服务器可以使用这个签名来验证浏览器发送的消息是否未经改动(比如将 cookie 中的登录用户名改成另外一个用户)。
  • 令牌(token)cookie:它会在 cookie 里面存储一串随机字节作为令牌,服务器可以根据令牌在数据库中查找令牌的拥有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令牌会被新令牌取代。
cookie 类型 优点 缺点
签名 cookie 验证 cookie 所需的一切信息都存储在 cookie 里面。cookie 可以包含额外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签名也很容易。 正确地处理签名很难。很容易忘记对数据进行签名,或者忘记验证数据的签名。从而造成安全漏洞。
令牌cookie 添加信息非常容易。cookie 的体积非常小,因此移动端和速度较慢的客户端可以更快地发送请求。 需要服务器中存储更多信息。如果使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那么载入和存储 cokkie 的代价可能会很高。

Fake Web Retailer 没有签名 cookie 的需求,所以使用令牌 cookie 来引用关系数据库表中负责存储用户登录信息的条目以及用户的访问时常、已浏览商品的数量。

因为其一天的负载量很大,所以使用 Redis 重新实现登录 cookie 功能,取代目前有关系数据库实现登录 cookie 功能。

首先,使用一个散列来登录 cookie 令牌与登录用户之间的映射。需要检查一个用户是否登录,需要根据给定的令牌来检查对应的用户,并在用户已经登录的情况下,返回该用户的 ID:

def check_token(conn,  token):
    """检查登录 cookie """

    # 尝试获取并返回令牌对应的用户
    return conn.hget("login:", token)

用户登录后,每次浏览页面,都要将数据更新:

def update_token(conn, token, user, item=None):
    """更新令牌"""

    timestamp = time.time()

    # 维护令牌与已登录用户之间的映射
    conn.hset("login:", token, user)

    # 记录令牌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
    conn.zadd('recent:', token, timestamp)

    if item:
        # 记录用户浏览过的商品
        conn.zadd("viewed:" + token, item, timestamp)
        # 移除旧的记录,只保留用户最近浏览过的 25 个商品
        conn.zremrangebyrank("viewed:" + token, 0, -26)

通过使用 update_token() 函数,一台最近几年生产的服务器上面,每秒至少可以记录 20000 件商品,比高峰时期所需的 6000 次读写要高 3 倍还多,通过后面介绍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对他进一步进行优化,即使是现在这个版本,也比原来的关系型数据库性能提升了 100 倍。

因为存储 session 所需的内存会随着时间不断的增加,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定期清理函数来限制 session 的上限:

QUIT = False
LIMIT = 10000000

def clean_sesions(con):
    """清理旧会话"""

    while not QUIT:
        # 找出目前已有令牌的数量
        size = conn.zcrad("recent:")

        # 令牌数量未超过限制,休眠并在之后重新检查
        if size <= LIMIT:
            time.sleep(1)
            continue

        # 获取需要移除的令牌 ID
        end_index = min(size - LIMIT, 100)
        tokens = conn.zrange("recent:", 0, end_index - 1)

        # 为那些将要被删除的令牌构建键名
        session_keys = []
        for token in tokens:
            session_keys.append("viewed:" + token)

        # 移除最旧的那些令牌
        conn.delete(*session_keys)
        conn.hdel("login:", *tokens)
        conn.zrem("recent:", *tokens)

假设网站每天有 500W 的访问量,那么两天令牌就会到达 1kW 的上限。一天有 24×3600 = 86400 秒,所以每秒网站平均产生 5000000/86400 < 58 个新对话。也就是说在达到 1kW 以后,每秒至少需要清理 58 个 token 才能防止内存消耗殆尽的情况产生。但是实际上,我们的 clean_session() 在通过网络来运行时,每秒能够清理 10K多个 oken,所以因为旧 token 过多耗光内存的情况不会出现。

熟悉多线程和并发编程可以知道 clean_session() 其实存在一个竞争条件:删除某个用户信息事,该用户又在同一时间访问该网站时。但是,目前看来,这个竞争条件除了会使得用户重新登录一次之外,并不会对数据记录数据产生明显的影响。

使用 Redis 实现购物车

每个用户的购物车都是一个散列,这个散列存储了商品ID与商品订购数量之间的映射:

def add_to_cart(conn, session, item, count):
    """更新购物车"""

    # 加入到购物车的某件商品大于 0 则更新,否则移除
    if count <= 0:
        conn.hrem("cart:" + session, item)
    else:
        conn.hset("cart:" + session, item, count)

接着更新之前的清理旧会话函数,让它在清理旧会话的同时,将旧会话的购物车也一并删除:

def clean_full_sessions(conn):
    """清理旧会话所有东西"""

    while not QUIT:
        # 找出目前已有令牌的数量
        size = conn.zcrad("recent:")

        # 令牌数量未超过限制,休眠并在之后重新检查
        if size <= LIMIT:
            time.sleep(1)
            continue

        # 获取需要移除的令牌 ID
        end_index = min(size - LIMIT, 100)
        tokens = conn.zrange("recent:", 0, end_index - 1)

        # 为那些将要被删除的令牌构建键名
        session_keys = []
        for sess in sessions:
            session_keys.append("viewed:" + sess)

            # 将旧会话的购物车也一并删除
            session_keys.append("cart:" + sess)

        # 移除最旧的那些令牌
        conn.delete(*session_keys)
        conn.hdel("login:", *sessions)
        conn.zrem("recent:", *sessions)

将会话和购物车都存储到了 Redis 里面,除了可以减少请求的体积之外,还能通过其他信息加强网站的功能。

网页缓存

网页中很多内容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缓存这些静态网页,加快网页加载速度,也能提升用户使用的感受。

所有标准的 Python 应用程序都提供了在处理请求之前或者之后添加层(layer)的能力,这些层通常被成为中间件(middleware)或者插件(plugin)。创建这样一个层来调用 Redis 缓存函数:对于一个不能被缓存的请求,函数将直接生成并返回页面;而对于可以被缓存的请求,函数首先会尝试从缓存里面取出并返回被缓存的页面,如果缓存页面不存在,那么函数会生成页面并将其缓存在 Redis 里面五分钟,最后再将页面返回给函数调用者:

def cache_request(conn, request, callback):
    """缓存函数"""

    # 对于不能被缓存的请求,直接调用回调函数
    if not can_cache(con, request):
        return callback(request)

    # 将请求转换成一个简单的字符串键,方便之后查找
    page_key = "cache:" + hash_request(requset)
    content = conn.get(page_key)

    # 如果页面还没有被缓存,那么生成页面,并将其放在缓存里面
    if not content:
        content = callback(request)
        conn.setex(page_key, content, 300)

    return content

对于那些需要经常访问数据页但不常改变的页面来说,这个缓存函数对于减少页面载入时间和降低数据库负载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数据行缓存

那么对于那些经常变化的页面该如何处理呢?

假设网站在做一个促销活动,所有商品的数目都是限定的。这种情况下,不能对整个商品页面进行缓存,这样有可能让用户看到错误的剩余数量,每次载入页面都从数据库提取剩余数量的话,会对数据库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们可以对数据行进行缓存。

具体做法是:编写一个持续运行的守护进程函数,让这个函数将指定的数据行缓存到 Redis 里面,并不定期的对这些缓存进行更新。缓存函数会将数据行编码为 JSON 字典并存储在 Redis 的字符串里面,其中,数据行的名字会被映射为 JSON 字典的键,而数据行的值会被映射为 JSON 字典的值。

缓存的数据行

使用两个有序集合来记录应该何时对缓存进行更新:第一个有序集合为调度(schedule)有序集合,它的成员为数据行的行 ID,而分值则是一个时间戳,这个时间戳记录了应该在何时将指定的数据行缓存到 Redis 里面;第二个有序集合为延时(delay)有序集合,它的成员也是数据行的行 ID,而分值则记录了指定行的缓存需要每隔多少秒更新一次。

def schedule_row_cache(conn, row_id, delay):
    """负责调度缓存和终止缓存"""

    # 设置数据行的延迟值
    conn.zadd("delay:", row_id, delay)

    # 立即对需要缓存的数据行进行调度
    conn.zadd("schedule:", row_id, time.time())
def cache_rows(conn):
    """守护进程函数,负责缓存数据行"""

    while not QUIT:
        # 尝试获取下一个需要被缓存的数据行以及该行的调度时间戳,
        # 返回一个包含零个或一个元组的列表
        next = conn.zrange("schedule:", 0, 0, withscores=True)
        now = time.time()

        # 暂时没有行需要被换成,休眠 50 毫秒后重试
        if not next or next[0][1] > now:
            time.sleep(0.05)
            continue

        row_id = next[0][0]

        # 提前获取下一次调度的延迟时间, 如果延迟值<=0, 将这个行从所有缓存中移除
        delay = conn.zscore('delay:', row_id)
        if delay <= 0:
            conn.zrem("delay:", row_id)
            conn.zrem("schedule:", row_id)
            conn.delete("inv:" + row_id)
            continue

        # 读取数据行,并更新调度时间和设置缓存值
        row = Inventory.get(row_id)
        conn.zadd("schedule:", row_id, now + delay)
        conn.set("inv:" + row_id, json.dumps(row.to_dict()))

通过组合使用调度函数和持续运行的守护进程函数,我们实现了一种重复进行调度的自动缓存机制,并且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数据行缓存的更新频率:如果参与活动的用户非常多,我们最好几秒更新一次缓存,如果商品数据并不经常改变,或者缺货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可以一分钟更新一次缓存。

网页分析

通过缓存我们极大的提升了网站的响应速度,但是网站总共有 100000 件商品,全部缓存将会耗光内存,于是我们决定只缓存 10000 件最经常被浏览的商品。

修改之前的update_token()函数,使之能够记录最常被访问的商品:

def update_token(conn, token, user, item = None):
    """更新令牌"""

