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线程(12):线程间通信
线程中断
thread的方法,线程中断涉及到三个方法,如下:
void interrupt()
: 中断线程static boolean interrupted()
: 测试当前线程是否已经中断boolean isInterrupted()
: 测试线程是否已经中断
1. interrupt()
方法用于中断线程,通常的理解来看,只要某个线程启动后,调用了该方法,则该线程不能继续执行了,来看个小例子:
1
|
public class InterruptTest {
|
运行后,我们发现,线程t一直在执行,没有被中断,原来`interrupt()`是骗人的,汗!其实`interrupt()`方法并不是中断线程的执行,而是为调用该方法的线程对象打上一个标记,设置其中断状态为`true`,
通过`isInterrupted()`方法可以得到这个线程状态,我们将上面的程序做一个小改动:
1
|
public class InterruptTest {
|
这样的话,线程被顺利的中断执行了。很多人实现一个线程类时,都会再加一个flag
标记,以便控制线程停止执行,其实完全没必要,通过线程自身的中断状态,就可以完美实现该功能。
如果线程在调用Object
类的wait()
、wait(long)
或wait(long, int)
方法,或者该类的join()
、join(long)
、join(long, int)
、sleep(long)
或sleep(long, int)
方法过程中受阻,则其中断状态将被清除,它还将收到一个 InterruptedException
。
我们可以捕获该异常,并且做一些处理。另外,Thread.interrupted()
方法是一个静态方法,它是判断当前线程的中断状态,需要注意的是,线程的中断状态会由该方法清除。
换句话说,如果连续两次调用该方法,则第二次调用将返回false
(在第一次调用已清除了其中断状态之后,且第二次调用检验完中断状态前,当前线程再次中断的情况除外)。
线程让步
线程让步,其方法如下:
static void yield()
: 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线程对象,并执行其他线程
线程让步用于正在执行的线程,在某些情况下让出CPU
资源,让给其它线程执行,来看一个小例子:
1
|
public class YieldTest {
|
输出结果略,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到,当某个线程(t1
或者t2
)执行到10
次、20
次、30
次等时,就会马上切换到另一个线程执行,接下来再交替执行,如此往复。
注意,如果存在synchronized
线程同步的话,线程让步不会释放锁(监视器对象)。
线程睡眠
线程睡眠涉及到两个方法,如下: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 在指定的毫秒数内让当前正在执行的线程休眠(暂停执行)。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int nanos)
: 在指定的毫秒数加指定的纳秒数内让当前正在执行的线程休眠(暂停执行)。
线程睡眠的过程中,如果是在·synchronized·线程同步内,是持有锁(监视器对象)的,也就是说,线程是关门睡觉的,别的线程进不来,来看一个小例子:
1
|
public class SleepTest {
|
输出结果:
1
|
[java] view plain copy print?
|
线程合并
线程合并涉及到三个方法,如下:
void join()
: 等待该线程终止。void join(long millis)
: 等待该线程终止的时间最长为millis
毫秒。void join(long millis, int nanos)
: 等待该线程终止的时间最长为millis
毫秒 +nanos
纳秒。
总结
首先join() 是一个synchronized方法, 里面调用了wait(),这个过程的目的是让持有这个同步锁的线程进入等待,那么谁持有了这个同步锁呢?
答案是主线程,因为主线程调用了threadA.join()方法,相当于在threadA.join()代码这块写了一个同步代码块,谁去执行了这段代码呢,是主线程,所以主线程被wait()了。
然后在子线程threadA执行完毕之后,JVM会调用lock.notify_all(thread);唤醒持有threadA这个对象锁的线程,也就是主线程,会继续执行。
线程合并是优先执行调用该方法的线程,再执行当前线程,来看一个小例子:
1
|
public class JoinTest {
|
t1
和t2
都执行完才继续主线程的执行,所谓合并,就是等待其它线程执行完,再执行当前线程,执行起来的效果就好像把其它线程合并到当前线程执行一样。
t111执行了1次
t212执行了1次
t111执行了2次
t111执行了3次
t111执行了4次
t111执行了5次
t212执行了2次
t111执行了6次
t111执行了7次
t111执行了8次
t111执行了9次
t111执行了10次
执行了主线程
t212执行了3次
t212执行了4次
t212执行了5次
t212执行了6次
t212执行了7次
t212执行了8次
t212执行了9次
t212执行了10次
主线程开始执行!
