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修养》之读书

中国的修养

作者: 曹胜高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

页数: 285

丛书: 经科学人文库

ISBN: 9787514125382

 

第五章 读书

人类文明的传承来源于学习。一般来说,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学习,一种是间接学习。直接学习在老师、长辈或者其他同学与朋友的言传身教之下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亲身体会,直接获取知识。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即对客观条件要求很高,需要一个高明的人为自己指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学中医的人没有一个优秀的医师来辅导自己,学习绘画的人身边没有绘画名家为自己指点迷津,喜欢养生的人没有遇到很好的养生家做指导,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一定会受到限制。

那么,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间接学习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知道,人类的文明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有些失传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在古书赖以保存,这些保存在古书中的经验,我们称为间接经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可以跳开现实的生活圈子,进入另外一个知识体系、或者另外一个空间中去,如遥远的古代、遥远的国外。中医里有很多医术现在已经失传了,所幸的是,很多医书比如《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中还保留着大量的医理、医术。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还原古代的场景,于其中汲取中医的养分。再比如,儒家学说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虽然它从1919年新文化运动至今,曾一度中断,但是近些年又重新兴盛起来,它对于构建社会秩序、家庭关系的重要价值又重新显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儒家的典籍一直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保存下来的经典对儒家学说进行诠释,并重新了解。从这个角度上说,读书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学养,提升自己的襟怀。

第一节 为何阅读

既然阅读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阅读呢?

一般来说,阅读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习型阅读,一种是兴趣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是拥有知识、学会本领,这一点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及其相关的拓展性书籍,都是我们必须要阅读的。例如,我们在物理课上学习有关电路的知识,知道了通过电源线的最大电流不能超过电源线的额定电流,否则容易引起火灾;化学课上,老师会告诉我们明矾中含有铝元素,食用过量会导致老年痴呆等病状,所以在油炸食品中要慎用明矾。这些教人们掌握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尤其对于我们来说,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所以必须要有学习型阅读,培养立身之本。

兴趣型阅读,则依据自身的爱好来选择书籍进行阅读。在学习型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培养一点兴趣型阅读,比如浏览画报、杂志、网络文章等。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技能的增加,尤其在这个人工作稳定之后,兴趣型阅读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可以作为精神食粮充实人们的心灵。我们知道,古人往往信仰鬼神或者宗教。比如王维,他晚年每天上朝回来后都在家感悟佛理,这是一种精神的支撑,有了这样的精神享受,生活才会充实。现代人如果没有这些作为精神支撑,常有空虚之感,就更要培养一种兴趣,否则生活会十分枯燥乏味。兴趣的方面很广泛,可以是读书绘画,也可以是养花鸟虫鱼、写字练剑等。我们要围绕自己的兴趣,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到自己的兴趣上来。比如有的人喜欢书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法名贴,时常练习;有的时候还可以读些有关中国书法名家的传记,或者是书法发展的历程、派别以及各家之所长,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不解的动力去获取教益。

围绕着自己的兴趣展开阅读,不但可以学习知识,还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有个成语叫“心灵手巧”,“心灵”和“手巧”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培养了某一方面的兴趣,并且一直坚持下去,也就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全都集中在这一点上,这样既能够活动身体,有益于身心健康;又可以锻炼大脑,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学习型阅读和兴趣型阅读代表了不同的目的指向,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定侧重。对于我们来说,应当以学习型阅读为主,兴趣型阅读为辅,既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要培养一定的兴趣,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于老年人而言,则主要采用兴趣型阅读的方式,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一、读书目的

读书有不同的目的,或为立身而广泛阅读,或为拓展思维而补充阅读,或为迎合兴趣而有选择地阅读。阅读的目的不同,可供选择的书目也有区别。比如有的人要了解历史,就要读一读史书;有的人想放松心情,可以读一读散文。反过来说,不同的书也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诗歌可以体悟情绪的细腻,散文可以放松心灵,如果我们拿着史书去感受自然,带着学术著作来放松心灵,那就是缘木求鱼了。所以,我们要根据目的和需要,对浩如烟海的书仔细甄别,到底该读那些书呢?