    # 获取当前时间
    timestamp = time.time()

    # 对用户存储在登录散列里的数据进行更新
    conn.hset('login:', token, user)

    # 将用户的令牌和当前时间戳添加到记录最近登录的用户的有序集合里面
    conn.zadd('recent:', token, timestamp)

    if item:
        # 将用户正在浏览的商品加入到他的最近浏览中去
        conn.zadd('viewed:' + token, item, timestamp)

        # 对每个用户,只保留最新的 25 条最近浏览
        conn.zremrangebyrank('viewed:' + token, 0, -26)

        # 新添加:采用负数表示页面浏览次数,浏览次数越高的页面,其索引值越小,排名也就越靠前
        conn.zincrby('viewed:', item, -1)

为了浏览次数排行榜能够保持最新,我们需要定期修剪有序集合的长度并且调整已有元素的分值,使得新流行的商品也可以在排行榜里占据一席之地:

def rescale_viewed(conn):
    """守护进程函数,调整商品"""

    while not QUIT:
        # 删除所有排名在 20000 名之后的商品
        conn.zremrangebyrank("viewed:", 0, -20001)

        # 将浏览次数降低为原来的一半
        conn.zinterstore("viewed:", {"viewed:": 0.5})

        # 五分钟之后再次执行这个操作
        time.sleep(300)

实现在缓存页面时用到的函数 can_cache()

def can_cache(conn, request):
    """判断页面是否需要被缓存"""

    item_id = extract_item_id(request)

    # 检查这个页面能否被缓存以及这个页面是否为商品页面
    if not item_id or is_dynamic(request):
        return False

    # 获得商品的浏览次数排名,并根据它来判断是否需要缓存这个页面
    rank = conn.zrank("viewed:", item_id)
    return rank is not None and rank < 10000

小结

以上介绍了几种用于降低网站的数据库负载和 Web 服务器负责的方法。

在为应用程序创建新构件的时候,不要害怕去重构已有的构件,就像购物车cookie的例子和基于登录会话cookie实现网页分析的的例子一样,已有的构件有时候需要细微的修改才能真正满足需求。

Redis命令

字符串

见 第一章 Redis 中的字符串

列表

见 第一章 Redis 中的列表

集合

见 第一章 Redis 中的集合

散列

见 第一章 Redis 中的散列

有序集合

见 第一章 Redis 中的有序集合

发布与订阅

一般来说,发布与订阅的特点是订阅者负责订阅频道,发布者负责想频道发送二进制字符串消息,每当有消息被发送到给定频道时,该频道的所有订阅者都会接受到消息。可以把频道看作是电台,其中订阅者可以同时收听多个电台,而发布者则可以在任何电台发生消息。

在基于事件的系统中,Pub/Sub 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通信模型,它采用事件作为基本的通信机制,提供大规模系统所要求的松散耦合的交互模式,即订阅者(如客户端)以事件订阅的方式表达出它有兴趣接收的一个事件或一类事件;发布者(如服务器)可将订阅者感兴趣的事件随时通知相关订阅者。

Redis 提供的发布与订阅命令:

命令 说明 Python
SUBSCRIBE channel [channel ...] 订阅给定的一个或多个频道
UNSUBSCRIBE [channel [channel ...]] 退订给定的一个或多个频道,如果执行时没有给定任何频道,那么退订所有频道
PUBLISH channel message 向给定频道发送消息
PSUBSCRIBE pattern [pattern ...] 订阅与给定模式相匹配的所有频道
PUNSUBSCRIBE [pattern [parttern ...]] 退订给定的模式,如果执行时没有给定任何模式,那么退订所有模式
# redis_helper_v1.py 封装发布订阅方法
import redis


class RedisHelpe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_conn = redis.Redis("127.0.0.1", 6379)

        # 订阅频道
        self.channel = "FM99.9"

    def publish(self, msg):
        """在指定频道上发布消息"""

        self._conn.publish(self.channel, msg)
        return True

    def subscribe(self):
        """返回订阅对象,通过它可以订阅频道"""

        pub = self._conn.pubsub()
        pub.subscribe(self.channel)
        return pub

# -------

# redis_pub_v1.py 发布者
import time
from redis_helper_v1 import RedisHelper


redis_helper = RedisHelper()
i = 0
while True:
    print(f"发送消息:hello world __{i}")
    redis_helper.publish(f"hello world __{i}")
    time.sleep(3)
    i = i + 1
    if i == 10:
        print(f"发送消息完毕!")
        break

# -------

# redis_sub_v1.py 订阅者
from redis_helper_v1 import RedisHelper


redis_helper = RedisHelper()
sub = redis_helper.subscribe()
while True:
    msg = sub.listen()
    for i, m in enumerate(msg):
        print(m)
        if i == 5:
            print(f"接收消息完毕!")
            sub.unsubscribe()
            break
    break

# -------

# redis_sub_v2.py 订阅者
from redis_helper_v1 import RedisHelper


redis_helper = RedisHelper()
sub = redis_helper.subscribe()
i = 0
while True:
    msg = sub.parse_response()
    print(msg)
    i = i + 1
    if i == 5:
        print(f"接收消息完毕!")
        sub.unsubscribe()
        break

其他命令

排序

负责执行排序的 SORT 命令可以根据字符串、列表、集合、有序集合、散列这五种里面存储着的数据,对列表、集合以及有序集合进行排序。

命令 说明 Python
`SORT source-key [BY pattern] [LIMIT offset count] [GET pattern [GET pattern ...]] [ASC DESC] [ALPHA] [STORE dest-key]` 根据给定的选项,对输入列表、集合或者有序集合进行排序,然后返回或者存储排序的结果
# 添加一些元素
conn.rpush("sort-input", 23, 15, 110, 7)

# 按数字大小进行排序
conn.sort("sort-input")

# 按字母表顺序进行排序
conn.sort("sort-input", alpha=True)

# 添加一些用于执行排序操作和获取操作的附加数据
conn.hset("d-7", "field", 5)
conn.hset("d-15", "field", 1)
conn.hset("d-23", "field", 9)
conn.hset("d-110", "field", 3)

# 将散列的域(field)用作权重,对列表进行排序
conn.sort("sort-input", by="d-*->field")

# 获取外部数据,并将它们用作命令的返回值,而不是返回被排序的数据
conn.sort("sort-input", by="d-*->field", get="d-*->field")

基本的 Redis 事务

为了对相同或者不同类型的多个键执行操作,Redis有五个命令可以让用户在不被打断的情况下对多个键执行操作,它们分别是 WATCH、MULTI、EXEC、UNWATCH 和 DISCARD。

Redis 的基本事务需要用到 MULTI 命令和 EXEC 命令,这种事务可以让一个客户端在不被其他客户端打断的情况下执行多个命令。和关系型数据库那种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回滚的事务不同,在 Redis 里面,被 MULTI 命令和 EXEC 命令包围的所有命令会一个接一个地执行,直到所有命令都执行完毕为止。当一个事务执行完毕之后,Redis 才会处理其他客户端的命令。

Redis 事务在 Python 客户端上面是有流水线(pipeline)实现的:对连接对象调用 pipeline() 方法将创建一个事务,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客户端会自动地使用 MULTI 和 EXEC 包裹起用户输入的多个命令。

# 不使用事务
# 在并行执行命令时,缺少事务可能会引发问题
import redis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conn = redis.Redis("127.0.0.1", 6379)


def notrans():
    print(conn.incr("notrans:"))
    time.sleep(0.1)
    conn.incr("notrans:", -1)


def run():
    for i in range(3):
        threading.Thread(target=notrans).start()
    time.sleep(0.5)


if __name__ == "__main__":
    run() # 输出 1 2 3
# 使用事务
# 使用事务来处理命令的并行执行问题
import time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redis


conn = redis.Redis("127.0.0.1", 6379)


def notrans():
    pipeline = conn.pipeline()
    pipeline.incr("notrans:")
    time.sleep(0.1)
    pipeline.incr("notrans:", -1)
    print(pipeline.execute()[0])


def run():
    for i in range(3):
        threading.Thread(target=notrans).start()
    time.sleep(0.5)


if __name__ == "__main__":
    run() # 输出 1 1 1

值得注意的是,Redis 要在接收到 EXEC 命令之后,才会执行那些位于 MULTI 和 EXEC 之间的入队命令。

键的过期时间

在使用 Redis 存储数据的时候,有些数据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就不再有用了,用户可以使用 DEL 命令显式地删除这些无用数据,也可以通过 Redis 的过期时间(expiration)特性来让一个键在给定的时限之后自动被删除。一个键“带有生存时间”或者一个键“会在特定时间之后过期”时,指的就是 Redis 会在这个键的过去时间到达是自动删除该键。

键过期特性对于清理缓存非常有用,但是它也与使用的结构类型有关,只有一些命令可以原子地为键设置过期时间。

用于处理过期时间的 Redis 命令:

命令 说明 Python
PERSIST key-name 移除键的过期时间 conn.persist("key")
TTL key-name 查看给定键距离过期还有多少秒 conn.ttl("key")
EXPIRE key-name seconds 让给定键在指定的秒数之后过期 conn.expire("key", 2)
EXPIREAT key-name timestamp 将给定键的过期时间设置为给定的 UNIX 时间戳 conn.expireat("key", time.time())
PTTL key-name 查看给定键距离过期还有多少毫秒 conn.pttl("key")
PEXPIRE key-name milliseconds 让给定键在指定的毫秒数之后过期 conn.pexpire("key", 2000)
PEXPIREAT key-name timestamp-milliseconds 将给定键的过期时间设置为给定毫秒级精度的 UNIX 时间戳 conn.pexpireat("key", time.time())

小结

比较核心。

数据安全与性能保障

重要是弄懂更多的 Redis 运作原来,从而学会如何在首先保证数据正确的前提下,加快数据操作的执行速度。

持久化选项

Redis 提供两种不同的持久化方法来将数据存储到硬盘里面:

