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概述

1.设计模式是什么

 设计模式最早并不是出现在软件设计领域,而是在建筑领域,后被人发现并应用于软件设计领域,成为软件设计模式,它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它描述了在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它是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系列套路,是前辈们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反复使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代码的可读性和代码的可靠性。

   

在软件工程中,设计模式(designpattern)是对软件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设计模式并不是一套固定的代码,而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具体解决思路与方案。可以认为是一种最佳实践,因为它是无数软件开发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提到设计模式不得不提《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Design Pattern -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一书。它由著名的四人帮(Gof,Gang of Four)编写,其中总结了23中设计模式,并将它们分为几大类。

 

1.1设计模式六大原则

 

   开闭原则(Open ClosePrinciple):开闭原则就是说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在程序需要进行扩展的时候,不能去修改原有的代码,从而实现热插拔的效果。所以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使程序的扩展性更好、易于维护和升级,就需要使用接口和抽象类。

 

   里氏替换原则(LSP,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里氏替换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这么说的: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LSP是继承复用的基石,只有当派生类可以替换掉基类,软件的功能不受影响时,基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派生类也能够在基类的基础上添加新的行为。LSP是对开闭原则的补充,实现开闭原则的关键步骤就是抽象化。而基类与子类的继承关系就是抽象化的具体实现,所以LSP是对实现抽象化的具体步骤的规范。

 

   依赖倒转原则(DependenceInversion Principle):这个是“开-闭原则”的基础,具体内容是:针对接口编程,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具体。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Segregation Principle):其含义是:使用多个隔离的接口比使用一个接口要好。这里有低耦合的含义。

 

   迪米特法则(最少知道原则,DemterPrinciple):就是说:一个实体应当尽量少的与其它实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功能模块间相对独立。这里有高内聚的含义。

 

   合成复用原则(Composite ReusePrinciple):就是说:尽量使用组合或者聚合,而不是使用继承。

 

1.2设计模式分类

 

   设计模式分为3类,共23种。

 

   创建型设计模式:

 

单例(Singleton, [ˈsɪŋgltən])模式、简单工厂(SimpleFactory)模式、

 

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模式、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模式、

 

建造者(Builder)模式、原型(Prototype, [ˈproʊtətaɪp])模式。

 

   结构型设计模式:

 

适配器(Adapter)模式、桥接(Bridge)模式、装饰(Decorator)模式、

 

组合(Composite)模式、外观(Facade, [fəˈsɑ:d])模式、

 

享元(Flyweight)模式、代理(Proxy)模式。

 

  行为型设计模式:

 

模板方法(Template Method)模式、命令(Command)模式、迭代器(Iterator)模式、

 

观察者(Observer)模式、中介者(Mediator,[ˈmi:dieɪtə(r)] )模式、

 

备忘录(Memento)模式、解释器(interpreter,[ɪnˈtɜ:prɪtə(r)])模式、

 

状态(State)模式、策略(Strategy)模式、责任链(Chainof Responsibility)模式、访问者(Visitor)模式。

 

1.3 23种设计模式简介

 

   单例(Singleton)模式:单例模式是最简单的设计模式之一。该模式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工厂方法(FactoryMethod)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哪一个类实例化。Factory Method使得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易通污水项目用的是工厂方法?

 

   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模式: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建造者(Builder)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极光推送有没有用这个?

 

   原型(Prototype)模式: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个原型来创建对象。

 

   适配器模式(Adapter)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Adpate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以前java开发实战经典里有,讲USB接口与其它接口的适配

 

   桥接(Bridge)模式: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这个和网络的桥接是否一致?

 

   装饰(Decorator)模式: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扩展功能而言,它比生成子类方式更加灵活。

 

   组合(Composite)模式: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它使得客户对单个对象和复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外观(Facade)模式: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Facade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个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享元(Flyweight)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代理(Proxy)模式:为其它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以前Java开发实现经典里有,讲用户上网代理

 

   模板方法(TemplateMethod)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Template Method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命令(Command)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取消的操作。

 

   迭代器(Iterator)模式: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集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List中的iterator()方法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观察者(Observer)模式: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以便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以前Java开发实战经典中的楼市的例子,还有老项目中角色缓存的那些

 

   中介者(Mediator)模式: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松耦合,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像现实中的中介?

 

   备忘录(Memento)模式:在不破坏封装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保存的状态。怎么感觉像备份?

 

   解释器(interpreter)模式: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定义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扯上编译原理了

 

   状态(State)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所属的类。

 

   策略(Strategy)模式: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本模式可以使得算法的变化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

 

   责任链(Chain ofResponsibility)模式:为解除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而使多个对象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这让我想起FilterChain

 

   访问者(Visitor)模式: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附加1.4UML关系图

 

 

 

 

参考链接:https://blog.csdn.net/u012383839/article/details/52750906?depth_1-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utm_source=distribute.pc_relevant.none-task

posted @ 2020-03-13 20:32  叫熊猫啊  阅读(2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