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C12c-UART1 串口 PC通信
- 一般情况下,编写串口通信程序的基本步骤如下:
- 配置串口为模式 1 ( SCON = 0x50)// 0101 0000
- 配置定时器 T1 为模式 2,即自动重装模式 (配置T1为 8位重装载 模式 -> 产生波特率用 )(TMOD = 0x20) //0010 0000
- 根据波特率计算 TH1 和 TL1 的初值,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 PCON 进行波特率加倍(因为有些晶振选用的波特率偏差太大,得加倍Baud才能缩小偏差)
- 打开定时器控制寄存器 TR1,让定时器跑起来产生Baud 。 // TR = 1;
Step 1.

Step 2.


Step 3.
定时器的重载值计算公式为:
TH1 = TL1 = 256 - 晶振值/12 /2/16 /波特率
和波特率有关的还有一个寄存器,是一个电源管理寄存器 PCON,他的最高位可以把波
特率提高一倍,也就是如果写 PCON |= 0x80 以后,计算公式就成了:
TH1 = TL1 = 256 - 晶振值/12 /16 /波特率
- 公式中数字的含义这里解释一下,
- 256 是 8 位定时器的溢出值,也就是 TL1 的溢出值,
- 晶振值就是 11059200,
- 12 是说 1 个机器周期等于 12 个时钟周期,
-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 16,我们来重点说明。在 IO 口模拟串口通信接收数据的时候,采集的是这一位数据的中间位置,而实际上串口模块比我们模拟的要复杂和精确一些。他采取的方式是把一位信号采集 16 次,其中第 7、8、9 次取出来,这三次中其中两次如果是高电平,那么就认定这一位数据是 1,如果两次是低电平,那么就认定这一位是 0,这样一旦受到意外干扰读错一次数据,也依然可以保证最终数据的正确性。
- “晶振值/12/2/16/波特率”这个地方计算的时候,出现不能除尽,或者出现小数怎么办,出现偏差,理解我们的晶振为何使用 11.0592M 了
- 11.0592M晶振 可以整除大部分,所以尽量用这个,本次实验用的是12M的
Step 4.

- TR = 1 / TCON = 0x40
程序:
(一)UART_Init.c
#include<UART_Init.h> #include<reg52.h> void UART_Init() { SCON = 0x50; //0101 0000 TMOD = 0X20; //0010 0000 配置T1为 8位重装载 模式(产生波特率用) PCON = 0x80; //8位为SMOD ,=1为 开启倍频,=0关闭倍频 TH1 =0xF3;//4800 TL1 =0xF3; EA = 1; // 需要 串口中断 就要开 总中断EA ES = 1; // 需要 串口中断 就开 TR1 = 1; //启动T1 }
(二)main.c (在串口中断中 写你想做的事,或用标志flag 在main中写)
#include<reg52.h> #include<UART_Init.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LED0 = P2^0; //uchar UartRxBuffer[64] = {0}; //串口接收数据 uchar ReceiveData; void Uart_server() interrupt 4 //串口中断 号 是 4 { ES = 0; RI = 0;//清除接收中断标志位 ReceiveData=SBUF;//出去,接,收到的数据 SBUF=ReceiveData;//将接收到的数据放入到发送寄存器 switch(ReceiveData) { case 1:LED0=~LED0;break; } ES = 1; while(!TI); //等待发送数据完成 TI=0; } //////////////////////////void main() { UART_Init(); while(1) { ; } }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