  • 快照(snapshotting):它可以将存在于某一时刻的所有数据都写入硬盘里面。
  • 只追加文件(append-only file,AOF):它会在执行写命令时,将被执行的写命令复制到硬盘里面。

这两种持久化方法既可以同时使用,又可以单独使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都不使用,具体选择需要根据业务场景来决定。

Redis提供的持久化配置选项:

# ----------------

# 快照持久化选项

# 60 秒之内至少 1000 次写操作,
# 当用户设置了多个 save 的选项配置,只要其中任一条满足,Redis 都会触发一次 BGSAVE 操作
save 60 1000

# 写配置,默认后台写错误时则停止写快照文件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on

# rdb文件是否压缩
rdbcompression yes

# rdb校验,默认存储快照后,让 redis 使用CRC64校验
rdbchecksum yes

# rdb文件名
dbfilename dump.rdb

# ----------------

# AOF持久化选项

# 开启AOF
appendonly no

# 同步持久化选项,always:同步持久化,everysec:每秒,no:不开启
appedfsync everysec

# 保持数据完整性
no-appendfsync-on-rewrite no

# 基准大于 1 倍开始触发rewrite
auto-aof-rewrite-peocentage 100

# 文件大于 64mb 开始触发rewrite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 ----------------

# 共享选项,这个选项决定了快照文件和 AOF 文件的保持位置
dir ./

默认的持久化配置:

# Persistence
loading:0
rdb_changes_since_last_save:0
rdb_bgsave_in_progress:0
rdb_last_save_time:1599554914
rdb_last_bgsave_status:ok
rdb_last_bgsave_time_sec:0
rdb_current_bgsave_time_sec:-1
rdb_last_cow_size:438272
aof_enabled:0
aof_rewrite_in_progress:0
aof_rewrite_scheduled:0
aof_last_rewrite_time_sec:-1
aof_current_rewrite_time_sec:-1
aof_last_bgrewrite_status:ok
aof_last_write_status:ok
aof_last_cow_size:0

快照持久化

Redis 可以通过创建快照来获得存储在内存里面的数据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副本。根据配置,快照将被写入 dbfilename 选项指定的文件里面,并存储在 dir 选项指定的路径上面。如果在新的快照文件创建完毕之前,Redis、系统或者硬件这三者任一崩溃的话,那么 Redis 将丢失最近一次创建快照之后写入的所有数据。

创建快照的方法:

  • 客户端可以通过向 Redis 发送 BGSAVE 命令来创建一个快照。Redis 会调用 fork 来创建一个子进程,然后子进程负责将快照写入硬盘,而父进程则继续处理命令请求。
  • 客户端可以通过向 Redis 发送 SAVE 命令来创建一个快照。接到 SAVE 命令的 Redis 服务器在快照创建完毕之前将不再响应任何其他命令,这个命令并不常用。
  • 如果用户设置了 save 配置选项,比如 save 60 1000 ,即 60 秒之内至少 1000 次写操作,当用户设置了多个 save 的选项配置,只要其中任一条满足,Redis 都会触发一次 BGSAVE 操作。
  • 当 Redis 通过 SHUTDOWN 命令接收到关闭服务器的请求时,或者接收到标准 TERM 信号时,会执行一个 SAVE 命令,此时会阻塞所有客户端,不再执行客户端发送的任何命令,并在 SAVE 命令执行完毕之后关闭服务器。
  • 当一个 Redis 服务器连接另一个 Redis 服务器,并向对方发送 SYNC 命令来开始一次复制操作的时候,如果主服务器目前没有在执行 BGSAVE 操作,或者主服务器并非刚刚执行完 BGSAVE 操作,那么主服务器就会执行一次 BGSAVE 操作。

所以,在只使用快照持久化来保存数据时,如果系统崩溃,用户将丢失最近一次生成快照之后更改的所有数据。

几个使用快照持久化的场景:

  • 个人开发:把开发环境设置得尽量贴近生产环境,有助于判断快照是否生成得过于频繁或者过于稀少。
  • 对日志进行聚合计算:确定好持久化配置值之后,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恢复因为故障而被中断的日志处理操作。通过将日志的处理进度进度记录到 Redis 里面,程序可以在崩溃之后,根据进度记录继续执行之前未完成的处理工作。
def process_logs(conn, path, callback):
    """ 处理日志的同时将信息存储在 Redis 里面
    @conn: Redis 连接
    @path: 存储日志的路径
    @callback: 待处理日志文件中各个行的回调函数
    """
    # 获取当前文件的处理进度
    current_file, offest = conn.mget("progress:file", "progress:position")
    pipe = conn.pipeline()

    # 更新正在处理的日志文件的名字和偏移量
    def update_progress():
        pipe.mset({"progerss:file": fname, "progress:position": offset})
        pipe.execute()

    # 有序的遍历各个日志文件
    for fname in sorted(os.listdir(path)):
        if fname < current_file:
            continue

        inp = open(os.path.join(path, fname), "rb")
        if fname == current_file:
            inp.seek(int(offset, 10))
        else:
            offest = 0

        ccurrent_file = None

        #
        for lno, line in enumerate(inp):
            callback(pipe, line)
            offset += int(offset) = len(line)

            # 更新下文件的处理进度
            if not (lno+1) % 1000:
                update_progress()

        update_progress()

        inp.close()

AOF 持久化

简单来说,AOF 持久化会将被执行的写命令写到 AOF 文件的末尾,以此来记录数据发生的变化。

虽然 AOF 持久化非常灵活地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选项来满足不同应用程序对数据安全的不同要求,但是它的一个问题就是 AOF 文件的体积太大,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占满磁盘空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 Redis 重启之后需要通过重新执行 AOF 文件来记录的所有写命令来还原数据集,如果 AOF 文件的体积太大,那么还原操作的时间将会非常长。

重写/压缩 AOF 文件

为了解决 AOF 持久化带来的两个问题,可以向 Redis 发送 BGREWRITEAOF 命令,这个命令会通过移除 AOF 文件中的冗余命令来重写 AOF 文件,使得 AOF 文件的体积尽可能小。它的原理同 BGSAVE 命令类似。

更快照持久化可以设置 save 选项来自动执行 BGSAVE 一样,AOF 持久化可以通过设置 auto-aof-rewrite-peocentage 和 auto-aof-rewrite-min-size 选项来自动执行 BGREWRITEAO。

复制

通过使用 AOF 持久化或者快照持久化,用户可以在系统重启或者崩溃的情况下仍然保留数据。但是随着负载量的上升或者数据的完整型变得重要时,这是就得需要复制特性了。

复制可以让其他服务器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数据副本,从而使得拥有数据副本的服务器可以用于处理客户端发送的读请求。

关系型数据库通常会使用一个 主服务器(master)向多个 从服务器 发送更新,并使用 从服务器 来处理所以的读请求。Redis 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复制特性,并将其用作拓展性能的一种手段。

在需要扩展读请求的时候,或者在需要写入临时数据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额外的 Redis 从服务器 来保持数据集的副本。

配置 Redis 的复制选项

我们知道,当 从服务器 连接到 主服务器 的时候,主服务器 会执行 BGSAVE 操作。因此为了正确使用复制特性,需要确保 dir 选项和 dbfilename 选项的正确性和文件的可写行。

配置基本的 Redis 复制功能的方法有两种:

  • 只需要将内容 slaveof master_ip master_port 加进 slave 的配置文件(redis.conf),然后启动该 Redis 服务器,它会根据给定 IP 和 Port来连接主服务器。
  • Redis SLAVEOF 命令可以将当前服务器转变为指定服务器的 从服务器。如果当前服务器已经是某个 主服务器 的 从服务器,那么执行 SLAVEOF host port 将使当前服务器停止对 旧主服务器 的同步,丢弃旧数据集,转而开始对 新主服务器 进行同步。另外,对一个 从服务器 执行命令 SLAVEOF NO ONE 将使得这个 从服务器 关闭复制功能,并从 从服务器 转变回 主服务器,原来同步所得的数据集不会被丢弃。这种方法如果关闭重启后,就会失效。

利用 SLAVEOF NO ONE 不会丢弃同步所得数据集 这个特性,可以在 主服务器 失败的时候,将 从服务器 用作新的主服务器,从而实现无间断运行。

Redis 复制的启动过程

主从服务器之间通过 TCP 长连接进行通信,主要步骤为:

主从复制原理

如果这期间连接断了,当 从服务器 重新连上 主服务器 后,上述的步骤会重新来一遍。可以发现这是很低效的,因为 主服务器 只需要把断连期间的写入命令发给 从服务器 就可以了,不需要重新生成RDB文件。并且 从服务器 在加载RDB文件过程中是阻塞的,无法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 推出了新的同步命令 PSYNC,这部分在进阶笔记中将到

值得注意的是,从服务器 在与 主服务器 进行初始连接时,数据库中原有的所有数据都将丢失,并被替换成 主服务器 发来的数据。

警告:Redis 不支持主主复制,因为被相互设置为 主服务器 的两个 Redis 实例只会持续地占用大量处理器资源并且连续不断地尝试与对方通信,根据客户端连接的服务器的不同,客户端的请求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数据,或者得不到数据。

主从链

那么如何应对读多写少的情况?