线程优先级
线程最低优先级为1
,最高优先级为10
,看起来就有10
个级别,但这10
个级别能不能和CPU
对应上,还未可知,Thread
类中提供了优先级的三个常量,如下:
1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MAX_PRIORITY = 10;
|
我们创建线程对象后,如果不显示的设置优先级的话,默认为5
。优先级可以看成一种特权,优先级高的,获取CPU
调度的机会就大,优先级低的,获取CPU
调度的机会就小,
这个和我们现实生活很一样啊,优胜劣汰。线程优先级的示例就不写了,比较简单。
wait()
和sleep()
区别
区别太大了,但是在Java
线程面试题中是很常见的问题,相信你阅读过本专栏后,能够轻松的解答,这里不再赘述。
总结:
1.sleep:Thread类的方法,必须带一个时间参数。会让当前线程休眠进入阻塞状态并释放CPU(阿里面试题 Sleep释放CPU,wait呢),
提供其他线程运行的机会且不考虑优先级,但如果有同步锁则sleep不会释放锁即其他线程无法获得同步锁
2.yield:让出CPU调度,Thread类的方法,类似sleep只是不能由用户指定暂停多长时间 ,并且yield()方法只能让同优先级的线程有执行的机会。
yield()只是使当前线程重新回到可执行状态,所以执行yield()的线程有可能在进入到可执行状态后马上又被执行。
调用yield方法只是一个建议,告诉线程调度器我的工作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别的相同优先级的线程使用CPU了,没有任何机制保证采纳。
3.wait:Object类的方法(notify()、notifyAll() 也是Object对象),必须放在循环体和同步代码块中,执行该方法的线程会释放锁,进入线程等待池中等待被再次唤醒(notify随机唤醒,
notifyAll全部唤醒,线程结束自动唤醒)即放入锁池中竞争同步锁
4.join:Thread类的方法,一种特殊的wait,当前运行线程调用另一个线程的join方法,当前线程进入阻塞状态直到另一个线程运行结束等待该线程终止。 注意该方法也需要捕捉异常。
接近一周没更新《Java线程》专栏了,主要是这周工作上比较忙,生活上也比较忙,呵呵,进入正题,上一篇讲述了并发包下的Lock,Lock可以更好的解决线程同步问题,使之更面向对象,并且ReadWriteLock在处理同步时更强大,那么同样,线程间仅仅互斥是不够的,还需要通信,本篇的内容是基于上篇之上,使用Lock如何处理线程通信。
那么引入本篇的主角,Condition
,Condition
将Object
监视器方法(wait
、notify
和notifyAll
)分解成截然不同的对象,以便通过将这些对象与任意Lock
实现组合使用,为每个对象提供多个等待set
(wait-set
)。其中,Lock
替代了synchronized
方法和语句的使用,Condition
替代了Object
监视器方法的使用。下面将之前写过的一个线程通信的例子替换成用Condition
实现(Java线程(三)),代码如下:
1
|
public class ThreadTest2 {
|
在Condition
中,用await()
替换wait()
,用signal()
替换notify()
,用signalAll()
替换notifyAll()
,传统线程的通信方式,Condition
都可以实现,这里注意,Condition
是被绑定到Lock
上的,要创建一个Lock
的Condition
必须用newCondition()
方法。
这样看来,Condition
和传统的线程通信没什么区别,Condition
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为多个线程间建立不同的Condition
,下面引入API
中的一段代码,加以说明。
1
|
class BoundedBuffer {
|
这是一个处于多线程工作环境下的缓存区,缓存区提供了两个方法,put
和take
,put
是存数据,take
是取数据,内部有个缓存队列,具体变量和方法说明见代码,这个缓存区类实现的功能:有多个线程往里面存数据和从里面取数据,其缓存队列(先进先出后进后出)能缓存的最大数值是100
,多个线程间是互斥的,当缓存队列中存储的值达到100
时,将写线程阻塞,并唤醒读线程,当缓存队列中存储的值为0
时,将读线程阻塞,并唤醒写线程,这也是ArrayBlockingQueue
的内部实现。下面分析一下代码的执行过程:
- 一个写线程执行,调用
put
方法;- 判断
count
是否为100
,显然没有100
;- 继续执行,存入值;
- 判断当前写入的索引位置++后,是否和
100
相等,相等将写入索引值变为0
,并将count+1
;- 仅唤醒读线程阻塞队列中的一个;
- 一个读线程执行,调用
take
方法;- ……
- 仅唤醒写线程阻塞队列中的一个;
这就是多个Condition
的强大之处,假设缓存队列中已经存满,那么阻塞的肯定是写线程,唤醒的肯定是读线程,相反,阻塞的肯定是读线程,唤醒的肯定是写线程,那么假设只有一个Condition
会有什么效果呢,缓存队列中已经存满,这个Lock
不知道唤醒的是读线程还是写线程了,如果唤醒的是读线程,皆大欢喜,如果唤醒的是写线程,那么线程刚被唤醒,又被阻塞了,这时又去唤醒,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
原文作者:文/高爽|Coder(CSDN作者)
原文标题:Java线程(九):Condition-线程通信更高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