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秒精度时间
Python 纳秒精度时间|极客教程 https://geek-docs.com/python/python-ask-answer/46_tk_1705192167.html
普朗克时间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AE%E6%9C%97%E5%85%8B%E6%97%B6%E9%97%B4/2429708?fromModule=lemma_inlink
在100多年前的1900年,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发现,能量可以分为不可再分割的单位,并将其命名为“量子”。为了描述量子的体积,人们通常使用基本量子即普朗克量子来形容。这一发现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其对科学发展起的作用超出普朗克本人的想像。普朗克长度约为10⁻³⁵米。普朗克时间约为10⁻⁴³秒。如何超越普朗克长度和普朗克时间还是个谜,因为现行物理定律在这个范围内就失效了 [6]。
普朗克
经典广义相对论的奇性不可避免,所以标准大爆炸模型中时空存在着零点,给了上帝一个容身之地。但是考虑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一些基本量度,譬如长度和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的程度由普朗克常数决定,从该常数可以定出最小的长度量子,即普朗克长度,约为10E-33厘米,这远远小于原子核的尺度。测量任何长度不可能比这个更精确,而且比普朗克长度更短的长度是没有意义的。同样,作为时间量子的最小间隔,即普朗克时间,为10E-43秒。没有比这更短的时间存在 [7]。国际单位制词头经常与秒结合以做更细微的划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us(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和ns(纳秒,十亿分之一秒)。虽然国际单位制词头虽然也可以用于扩增时间,例如ks(千秒)、Ms(百万秒)和Gs(十亿秒),但实际上很少这样子使用,大家都还是习惯用60进制的分、时和24进制的日做为秒的扩充。
一分秒decisecond
寓言中常说的“一眨眼”的时间就是十分之一秒(英文缩写为 ds)。人类的耳朵需要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来分辨发声回声。远离太阳系飞行的飞行器旅行者1号,每十分之一秒飞离太阳约两公里。蜂雀在这个时间里可以拍打7次翅膀。为A到中C定调的调音叉振动4次。
一厘秒centisecond
即百分之一秒(英文缩写 cs)
一毫秒millisecond
即千分之一秒;10−3(10的负3次方秒)(英文缩写 ms [22])
一微秒microsecond
即百万分之一秒;10−6(10的负6次方秒)(英文缩写 μs [23])
一纳秒nanosecond
即十亿分之一秒;10−9(10的负9次方秒)(英文缩写 ns [24])
一皮秒picosecond
即万亿分之一秒;10−12 [26](10的负12次方秒)(英文缩写 ps [25])
一飞秒femtosecond
即千万亿分之一秒;10−15(10的负15次方秒)(英文缩写 fs [27])
一阿秒attosecond
即百亿亿分之一秒;10−18(10的负18次方秒),阿托秒(英文缩写 as [28])
科学家是用阿秒来对瞬时事件进行计时的。
1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团队在《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在线发表论文,借助一氧化氮分子形状共振电离过程,首次实现了150阿秒电离精密测量。 [31]尽管这一时间间隔短得无法想像,但是和普朗克时间相比还是很长的。普朗克时间大约为10^-25阿秒,被认为是可能持续的最短时间。
一仄秒zeptosecond
即十万亿亿分之一秒;10−21(10的负21次方秒)(英文缩写 zs [29])
一幺秒yoctosecond
即亿亿亿分之一秒;10−24(10的负24次方秒)(英文缩写 ys [30])
普朗克时间
普朗克时间为10的负43次方秒,是理论上可观测的最短时间。
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
二十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时计的话,有9600万个“刹那”,480万个“念”,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600个“罗预”,30个“须臾”。一昼夜有1440分=86400秒,一“须臾”等于48分钟=2880秒,一“罗预”等于2.4分钟=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为0.36秒,一“念”为0.018秒。
总述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二十三点到一点,以零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十三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十三点到十五点,以十四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十五点到十七点,以十六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十七点到十九点,以十八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以二十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以二十二点为正点。
仿制的古代计时器–铜刻漏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时辰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即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子时,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从夜间11点起算,到凌晨1点),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分、未且、未央等别称;丑时,晨一时至三时(凌晨1点到凌晨3点)别称鸡鸣;寅时,三时至五时(凌晨3点到5点),别称骑旦、平明、平旦;卯时,五时至七时(凌晨5点到7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是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故又称之日出;辰时,七时至九时(7点到9点),别称食时;巳时,九时至十一时(9点到11点),又称“隅中”;午时,十一时至十三时(11点到13点),别称日中,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未时,十三时至十五时(13点到15点),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称日侧、日昳;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15点到17点),别称哺时、日哺;酉时,十七时至十九时(17点到19点),又叫日入;戌时,十九时至二十一时(19点到21点),别称黄昏;亥时,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21点到23点),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故又称人定,还称夤夜。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11时至1时。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所以三更也叫作三鼓(戌时~寅时(19:00~次日5:00))
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14分24秒(约十五分,所以一个时辰有八刻),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即5分钟,字下有“秒”忽“等,具体计算不详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