Redis 通常是作为缓存供数据读,因此读的压力较大,很容易想到,通过多台服务器同步相同的数据,来分散读压力。

一个简单的做法:设置主从结构,即一个 主服务器,多个 从服务器。然而,由上面的主从同步的过程,可知会有网络 IO 和磁盘 IO 的问题,因此,过多的从服务器 必然是不合适的。

一个合理的做法是使用主从链:可以创建一个由 Redis 主 / 从节点组成的中间层来分担主服务器的复制工作,如下图所示:

主从链

上面这个示例中,树的中层有3个帮助开展复制工作的服务器,底层有9个从服务器。其中,只有3台从服务器和主服务器通信,其他都向从服务器同步数据,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负载。

检验硬盘写入

为了将数据保存在多台机器中,用户首先需要为 主服务器 设置多个 从服务器 ,然后对每个 从服务器 设置 appendonly yes 选项和 appendfsync everysec 选项(如有需要,也可以对 主服务器 这样设置),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用户还需要等待 主服务器 发送的写命令到达 从服务器,并且在执行后续操作前,检查数据是否已经被写入了硬盘中。

整个操作分两个环节:

  • 验证 主服务器 是否已经将写数据发送至 从服务器 :用户需要在向 主服务器 写入真正的数据之后,再向 主服务器 写入一个唯一的虚构值(unique dummy value),然后通过检查虚构值是否存在于 从服务器 来判断数据是否已经到达 从服务器。
  • 判断数据是否已经被保存到硬盘中:检查 INFO 命令的输出结果中 aof_pending_bio_fsync 属性的值是否为 0,如果是,则数据已经被保存到了硬盘中。

在向 主服务器 写入数据后,用户可以将 主服务器 和 从服务器 的连接作为参数调用下面的代码来自动进行上述操作:

# _*_ coding: utf-8 _*_
import uuid
import time
def wait_for_sync(mconn, sconn):
    identifier = str(uuid.uuid4())
    # 将令牌添加至主服务器
    mconn.zadd('sync:wait', identifier, time.time())

    # 如果有必要的话,等待从服务器完成同步
    while not sconn.info()['master_link_status'] != 'up':
        time.sleep(.001)

    # 等待从服务器接收数据更新
    while not sconn.zscore('sync:wait', identifier):
        time.sleep(.001)

    # 最多只等待1秒
    deadline = time.time() + 1.01
    # 检查数据更新是否已经被同步到了硬盘
    while time.time() < deadline:
        if sconn.info()['aof_pending_bio_fsync'] == 0:
            break
        time.sleep(.001)

    # 清理刚刚创建的新令牌以及之前可能留下的旧令牌
    mconn.zrem('sync:wait', identifier)
    mconn.zremrangebyscore('sync:wait', 0, time.time() - 900)

通过同时使用复制和 AOF 持久化,用户可以增强 Redis 对于系统崩溃的抵抗能力。

处理系统故障

如果决定要将 Redis 用作应用程序唯一的数据存储手段(现在看来,这不太合适,还是能保证 ACID性质的数据库比较好),那么必须确保其不会丢失任何数据。

当然,作为缓存,我们同样需要用一些工具和措施来应该潜在的系统故障。

检验快照文件和 AOF 文件

通过命令行程序 redis-check-aofredis-check-dump 可以在系统故障发生之后,检查 AOF 文件和快照文件,并在有需要的情况对文件进行修复。

程序修复 AOF 文件的过程:先扫描给定的 AOF 文件,寻找不正确或者不完整的命令,当发现第一个出错命令的时候,程序会删除出错命令以及之后的所有命令。

更换故障主服务器

假设A、B两台机器都运行着Redis,其中机器A的Redis为主服务器,而机器B的Redis为从服务器。不巧的是,机器A刚刚因为某个暂时无法修复的故障而断开网络连接,因此用户决定将同样安装了Redis的机器C用作新的主服务器。

更换服务器的计划非常简单,首先向服务器B发送一个save命令,让它创建一个新的快照文件,接着将这个快照文件发送给机器C,并在机器C上面启动Redis,最后,让机器B成为机器C的从服务器。下面代码展示了更换服务器时用到的各个命令:

通过VPN网络连接机器B
user@vpm-master ~:$ssh root@machine-b.vpn
Last Login:wed Mar 28 15:21:06 2012 from ...

#启动命令行Redis客户端来执行几个简单的操作
root@machine-b ~:$redis-cli
#执行save命令,并在命令完成之后,使用quit命令退出客户端
redis 127.0.0.1:6379> save
OK
redis 127.0.0.1:6379> quit

#将快照文件发送至新的主服务器:机器C
root@machine-b ~:$scp \
> /var/local/redis/dump.rdb machine-c.vpn:/var/local/redis/dump.rdb

#连接新的主服务器并启动Redis
root@machine-b ~:$ssh machine-c.vpn
Last login:True Mar 27 12:42:31 2012 from ...
root@machine-c ~:$sudo /etc/init.d/redis-server start
Starting Redis server...
root@machine-c ~:$ exit
root@machine-b ~:$redis-cli

#告知机器B的Redis,让它将机器C用作新的主服务器
redis 127.0.0.1:6379>slaveof machine-c.vpn 6379
OK
redis 127.0.0.1:6379>quit
root@machine-b ~:$exit
user@vpm-master ~:$

另一种创建新的主服务器的方法,就是将从服务器升级为主服务,并为升级后的主服务器创建从服务器。

Redis 事务

Redis 的事务和传统关系数据库的事务并不相同。在关系数据库中,用户首先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 begin,然后执行各个相互一致的写操作和读操作,最后,用户可以选择发送 commit 来确认之前所做的修改,或者发送rollback 来放弃那些修改。

延迟执行事务有助于提升性能:一次性发送多个命令,然后等待所有回复出现的做法通常被成为流水线(pipelining),它可以通过减少客户端与 Redis 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信次数来提升 Redis 在执行多个命令时的性能。

定义用户信息和用户包裹

下图展示了游戏中用于表示用户信息和用户包裹的结构:用户信息存储在一个散列里面,散列的各个键值对分别记录了用户的姓名、用户拥有的钱数等属性。用户包裹使用一个集合来表示,它记录了包裹里面每件商品的唯一编号。

用户信息和用户包裹

商品买卖市场的需求非常简单:一个用户(卖家)可以将自己的商品按照给定的价格放到市场上进行销售,当另一个用户(买家)购买这个商品时,卖家就会收到钱。另外,本节实现的市场只根据商品的价格来进行排序,稍后章节将介绍如何在市场里面实现其他排序。

为了将被销售商品的全部信息都存储到市场里面,我们会将商品的ID和卖家的ID拼接起来,并将拼接的结果用作成员存储到市场有序集合里面,而商品的售价则用作成员的分值。通过将所有数据都包含在一起,我们极大简化了实现商品买卖市场所需的数据结构,并且,因为市场里面的所有商品都按照价格排序,所以针对商品的分页功能和查找功能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

商品买卖市场

将商品放在市场上销售

在将一件商品放到市场上进行销售的时候,程序需要将被销售的商品添加到记录市场正在销售商品的有序集合里面,并且在添加操作执行的过程中,监视卖家的包裹以确保被销售的商品的确存在于卖家的包裹当中。

import time
import redis

def list_item(conn,itemid,sellerid,price):
    inventory = f"inventory:{sellerid}"
    item = f"{itemid}.{sellerid}"
    end = time.time()+5
    pipe = conn.pipeline()

    while time.time()<end:
        try:
            # 监视用户包裹发生的变化
            pipe.watch(inventory)

            # 检查用户是否仍然持有将要被销售的商品
            if not pipe.sismember(inventory, itemid):
                # 如果指定的商品不在用户的包裹里面,那么停止对包裹键的监视并返回一个空值
                pipe.unwatch()
                return None

            # 把被销售的商品添加到商品买卖市场里面
            pipe.multi()
            pipe.zadd("market:", item, price)
            pipe.srem(inventory, itemid)

            # 如果执行execute方法没有引发WatchError异常,那么说明事务执行成功,并且对包裹键的监视也已经结束。
            pipe.execute()
            return True

        except redis.exceptions.WatchError:
            # 用户的包裹已经发生了变化,重试
            pass
    return False

购买物品

首先使用 watch 对市场以及买家的个人信息进行监视,然后获取买家拥有的钱数以及商品的售价,并检查买家是否有足够的钱来购买该商品。如果买家没有足够的钱,那么程序会取消事务;相反,如果买家的钱足够,那么程序首先会将买家支付的钱转移给卖家,然后将售出的商品移动至买家的包裹,并将该商品从市场中移除。当买家的个人信息或者商品买卖市场出现变化而导致 WatchError 移除出现时,程序进行重试,其中最大重试时间为10秒。

import time
import redis

def purchase_item(conn,buyerid,itemid,sellerid,lprice):
    buyer = f'users:{buyerid}'
    seller = f'users:{sellerid}'
    item = f"{itemid}.{sellerid}"

    inventory = f"inventory:{buyerid}"
    end = time.time()+10
    pip e= conn.pipeline()

    while time.time()<end:
        try:
            #对商品买卖市场以及买家对个人信息进行监视
            pipe.watch("market:",buyer)

            #检查买家想要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是否出现了变化
            #以及买家是否有足够的钱来购买这件商品
            price = pipe.zscore("market:",item)
            funds = int(pipe.hget(buyer,'funds'))
            if price != lprice or price>funds:
                pipe.unwatch()
                return None

            #先将买家支付的钱转移给卖家,然后再将购买的商品移交给买家
            pipe.multi()
            pipe.hincrby(seller,"funds",int(price))
            pipe.hincrby(buyer,'funds',int(-price))
            pipe.sadd(inventory,itemid)
            pipe.zrem("market:",item)
            pipe.execute()
            return True
        except redis.exceptions.WatchError:
            #如果买家的个人信息或者商品买卖市场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化,那么进行重试。
            pass
    return False

为什么Redis没有实现典型的加锁功能?

在访问以写入为目的的数据的时候关系型数据会对被访问的数据进行加锁,知道事务被提交或者被回滚为止。如果有其他客户端视图对被加锁的数据行进行写入,那么该客户端将被阻塞,直到第一个事务执行完毕为止,加速在实际使用中非常有效,基本上所有关旭数据库都实现了这种加锁功能,它的缺点在于,持有锁的客户端运行越慢,等待解锁的客户端被阻塞的时间就越长。

因为加锁有可能会造成长时间的等待,所以 Redis 为了尽可能减少客户端的等待时间,并不会在执行 watch 命令时对数据进行加锁。相反的,Redis 只会在数据已经被其他客户端抢先修改的情况下,通知执行了 watch 命令的客户端,这种做法被称为乐观锁,而关系数据库实际执行的加锁操作则被称为悲观锁。乐观锁在实际使用中同样非常有效,因为客户端永远不必花时间去等待第一个获得锁的客户端,即它们只需要在自己的事务执行失败时进行重试就可以了。

非事务型流水线

我们知道,使用事务其中的一个好处就是底层的客户端会通过流水线来提高事务执行的性能。

那么如何在不使用事务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流水线来提高命令执行的性能呢?