一是必须读的书,主要是课本等一些基本的书籍。从这些书中我们能够学到基本知识。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愿意读课本,仅仅是在上课的时候记笔记。这样一来,这些同学在大学四年中就没有读过必读书,这是很可怕的。毕竟老师讲课的内容都是从书中升华出来的,而课本中的知识才是最基础、最系统的内容。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精华部分;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在课下扎实基础,巩固自己所学。两方面都要用功,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如果只重课堂所学而忽略课本内容,那么学到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读课本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孩子往往不愿意看课本而愿意读课外书,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课本和孩子的生活脱节。课本内容讲的都是和小孩子没有关系的事情,孩子会觉得它距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无关,自然不会感到兴趣。但家长对此也不要过于担心,小孩子有读课外书的习惯,说明他愿意读书,只要愿意读书,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

我们最担心的是孩子不愿读书,而只愿意看电视,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说,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和喜欢读书的孩子,很有可能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习惯。那么,看电视和读书的区别何在?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是因为现在的电视剧不是开放式、互动式的,而是强制授予式的。当我们锁定了某个频道,电视就会单方面向我们传递信息,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不能作任何选择。而读书的时候,人处于主动求知的状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阅读。另外,电视的特点是通过图像传播信息,在进入电视情节的时候,人常常会出神,比如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甚至连喝水都顾不上。精力过分地集中在电视画面上,人们就会不愿意动脑,而是将整个心灵置之于电视情节中,这样一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思考。读书则不然,它可以引发人的主动思考。比如我们在阅读中看到不认识的字,会查字典,也会不时地停下思索书中的内容。总之,主动求知和主动思考是读书区别于看电视的两个特点。常常读书,才可以培养小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思考能力。

二是应该读的书,即扩充能力、提高修养的书。这是建立在必读书籍基础之上的阅读,会影响人的发展。有些人学习非常好,但是知识不够灵活,原因就是这个人仅仅读了必读书籍,而没有读应该读的书。具体来讲,就是只读了课本,而课本之外的知识了解甚少,这样的人往往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对风土人情、历史哲学等课外知识比较欠缺。应该读的书有哪些呢?比如,我们上学使用的课本,它们都有一些延伸性阅读。我们在课本中学到一首诗,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往往是课本中没有提到的,这就可以查阅相关书籍进行了解。再比如说,中小学课本中有很多四大名著的选文,它所节选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段,不能代表作品的全貌。而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之外,给孩子补充一些和作品相关的其他课外知识。

培养孩子读书要注意环境影响。很多孩子在家中学习不如在学校学习用功,原因就是家庭的学习氛围远远比不上学校。读书也是如此,有的家庭藏书很多,但不论藏书量有多少,家里读书的环境氛围还是比不上图书馆。所以,我们要时常带着孩子到图书馆这种读书氛围浓厚的场所读书,这样一来,孩子读书的效率会更高。另外,小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模仿别人,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他自己也会学着去做。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同时培养两个孩子比培养一个孩子要容易,让两个孩子一块背书,比谁背得快,那两个人一定会积极背诵;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可以学习的同伴,他就很难有这种状态。图书馆正是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小孩子看到图书馆中有很多人在读书,他自己也会不自觉地静下来学习。除了环境氛围的熏染之外,到图书馆读书还有一个好处,即是纪律的约束。因为图书馆规定禁止大声喧哗,禁止吃东西。有了这种纪律上的约束,小孩子很容易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家长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难题,自己辛辛苦苦挑选给孩子买回家的书,孩子却不感兴趣。我们要相信,孩子有他自己选择书籍的本能,作为家长和老师,只要指导孩子怎样看书就好。图书馆有很多我们平时买不到的书,而这其中,就可能有孩子感兴趣的,所以家长带孩子去图书馆读书,也就同时给孩子提供了更多可阅读的书籍。

有些家长总责怪孩子学习不好,怪孩子不听话,可是家长自己,也应该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如果家长读一读孩子的课本,知道孩子学了哪些知识,就容易和孩子有共同语言,更容易引导教育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我也会背。”然后就给孩子背一遍,孩子一听,会很惊讶:“你也会背我们的课本?”这样,孩子会认为家长和自己站在一个层面上,觉得很亲切。所以,家长应该读一读孩子的课本,根据课本内容选一些书籍让孩子去读。比如课本里讲到莫泊桑的小说,那我们就可以给孩子讲一讲莫泊桑是什么样的人;课本里讲“春天来了”,我们可以找一些有关春天的散文给孩子读一读。这些看上去烦琐,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延伸阅读,也就是应该读的书,对于扩充孩子的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