在需要执行大量命令的情况下,即使命令实际上并不需要放在事务里面执行,但是为了通过一次发送所有命令来减少通信次数并降低延迟值,用户也可能会将命令包裹在 multi 和 exec 里面执行。遗憾的是,multi 和 exec 并不是免费的,它们也会消耗资源,并且可能会导致其他重要的命令被延迟执行。不过好消息是,我们实际上可以在不使用 multi 和 exec 的情况下,获得流水线代理的所有好处。

如果用户在执行 pipeline() 时传入 True 作为参数,或者不传入任何参数,那么客户端将使用 multi 和 exec 包裹起用户要执行的所有命令。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在执行 pipeline() 时传入 False 为参数,那么客户端同样会像执行事务那样收集起用户要执行的所有命令,只是不再使用 multi 和 exec 包裹这些命令。

如果用户需要向 Redis 发送多个命令,并且对于这些命令来说,一个命令的执行结果并不会影响另一个命令的输入,而且这些命令也不需要以实物的方式来执行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向 pipeline() 方法传入 False 来进一步提升 Redis 的整体性能。

前面章节曾经编写并更新过一个名为 update_token() 函数,它负责记录用户最近浏览过的商品以及用户最近访问过的页面,并更新用户的登录 cookie。下面代码是之前展示过的更新版 update_token() 函数,这个函数每次执行都会调用 2 个或者 5 个 Redis 命令,使得客户端和 Redis 之间产生 2 次或 5 次通信往返。

import time


def update_token(conn, token, user, item=None):
    # 获取时间戳
    timestamp = time.time()

    # 创建令牌和已登陆用户之间的映射
    conn.hset('login:', token,user)

    # 记录令牌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
    conn.zadd('recent:', token, timestamp)
    if item:
        # 把用户浏览过的商品记录起来
        conn.zadd('viewed:'+token, item, timestamp)
        # 移除旧商品,只记录最新浏览的25件商品
        conn.zremrangebyrank('viewed:' + token, 0, -26)
        # 更新给定商品的被浏览次数
        conn.zincrby('viewed:', item, -1)

如果 Redis 和 Web 服务器通过局域网进行连接,那么他们之前的每次通信往返大概需要耗费一两毫秒,因此需要进行2次或者5次通信往返的 update_token() 函数大概需要花费2~10毫秒来执行,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单个 Web 服务器线程每秒可以处理100到500个请求,尽管这种速度已经非常可观了,但是我们还可以在这个速度的基础上更新一步:通过修改 update_token() 函数,让它创建一个非事务型流水线,然后使用这个流水线来发送所有请求:

import time


def update_token_pipeline(conn, token, user, item=None):
    # 获取时间戳
    # 设置流水线
    pipe = conn.pipeline(False)
    timestamp = time.time()

    # 创建令牌和已登陆用户之间的映射
    conn.hset('login:', token, user)
    # 记录令牌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
    conn.zadd('recent:', token, timestamp)
    if item:
        # 把用户浏览过的商品记录起来
        conn.zadd('viewed:' + token,item,timestamp)
        # 移除旧商品,只记录最新浏览的25件商品
        conn.zremrangebyrank('viewed:' + token, 0, -26)
        # 更新给定商品的被浏览慈善
        conn.zincrby('viewed:', item, -1)
    pipe.execute()

通过将标准的Redis连接替换成流水线连接,程序可以将通信往返的次数减少至原来的1/2 到 1/5,并将 update_token_pipeline() 函数的预期执行时间降低 1~2 毫秒。

关于性能方面的注意事项

非事务型流水线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应用程序和 Redis 之间的通信往返次数,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应用程序,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这个程序能否被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它进行优化呢?

要对 Redis 的性能进行优化,用户首先需要弄清楚各种类型的 Redis 命令到底能跑多快,而这一点可以通过调用 Redis 附带的性能测试程序 redis-benchmark 来得知。redis-benchmark 的运行结果展示了一些常用 Redis 命令在1秒内可以执行的次数

下表列出了只使用单个客户端的 redis-benchmark 与 Python 客户端之间的性能对比结果,并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造成客户端性能底下或者出错的原因:

性能或者错误 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法
单个客户端的性能达到 redis-benchmark50%~60% 这是不使用流水线的预期性能
单个客户端的性能达到 redis-benchmark25%~30% 对于每个命令或者每组命令都创建了新的连接 重用已有的 Redis 连接
客户端返回错误:”Canno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无法分配指定的地址) 对于每个命令或者每组命令都创建了新的连接 重用已有的 Redis 连接

大部分 Redis 客户端库都提供了某种级别的内置连接池。以 Python 的 Redis 客户端为例,对于每个 Redis 服务器,用户只需要创建一个 redis.Redis() 对象,该对象就会按需创建连接、重用已有的连接并关闭超时的连接(在使用多个数据库的情况下,即使客户端只连接了一个 Redis 服务器,它也需要为每一个被使用的数据库创建一个连接),并且 Python 客户端的连接池还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多线程环境和多进程环境。

小结

使用复制和 AOF 持久化可以极大地保障数据安全。

在多个客户端同时处理相同的数据时,可以使用 WATCH、MULTI、EXEC等命令来防止数据出错。

使用 Redis 构建支持程序

本章构建的组件并不是应用程序,但它们可以通过记录应用程序信息、记录访客信息、为应用程序提供配置信息等手段来帮助和支持应用程序。

使用 Redis 来记录日志

在Linux和Unix的世界中,有两种常见的记录日志的方法:

  • 将日志记录到文件里面,然后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地将一个又一个日志添加到文件里面,并在一段时间之后创建新的日志文件。包括 Redis 在内的很多软件都使用这种方法来记录日志。但这种记录日志的方式有可能会遇上麻烦,因为每个不同的服务器会创建不同的日志,而这些服务轮换日志也各不相同,并且也缺少一种能够方便地聚合所有日志并对其进行处理的常用方法。
  • syslog 服务是另外一种常用的日志记录方法,这个服务运行在几乎所有 Linux 服务器和 Unix 服务器的 514 号 TCP 端口和 UDP 端口上面。syslog 接受其他程序发来的日志信息,并将这些消息路由存储在硬盘上的各个日志文件里面,除此之外,syslog 还复制旧日志的轮换和删除工作。通过配置,syslog 甚至可以将日志消息转发给其他服务来做进一步的处理。因为指定日志的轮换和删除工作都交给 syslog 来完成,所以使用 syslog 服务比直接将日志写入文件要方便的多。

最新日志

可以向你提供一种将最新出现的日志消息以列表的形式存储到Redis里面的方法,这个列表可以帮助及你随时了解最新出现的日志都是什么样子的。

import logging
import time


# 设置一个字典,将大部分日志的安全级别映射为字符串
SEVERITY={
    logging.DEBUG:'debug',
    logging.INFO:'info',
    logging.WARNING:'warning',
    logging.ERROR:'debug',
    logging.CRITICAL:'critical',
}
SEVERITY.update((name, name) for name in SEVERITY.values())


def log_recent(conn, nanem, message, severity=logging.INFO, pipe=None):
    """最近的日志"""

    # 尝试将日志的安全级别准还为简单的字符串
    severity = str(SEVERITY.get(severity,severity)).lower()

    # 创建负责存储消息的键
    destination = f'recent:{name}:{severity}'

    # 将当前时间添加到消息里面,用于记录消息的发送时间
    message = time.asctime() + '  ' + message

    # 使用流水线来将通信往返次数降低为一次
    pipe = pipe or conn.pipeline()

    # 将消息添加到日志列表的最前面
    pipe.lpush(destination,message)

    # 对日志列表进行修建,让它只包含最新的100条消息
    pipe.ltrim(destination,0,99)

    # 执行两个命令
    pipe.execute()

常见日志

可以让程序记录特定消息出现的频率,并根据出现频率的高低来决定消息的排列顺序,从而帮助我们找出最重要的消息。

def log_common(conn, name, message, severity=logging.INFO, timeout=5):
    """记录并轮询最常见日志消息"""

    # 尝试将日志的安全级别准还为简单的字符串
    severity = str(SEVERITY.get(severity, severity)).lower()

    # 负责存储近期的常见日志消息的键
    destination = f'recent:{name}:{severity}'

    #因为程序每小时需要轮换一次日志,所以它使用一个键来记录当前所处的小时数
    start_key = destination+':start'

    # 使用流水线来将通信往返次数降低为一次
    pipe = conn.pipeline()
    end = time.time() + timeout
    while time.time() < end:
        try:
            # 当记录当前小时数的键进行监视,确保轮换操作可以正确的执行
            pipe.watch(start_key)
            # 取得当前时间
            now = datetime.utcnow().timetuple()
            # 取得当前所处的小时数
            hour_start=datetime(*now[:4].isoformat())

            existing=pipe.get(start_key)

            # 创建一个事务
            pipe.multi()

            # 如果这个常见日志消息列表记录的是上个小时的日志
            if existing and existing < hour_start:
                # 将这些旧的常见日志消息归档
                pipe.rename(destination, destination+':last')
                pipe.rename(start_key, destination+':pstart')
                # 更新当前所处的小时数
                pipe.set(start_key, hour_start)
            elif not existing:
                pipe.set(start_key, hour_start)

            # 对记录日志出现次数的计数器执行自增操作
            pipe.zincrby(destination, message)

            # log_recent()函数负责记录日志并调用execute()函数
            log_recent(pipe,name,message,severity,pipe)
            return
        except redis.exceptions.WatchError:
            continue

计数器和统计数据

通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记录统计数据信息,我们可以注意到流量的突增和渐增情况,预测何时需要对服务器进行升级,从而预防系统因为负载超载而下线。

将计数器存储到 Redis 里面

首先,对计数器进行更新。

为了对计数器进行更新,我们需要存储实际的计数器信息,对于每个计数器以及每种精度,如网站点击量计数器和 5 秒,我们将使用一个散列来存储网站在每个 5 秒时间片之内获得的点击量,其中,散列的每个键都是某个时间片的开始时间,而键对应的值则存储了网站在该时间片之内获得的点击量。

对计数器进行更新1

为了能够清理计数器包含的旧数据,我们需要在使用计数器的同时,对被使用的计数器进行记录。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有序序列,这个序列不能包含任何重复元素,并且能够让我们一个接一个地遍历序列中包含的所有元素。

对计数器进行更新2

对于每种时间片精度,程序都会将计数器 的精度和名字作为引用信息添加都记录已有计数器的有序集合里面,并增加散列计数器在指定时间片内的计数值。

import time

# 以秒为单位的计数器精度,分别为1秒/5秒/1分钟/5分钟/1小时/5小时/1天
# 用户可以按需调整这些精度
PRECISION=[1, 5, 60, 300, 3600, 18000, 86400]

def update_counter(conn,name,count=1,now=None):
    """更新计数器"""
    # 通过获取当前时间来判断应该对哪个时间片执行自增操作
    now=now or time.time()

    # 为了保证之后的清理工作可以正确的执行,这里需要创建一个事务性流水线
    pipe = conn.pipeline()

    # 为我们记录的每种精度都创建一个计数器
    for prec in PRECISION:
        # 取得当前时间片的开始时间
        pnow = int(now / prec) * prec
        # 创建负责存储计数信息的散列
        hash = f'{prec}:{name}'
        # 将计数器的引用信息添加到有序集合里面,并将其分值设为0,以便在之后执行清理操作
        pipe.zadd('known:', hash, 0)
        # 对给定名字和精度的计数器进行更新
        pipe.hincrby('count:' + hash, pnow, count)
    pipe.execute()

类似,从指定精度和名字的计数器里面获取计数数据也是一件非常容易地事情。

def get_counter(conn, name, precision):
    # 取得存储计数器数据的键的名字
    hash = f'{precision}:{name}'

    # 从Redis里面取出计数器数据
    data = conn.hgetall('count:' + hash)
    to_return = []

    # 将计数器数据转换成指定的格式
    for key, value in data.iteritems():
        to_return.append((int(key), int(value)))

    #对数据进行排序,把旧的数据样本排在前面
    to_return.sort()

    return to_return

然后,清理旧计数器。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对计数器进行更新而不执行任何清理操作的话,那么程序最终将会因为存储了过多的数据而导致内存不足。

因为已将所有已知的计数器记录到了一个有序集合里面,所以对计数器进行清理只需要遍历有序集合并删除其中的旧计数器旧可以了。

为什么不使用 expire?

因为 expire 命令的其中一个限制就是它只能应用整个键,而不能只对键的某一部分数据进行过期处理。并且因为我们将同一个计数器在不同精度下的所有计数器数据都存放到了同一个键里面,所以我们必须定期地对计数器进行清理。

在处理和清理旧数据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

  • 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有新的计数器被添加进来。
  • 同一时间可能会有多个不同的清理操作在执行。
  • 对于一个每天只更新一次的计数器来说,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尝试清理这个计数器只会浪费计算资源。
  • 如果一个计数器不包含任何数据,那么程序就不应该尝试对它进行清理。
import bisect
import time

import redis


QUIT = True
SAMPLE_COUNT = 1


def clean_counters(conn):
    """清理计数器"""

    pipe = conn.pipeline(True)

    # 为了平等的处理更新频率各不相同的多个计数器,程序需要记录清理操作执行的次数
    passes=0

    # 持续地对计数器进行清理,知道退出为止
    while not QUIT:
        # 记录清理操作开始执行的时间,这个值将被用于计算清理操作的执行时长
        start =t ime.time()
        index = 0
        # 渐进的遍历所有已知计数器
        while index < conn.zcard('known:'):
            # 取得被检查的计数器的数据
            hash = conn.zrange('known:', index, index)
            index += 1
            if not hash:
                break
            hash = hash[0]
            # 取得计数器的精度
            prec = int(hash.partition(':')[0])

            # 因为清理程序每60秒就会循环一次,所以这里需要根据计数器的更新频率来判断是否真的有必要对计数器进行清理
            bprec = int(prec // 60) or 1

            # 如果这个计数器在这次循环里不需要进行清理,那么检查下一个计数器。举个例子:如果清理程序只循环了3次,而计数器的更新频率是5分钟一次,那么程序暂时还不需要对这个计数器进行清理
            if passes % bprec:
                continue
            hkey='count:' + hash

            # 根据给定的精度以及需要保留的样本数量,计算出我们需要保留什么时间之前的样本。
            cutoff = time.time() - SAMPLE_COUNT*prec

            # 将conn.hkeys(hkey)得到的数据都转换成int类型
            samples = map(int,conn.hkeys(hkey))
            samples.sort()

            # 计算出需要移除的样本数量。
            remove=bisect.bisect_right(samples, cutoff)

            # 按需要移除技术样本
            if remove:
                conn.hdel(hkey, *samples[:remove])
                # 这个散列可能以及被清空
                if remove == len(samples):
                    try:
                        # 在尝试修改计数器散列之前,对其进行监视
                        pipe.watch(hkey)

                        # 验证计数器散列是否为空,如果是的话,那么从记录已知计数器的有序集合里面移除它。
                        if not pipe.hlen(hkey):
                            pipe.multi()
                            pipe.zrem('known:',hash)
                            pipe.execute()

                            # 在删除了一个计数器的情况下,下次循环可以使用与本次循环相同的索引
                            index -= 1
                        else:
                            # 计数器散列并不为空,继续让它留在记录已知计数器的有序集合里面
                            pipe.unwatch()
                    except redis.exceptions.WatchError:
                        # 有其他程序向这个计算器散列添加了新的数据,它已经不再是空的了,
                        # 继续让它留在记录已知计数器的有序集合里面。
                        pass
            passes += 1
            # 为了让清理操作的执行频率与计数器更新的频率保持一致
            # 对记录循环次数的变量以及记录执行时长的变量进行更新。
            duration=min(int(time.time() - start) + 1,60)
            # 如果这次循环未耗尽60秒,那么在余下的时间内进行休眠,如果60秒已经耗尽,那么休眠1秒以便稍作休息
            time.sleep(max(60-duration, 1))

使用 Redis 存储统计数据

在和一个真实的网站打交道的时候,知道页面每天的点击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对页面进行缓存。但是,如果被频繁访问的页面只需要花费 2 毫秒来进行渲染,而其他流量只要十分之一的页面却需要花费 2 秒来进行渲染,那么在缓存被频繁访问的页面之前,我们可以先将注意力放到优化渲染速度较慢的页面上去。

简化统计数据的记录与发现

...

查找 IP 所属城市以及国家

之所以使用 Redis 而不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来实现 IP 所属地查找功能,是因为 Redis 实现的 IP 所属地查找程序在运行速度上更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因为对用户进行定位所需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在应用程序启动时载入这些信息将影响应用程序的启动速度,所以我们也没有使用本地查找表来实现IP所属地查找功能。实现 IP 所属地查找功能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一些数据表载入 Redis 里面。

载入位置表格

为了开发IP所属地查找程序,我们将使用一个IP所属城市数据库作为测试数据。这个数据库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点我下载

  • 一个是GeoLiteCity-Blocks.csv,它记录了多个IP地址段以及这些地址段所属城市的ID。
  • 另一个是GeoLiteCity-Location.csv,它记录了城市ID与城市名、地区名、州县名以及我们不会用到的其他信息之间的映射。

实现IP所属地查找程序会用到两个查找表:

  • 第一个查找表需要根据输入的 IP 地址来查找 IP 所属城市的ID。
  • 第二个查找表则需要根据输入的城市 ID 来查找 ID 对应城市的实际信息(这个城市信息中还会包括城市所在地区的其他信息)。

查找 IP 所属城市

...

服务的发现和配置

使用 Redis 存储信息

为每个应用程序组件分别配置一个 Redis 服务器

自动 Redis 连接管理

小结

本章介绍的所有主题都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对应用程序进行帮助和支持,这里展示的函数和装饰器都旨在帮助读者学会如何使用Redis来支撑应用程序的不用部分:日志、计数器以及统计数据可以帮助用户直观地了解应用程序的性能,而 IP 所属地查找程序则可以告诉你客户所在的地点。除此之外,存储服务的发现和配置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大量需要手动处理连接的工作。

使用 Redis 构建应用程序组件

这一章将会介绍更多更有用的工具和技术,并说明如何使用它们去构建更具有规模的Redis应用。

自动补全

在Web领域里面,自动补全是一种能够让用户在不进行搜索的情况下,快速找到所需东西的技术。自动补全一般会根据用户已输入的字母来查找所有以已输入字母为开头的单词,有些自动补全甚至可以在用户输入句子开头的时候自动补全整个句子。比如说,Google搜索的自动补全那样。不过类似 Google 搜索栏这样的自动补全是由很多 TB 的远程数据驱动的,而类似浏览器历史记录和网站登录框这样的自动补全则是由体积小得多的本地数据库驱动的。但所有的这些自动补全功能都可以让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想要的东西。

自动补全最近联系人

实现一个用于记录最近联系人的自动补全程序。为了增加游戏的社交元素,并让用户快速的查找和记忆亲密的玩家,Fake Game 公司正考虑为他们的客户端创建一个联系人列表,并使用这个列表来记录每个用户最近联系过的100个玩家。当用户打算在客户端发起一次聊天并开始输入聊天对象的名字时,自动补全就会根据用户已经输入的文字,列出哪些昵称以输入文字为开头的人。