三是感兴趣的书。我们在完成前两个方面的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读书。曾经听到一个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都已经上高一了,可偏偏还是喜欢火车。在网上看到火车的图片就收藏起来,商店里看到有火车模型,也要买下来,凡是有关火车的玩具、书籍等,他都想要。其实这是非常值得鼓励培养的兴趣。对于像这样的孩子,家长就可以鼓励他研究、钻研火车的原理,培养一个设计火车机车,或者设计轨道交通的科学家,不是很好吗?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样不符合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可是家长应该明白,很多孩子并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发展的。俗话说“因性而练才”,意思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情培养才能,家长培养孩子也应当如此。孩子喜欢火车,就试着鼓励孩子钻研火车的原理;有的孩子喜欢叙事文学,就可以让他多读些小说;也有的孩子喜欢花草,那就可以让他读有关植物的百科全书。总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读书,尽量避免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强制孩子读他不喜欢的书籍。

因此,必须读的书,传授给我们的是人生的基本知识,让我们明白社会的基本道理以及自然现象和规律,能够在社会立足;应该读的书,是在必读书的基础之上的扩展性阅读,丰富一个人的知识素养,避免我们的知识过于狭窄;感兴趣的书,可以针对我们自身的喜好而选择,根据自己的爱好,认真钻研下去,成为可用之才。

二、读书境界

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完以后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我们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红楼梦》,也会有“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的现象(鲁迅《<绛洞花主>小引》)。因为他们读书的层面各有不同。那么,我们读书看到的是什么?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呢?

读书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知识,即书上说了什么。小学阶段,我们读书的主要目的是长知识。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掌握新的知识,尤其是当今社会,知识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我们不随时学习,社会中的很多基本知识就不能掌握。所以,读书的第一个层面是读知识。我们首先要思考书中说的是什么,比如在《论语》中,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我们先要逐字解释,知道孔子说的是什么,所谓“因字求意”,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做的目的是求真。我们不仅能从《论语》等古籍中寻求知识,而且在证券投资、法律、金融、工业和历史等书籍中也能学得各方面的知识,比如什么叫股市基本面,什么叫期货,清朝有几个皇帝等,这些都是知识的范畴。所以说,理解字句的含义、获得知识属于读书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基本的层面。

第二重境界是见识,即书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知识提升为见识,即不但要知道书中的知识,还要探求其中的道理。比如在《论语》中,孔子讲什么是“孝”的时候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父母只担心他的身体”,如何理解呢?原来,所谓孝心,就是让父母只担心孩子的疾病,并不担心他的言行举止。言外之意,孩子的言行举止要让父母放心。古人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的生死疾病在于上天,言行举止在于自己。举个例子来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是都在外地求学,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往往会问一句“身体怎么样”,因为身体情况并不是个人因素所能左右的,而其他有关言行处世之道,父母如果对孩子放心,就可能不再过问。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让父母为自己会打架斗殴而担心,那这个孩子岂不是不孝?所以,孔子要求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让父母放心,这就是孝。总之,读书一定要明白书中的道理,将知识提升成为见识。

第三重境界是才识,即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读书,不但要知道书中说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要求“法”,探求书中的文法或者知识的法则。读书要由理而知世,通过书中的道理洞悉世界的规律,这样就具备了才识。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人读了那么多书,最后还不如没读书的人。这样的人虽然在书中见过各种高人,有经商的,有当官的,但是他不知道人家是怎样致富、怎样成为名相良将的,那可就白读书了。有的人书读了不少,可是不通情理,这些都是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识。举例而言,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勉强别人去做。知道这些,仅仅看到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孔子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文化中常常提到“修养”,修养可以让一个人学会平等交流,学会“利他”,在交际中让对方感到愉快。有修养的人常常会安慰他人、帮助他人,久而久之,自己的心胸会变得开阔起来,修养会得以提升。由此说,朋友的关系再好,也不要轻易勉强别人。

第四重境界是胆识,即还可以怎么说。这是在知识、见识、才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谓胆识,就是知道自己理想中的言行举止,由古知今,由人知己。把读书的习惯变成修养,变成与人交往的习惯,首先要知道别人的观点,然后从中了解对方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并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讲求的是知识、见识和才识,然后将这些变成自己的修养和才学,从而再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比如我们读《水浒传》,有的人认为这是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不同的人观点各自不同,我们了解了他人的观点,树立自己的观点,我们自己是怎么看待这部小说的,这就是胆识。有胆识的人完全可以明白他人的观点以及他人这样说的原因,并能够明白其中的不足,加以纠正,立一家之言。

读书一定要达到这四重境界,不但要知道书中的知识,还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更要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知识的一部分,最后要上升到胆识,树立自己的见解,确立自己的行为处世方式。这样,读书才算真正有所收获。

 

 

 

四大名著书影 

 

 

posted @ 2022-01-01 16:53  行走的思维  阅读(1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