构建最近联系人自动补全列表通常需要对 Redis 执行三个操作。

第一个操作就是添加或者更新一个联系人,让他成为最新的被联系用户,这个操作包含以下3个步骤:

  • 如果指定的联系人已经存在于最近联系人列表里面,那么从列表里面移除它。
  • 将指定的联系人添加到最近联系人列表的最前面。
  • 如果在添加操作完成之后,最近联系人列表包含的联系人数量超过了100个,那么对列表进行修剪,只保留位于列表前面的100个联系人。
def add_update_contact(conn, user, contact):
    """添加并更新最近联系人"""

    ac_list = 'recent:' + user

    # 准备执行原子操作
    pipeline = conn.pipeline(True)

    # 如果联系人已经存在,那么移除它
    pipeline.lrem(ac_list, contact)

    # 将联系人推入列表的最前端
    pipeline.lpush(ac_list, contact)

    # 只保留列表里面的前100个联系人
    pipeline.ltrim(ac_list, 0, 99)

    # 实际地执行以上操作
    pipeline.execute()

第二个操作就是在用户不想再看见某个联系人的时候,将制定的联系人从联系人列表里面移除掉。

def remove_contact(conn, user, contact):
    """移除指定的联系人"""
    conn.lrem('recent:' + user, contact)

最后一个操作就是获取自动补全列表并查找匹配的用户。因为实际的自动补全处理是在 Python 里面完成的,所以操作需要首先获取整个列表结构,然后再在 Python 里面处理它。

def fetch_autocomplete_list(conn, user, prefix):
    """获取匹配信息"""

    # 获取自动补全列表
    candidates = conn.lrange('recent:' + user, 0, -1)
    matches = []

    #检查每个候选联系人
    for candidate in candidates:
        if candidate.lower().startswith(prefix):
            # 发现匹配联系人
            matches.append(candidate)

    #返回所有匹配的联系人
    return matches

可以分析,如果需要一个能够存储更多元素的最常使用列表或者最少使用列表,那么可以考虑使用带有时间戳的有序集合来替代列表。

通讯录自动补全

...

分布式锁

对于能够被多个线程访问的共享内存数据结构来说,“先获取锁,然后执行操作,最后释放锁”的动作非常常见。

Redis 使用 WATCH 命令来代替对数据进行加锁,但是是乐观锁。因为 WATCH 智慧在数据被其他客户端抢先修改了的情况下通知执行了这个命令的客户端,但是不会阻止其他客户端对数据进行修改。

分布式锁也有上述类似的动作,但是这种锁既不是给同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使用,也不是给同一台机器上的多个进程使用,而是由不同机器上的不同 Redis 客户端进行获取和释放的。何时使用以及是否使用 WATCH 取决于给定的应用程序。

在 Redis 中,需要把锁构建在 Redis 里面,因为为了对 Redis 存储的数据进行排它性访问,客户端需要访问一个锁,这个锁必须定义在一个可以让所有客户端都看得见的范围之内,而这个范围就是 Redis 本身。另外,虽然 SETEX 命令确实具有基本的加锁功能,但是它的功能并不完整,并且也不具备分布式锁常见的一些高级特性,所以需要自己构建分布式锁。

带着两个问题:

  • 为什么使用 WATCH 命令来监视被频繁访问的键可能会引起性能问题?
  • 如何构建一个锁,并最终在某些情况下使用锁去代替 WATCH 命令。

锁的重要性

程序在尝试完成一个事务时,可能会因为事务执行失败而反复地进行重试。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是意见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使用 WATCH 命令的做法并不完美,这就是锁的重要性。

简易锁

简易版的锁非常简单,并且可能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无法运行。刚开始时,并不会立即处理那些可能会导致锁无法正常运作的问题,而是先构建出可以运行的锁获取操作和锁释放操作,等到证明了使用锁的确可以提升性能之后,才去解决那些引发锁故障的问题。

为了防止客户端在取得锁之后崩溃,并导致锁一直处于“已被获取”的状态,最终版的锁实现将带有超时限制特性:如果获得锁的进程未能在指定的时限内完成操作,那么锁将被自动释放。

一些导致锁出现不正确行为的原因以及锁在不正确运行时的症状:

  • 持有锁的进程因为操作时间过程而导致锁被自动释放,但进程本身并不知晓这一点,甚至还可能会错误地释放掉了其他进程持有的锁。
  • 一个持有锁并在打算执行长时间操作的进程已经崩溃,但其他想要获取锁的进程不知道哪个进程持有着锁,也无法检测出持有锁的进程已经崩溃,只能白白地浪费时间等待锁被释放。
  • 在一个进程持有的锁过期之后,其他多个进程同时尝试去获取锁,并且都获得了锁。

使用 Redis 构建锁

为了对数据进行排它性访问,程序首先要做的就是获取锁。SETNX 命令天生就适合用来实现锁的功能,它只会在键不存在的情况为键设置值,而锁要做的就是将一个随机生成的128uuid设置为键的值,并使用这个值来防止锁被其他进程取得。

如果程序在尝试获取锁的时候失败,那么它将不断地进行重试,直到成功地取得锁或者超过给定的时限为止。

def acquice_lock(conn, lockname, acquire_timeout=10):
    """获得锁"""

    identifier = str(uuid.uuid4())

    end = time.time() + acquire_timeout
    while time.time() < end:
        # 尝试获得锁
        if conn.setnx("lock:" + lockname, identifier):
            return identifier
        time.sleep(0.001)
    return False

获得锁后,使用锁重新实现商品购买操作:程序首先对市场进行加锁,接着检查商品的价格,并在确保买家有足够的钱来购买商品之后,对钱和商品进行相应的转移。当操作完成之后,程序就会释放锁。

def purchase_item_with_lock(conn, buyerid, itemid, sellerid):
    buyer = f'users:{buyerid}'
    seller = f'users:{sellerid}'
    item = f"{itemid}.{sellerid}"
    inventory = f"inventory:{buyerid}"

    locked = acquice_lock(conn, market)
    if not locked:
        return None

    pipe = conn.pipeline(True)
    try:
        pipe.zscore("market:", item)
        pipe.hget(buyer, "funds")
        price, funds = pipe.execute()

        if price is None or price > funds:
            return None

        pipe.hincrby(seller, "funds", int(price))
        pipe.hincrby(buyer, "funds", int(-price))
        pipe.sadd(inventory, itemid)
        pipe.zrem("market:", item)
        pipe.execute()
        return True
    finally:
        release_lock(conn, market, locked)

释放锁:首先使用 WATCH 命令监视代表锁的键,接着检查键目前的值是否和加锁时设置的值相同,并在确认值没有变化之后删除该键。

def release+lock(conn, lockname, identifier):
    pipe = conn.pipeline(True)
    lockname = "lock:" + lockname

    while True:
        try:
            pipe.watch(lockname)
            if pipe.get(lockname) = identifier:
                pipe.multi()
                pipe.delete(lockname)
                pipe.execute()
                return True
            pipe.unwatch()
            break
        except redis.exceptions.WatchError:
            pass
    return False

细粒度锁

在前面介绍锁实现以及加锁操作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与WATCH 命令粒度相同的锁——这种锁可以把整个市场都锁住。因为我们是自己动手来构建锁实现,并且我们关心的不是整个市场,而是市场里面的某件商品是否存在,所以我们实际上可以将加锁的粒度变得更细一些。通过只锁住被买卖的商品而不是整个市场,可以减少锁竞争出现的几率并提升程序的性能。

带有超时限制特性的锁

为了给锁加上超时限制特性,程序将在取得锁之后,调用 EXPIRE 命令来为锁设置过期时间,使得 Redis 可以自动删除超时的锁。为了确保锁在客户端已经崩溃(客户端在执行介于 SETNX 和 EXPIRE 之间的时候崩溃是最糟糕的)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自动被释放,客户端会在尝试获取锁失败之后,检查锁的超时时间,并为未设置超时时间的锁设置超时时间。因此锁总会带有超时时间,并最终因为超时而自动被释放,使得其他客户端可以继续尝试获取已被释放的锁。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多个客户端在同一时间内设置的超时时间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所以即使有多个客户端同时为同一个锁设置超时时间,锁的超时时间也不会产生太大变化。

def acquice_lock_with_timeout(conn, lockname, acquire_timeout=10, lock_timeout = 10):
    """获得 带有超时限制特性的锁"""

    identifier = str(uuid.uuid4())
    lockname = "lock:" + lockname
    lock_timeout = int(math.ceil(loca_timeout))

    end = time.time() + acquire_timeout
    while time.time() < end:
        # 尝试获得锁并设置超时时间
        if conn.setnx(lockname, identifier):
            conn.expire(lockname, lock_timeout)
            return identifier
        elif not conn,ttl(locaname):
            # 检查过期时间,并在有需要时对其进行更新
            conn.expire(lockname, lock_timeout)
        time.sleep(0.001)
    return False

在其他数据库里面,加锁通常是一个自动执行的基本操作。而 Redis 的 WATCH 、MULTI 和 EXEC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乐观锁——这种锁只会在数据被其他客户端抢先修改了的情况下,通知加锁的客户端,让它撤销对数据的修改,而不会真正地把数据锁住。

通过在客户端上面实现一个真正的锁,程序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性能、更熟悉的编程概念、更简单易用的API,等等。

但是与此同时,也请记住 Redis 并不会主动使用这个自制的锁,我们必须自己使用这个锁来代替 WATCH ,或者同时使用锁和 WATCH 协同进行工作,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与一致。

计数信号量

计数信号量 (counting semaphore)也是一种锁,这种锁并没有一般的锁那么常用,但是当我们需要让多个客户端同时访问相同的信息时,计数信号量就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最佳工具。

它可以让用户限制一项资源最多能够同时被多少个进程访问,通常用于限定能够同时使用的资源数量。你可以把我们在前一节创建的锁看作是只能被一个进程访问的信号量。

计数信号量和其他种类的锁一样,都需要被获取和释放。客户端首先需要获取信号量,然后执行操作,最后释放信号量。计数信号量和其他锁的区别在于,当客户端获取锁失败的时候,客户端通常会选择进行等待;而当客户端获取计数信号量失败的时候,客户端通常会选择立即返回失败结果。

构建基本的计数信号量

构建计数信号量时要考虑的事情和构建其他类型的锁时要考虑的事情大部分都是相同的,比如判断是哪个客户端取得了锁,如何处理客户端在获得锁之后崩溃的情况,以及如何处理锁超时的问题。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考虑信号量超时的问题,也不考虑信号量的持有者在未释放信号量的情况下崩溃的问题,那么有好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构建出一个信号量实现。遗憾的是,从长远来看,这些简单方便的方法构建出来的信号量都不太实用,因此我们将通过持续改进的方式来提供一个功能完整的计数信号量。

使用 Redis 来实现超时限制特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可选:

  • 一种是像之前构建分布式锁那样,使用 EXPIRE 命令。
  • 另一种则是使用有序集合。

为了将多个信号量持有者的信息都存储到同一个结构里面,这次我们将使用有序集合来构建计数信号量。说得更具体一点,程序将为每个尝试获取信号量的进程生成一个唯一标识符,并将这个标识符用作有序集合的成员,而成员对应的分值则是进程尝试获取信号量时的Unix时间戳。

存储信号量信息的有序集合

进程在尝试获取信号量时会生成一个标识符,并使用当前时间戳作为分值,将标识符添加到有序集合里面。接着进程会检查自己的标识符在有序集合中的排名 。如果排名低于可获取的信号量总数(成员的排名从0开始计算),那么表示进程成功地取得了信号量。反之,则表示进程未能取得信号量,它必须从有序集合里面移除自己的标识符。为了处理过期的信号量,程序在将标识符添加到有序集合之前,会先清理有序集合中所有时间戳大于超时数值(timeout number value)的标识符。

def acquire_semaphore(conn, semname, limit, timeout=10):

    identifier = str(uuid.uuid4())
    now = time.time()
    pipe = conn.pipeline(True)

    # 清理过期的信号量持有者
    pipe.zremrangebyscore(semname, "-inf", now - timeout)
    pipe.zadd(semname, identifier, now)
    pipe.zrank(semname, identifier)

    # 检查是否获得了信号量
    if pipe.execute()[-1] < limit:
        return identifier

    # 获取失败,删除之前添加的标识符
    conn.zrem(semname, identifier)
    return None

信号量释放操作非常简单:程序只需要从有序集合里面移除指定的标识符就可以了。

def release_semaphore(conn, semname, identifier):
    return conn.zrem(semname, identifier)

这个基本的信号量实现非常好用,它不仅简单,而且运行速度也飞快。但这个信号量实现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在获取信号量的时候,会假设每个进程访问到的系统时间都是相同的,而这一假设在多主机环境下可能并不成立。

每当锁或者信号量因为系统时钟的细微不同而导致锁的获取结果出现剧烈变化时,这个锁或者信号量就是不公平的 (unfair)。不公平的锁和信号量可能会导致客户端永远也无法取得它原本应该得到的锁或信号量。

公平信号量

当各个系统的系统时间并不完全相同的时候,前面介绍的基本信号量就会出现问题:系统时钟较慢的系统上运行的客户端,将能够偷走系统时钟较快的系统上运行的客户端已经取得的信号量,导致信号量变得不公平。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系统时间不一致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给信号量实现添加一个计数器以及一个有序集合。其中,计数器通过持续地执行自增操作,创建出一种类似于计时器(timer)的机制,确保最先对计数器执行自增操作的客户端能够获得信号量。另外,为了满足“最先对计数器执行自增操作的客户端能够获得信号量”这一要求,程序会将计数器生成的值用作分值,存储到一个“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里面,然后通过检查客户端生成的标识符在有序集合中的排名来判断客户端是否取得了信号量。

公平信号量的数据结构

首先通过从超时有序集合里面移除过期元素的方式来移除超时的信号量,接着对超时有序集合和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执行交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保存到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里面,覆盖有序集合中原有的数据。之后,程序会对计数器执行自增操作,并将计数器生成的值添加到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里面;与此同时,程序还会将当前的系统时间添加到超时有序集合里面。在完成以上操作之后,程序会检查当前客户端添加的标识符在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中的排名是否足够低,如果是的话就表示客户端成功取得了信号量。相反地,如果客户端未能取得信号量,那么程序将从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以及超时有序集合里面移除与该客户端相关的元素。

def acuire_fair_semaphore(conn, semname, limit, timeout=10):

    identifier = str(uuid.uuid4())
    czset = semname + ":owner"
    ctr = semname + ":counter"
    now = time.time()
    pipe = conn.pipeline(True)

    # 删除超时的信号量
    pipe.zremrangebyscore(semname, "-inf", now - timeout)
    pipe.zinterstore(czset, {czset:1, semname: 0})

    pipe.incr(ctr)
    counter = pipe.execute()[-1]

    pipe.zadd(semname, identifier, now)
    pipe.zadd(czset, identifier, counter)

    pipe.zrank(czset, identifier)
    if pipe.execute()[-1] < limit:
        return identifier

    pipe.zrem(semname, identifier)
    pipe.zrem(czset, identifier)
    pipe.execute()
    return None

acquire_fair_semaphore() 函数和之前的 acquire_semaphore() 函数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它首先清除已经超时的信号量,接着更新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并获取计数器生成的新ID值,之后,函数会将客户端的当前时间戳添加到过期时间有序集合里面,并将计数器生成的ID值添加到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里面,这样就可以检查标识符在有序集合里面的排名是否足够低了。

公平信号量的释放操作几乎和基础信号量的释放操作一样简单,它们之间的唯一区别在于:公平信号量的释放操作需要同时从信号量拥有者有序集合以及超时有序集合里面删除当前客户端的标识符。

def release_fair_semaphore(conn, semname, identifier):
    pipe = conn.pipeline(True)
    pipe.zrem(semname, identifier)
    pipe.zrem(semname + ":owner", identifier)
    return pipe.execute()[0]

刷新信号量

消除竞争条件

为了消除信号量实现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竞争条件,构建一个正确的计数器信号量实现,我们需要用到前面构建的带有超时功能的分布式锁。总的来说,当程序想要获取信号量的时候,它会先尝试获取一个带有短暂超时时间的锁。如果程序成功取得了锁,那么它就会接着执行正常的信号量获取操作。如果程序未能取得锁,那么信号量获取操作也宣告失败。

def acquire_semaphore_with_lock(conn, semname, limit, timeout=10):
    identifier = acquire_lock(conn, semname, acquire_timeout=0.01)
    if identifier:
        try:
            return acquire_fail_semaphore(conn, semname, limitn timeout)
        finally:
            release_lock(conn, semname, identifier)

任务队列

在处理Web客户端发送的命令请求时,某些操作的执行时间可能会比我们预期的更长一些。通过将待执行任务的相关信息放入队列里面,并在之后对队列进行处理,用户可以推迟执行那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操作,这种将工作交给任务处理器来执行的做法被称为任务/消息队列 (task queue)。

消息队列是大型网站必用中间件,如 ActiveMQ、RabbitMQ、Kafka 等流行的消息队列中间件,主要用于业务解耦、流量削峰及异步处理实时性低的业务。Redis提供了发布/订阅及阻塞队列功能,能实现一个简单的消息队列系统。另外,这个不能和专业的消息中间件相比。

先进先出队列

在队列领域中,除了任务队列之外,其他几种不同的队列也常常会被人谈起——比如先进先出(FIFO)队列、后进先出(LIFO)队列和优先级(priority)队列。

因为先进先出队列具有语义清晰、易于实现和速度快等优点,所以本节首先介绍先进先出队列,然后再说明如何实现一个简陋的优先级队列,以及如何实现一个基于时间来执行任务的延迟队列。

消息拉取

两个或多个客户端在互相发送和接收消息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传递消息:

  • 第一种方法被称为消息推送 (push messaging),也就是由发送者来确保所有接收者已经成功接收到了消息。Redis 内置了用于进行消息推送的 PUBLISH 命令和SUBSCRIBE 命令。
  • 第二种方法被称为消息拉取 (pull messaging),这种方法要求接收者自己去获取存储在某种邮箱(mailbox)里面的消息。

尽管消息推送非常有用,但是当客户端因为某些原因而没办法一直保持在线的时候,采用这一消息传递方法的程序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为只有单个接收者的消息传递操作和前面介绍过的先进先出队列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本节首先会介绍如何实现只有单个接收者的消息传递操作,然后再介绍如何开发具有多个接收者的消息传递操作。通过使用自制的多接收者消息传递操作来代替Redis的PUBLISH 命令和SUBSCRIBE 命令,即使接收者曾经断开过连接,它也可以一封不漏地收到所有发给它的消息。

单接收者消息的发送与订阅替代品

每条消息都只会被发送至一个客户端,这一点极大地简化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以这种方式来处理消息,我们将为每个移动客户端使用一个列表结构。发送者会把消息放到接收者的列表里面,而接收者客户端则通过发送请求来获取最新的消息。通过使用HTTP 1.1协议的流水线请求特性或者新型的Web套接字功能,移动客户端既可以在一次请求里面获取所有未读消息,又可以每次请求只获取一条未读消息,还可以通过使用LTRIM 命令移除列表的前10个元素来获取最新的10条未读消息。

因为未读消息队列是使用列表结构来实现的,所以发送者只需要检查接收者的未读消息队列,就可以知道接收者最近是否有上线、接收者是否已经收到了之前发送的消息,以及接收者是否有太多未读消息等待处理。

多接收者消息的发送与订阅替代品

使用 Redis 进行文件分发

小结

posted @ 2020-12-30 22:04  Parzulpan  阅读(8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