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如何巧妙地说服别人?
1、今日导读
所有的“说服”都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让对方能从中找出一个去做的理由,所以,当我们要说服别人的时候,第一步就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权,确保它并且善用它。
在前面,我们说到,进行“沟通”时,双方是平等的,权力是双方持有,并呈流动性的,而说服偏向于“改变”,所以,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权力在对方身上”,我们作为没有权力的一方,需要采取迂回的手段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2、如何巧妙地说服别人?
技巧一:用提问引导对方思路
我们可能有些“好为人师”,但是说教式的说服,并不能获得被说服者的好感,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对方的思路,将提问的方向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我们长时间的检讨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是在鼓励自己生产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其实也就是合理化这种做不到的理由。因此,我们要真正去说服别人,更多的是关注“这件事我想要什么”。
同样,生活有诉求的时候,我们要有策略地请人帮忙,也要以对方为出发点。朋友犯浑,不要总是问“为什么”,改成“怎么了”,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引导其情绪宣泄,与其一味阻拦,倒不如把计划落至实处。
技巧二:不说教,给选择,巧妙劝导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做一件事情,长辈或是身边的朋友不支持,他们就会拿出过来人的姿态问:“我吃盐比你吃米还多,你为什么就是不听我说的呢?”一听到这种话,我们就会有一股莫名的火气,其实,这火气的缘由皆是说教惹的祸。我们不喜欢别人的说教,因为说教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你不是我,又怎会懂我的情况!”
虽然说教,大部分情况下,所展示的道理都是对的,可是为什么听者就是抗拒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呢?问题其实就是出现在说教者的方式上。谁都不喜欢被否定,只有当你的说话方式对了,别人才会听进去。
将说教的方式改变,也在于一种语言情绪的转变,即是我们要求的必须做的事情,变成听者自己觉得是他们想要做的事情,简而言之就是将“为什么我不能”变成“为什么我想要”。一个主观意识的改变,说者去引导,听者去接受,才能都达到使听者主动去做的结果。我们真正去改变,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这样的方式去说服自己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再去改进它。
生活中,当我们出现做事拖延的情况,常常会自我反问:为什么我做事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呢?、为什么我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呢?、我本来就懒散惯了,这事情本来就不急。如此一看,估计这拖延症可能会变成“懒癌”,无药可救。
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进行反问的话:为什么这件事我会不想拖延呢、为什么我想把自己的“懒”彻底消灭呢?、其实,哪怕再拖事情总是要做的,还不如早点做完。如此去追问,我们看到的解决却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因为通过反问,我们问到的是改变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更易接受需要做的改变。换一种引导的方式,我们的想法路径就会有所改变,哪怕只是一个想法,也说明我们的说服已经成功的标志了。
技巧三:戳戳痛点,搞定长辈和领导
过年回家,很多的适婚年纪的小伙伴就极为苦恼,家里的三姑六婆就开始问长问短,说我们已经到了适婚年纪,不赞成我们的单身主义。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不少的长辈,他们年纪大,地位高,总觉得年轻人的想法过于轻率,不靠谱,总是在耳边叨唠着他们的长篇大论,好像年轻人真的做错了什么,一定要改邪归正一般。然而,事实却是:年轻人仍有年轻人自己的想法,可是面对长辈们的苦口婆心,年轻人开始忧伤了:争,长辈不开心;不争,自己不开心。此时总得想些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文中,作者们研究的方案是:不要强制性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而是用对方的视角看问题。无论是长辈还是领导,之所以听不进去我们的理由,这跟他们看问题的深度和视角是有关系的。这期间的差异,就导致了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价值观及看法差异。
就拿我们的领导和我来说,对于一个项目,作为领导,他更多的是注重统筹全局,项目有没有给公司带来收益,而作为下级的我们,更注重的是项目的具体细节,专注项目的完成,技术上的突破和问题的解决。角度不同,所引起的行为自然就不同。同时,面对新的项目,领导可能觉得风险大,那这时候就要找出他们的痛点,对症下药将会事半功倍,同时给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此才能两全其美。
再比如,我们拿《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为例,如果孙悟空坚信女子是妖怪所变,而唐僧却坚守不可误杀一人的态度,二人死活僵持,结果就是孙悟空被气得“离家出走”。但是,假如悟空站在唐僧的角度去说:“师父,我知道你怕我万一看走眼,滥杀无辜,可是你也要想想,万一我们被外表所迷惑,受苦的而是周围的老百姓,多少生灵涂炭都是算在我们头上,到时候佛祖面前也无法交代……”此话一出,就是站在“领导”的角度去劝服,此时,唐僧定然也是会犹豫,至少不会再用紧箍咒阻止,这才是有效说服。
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总免不了去说服他人。那都是需要视情况而定,遇上拖延症老板,我们则可提供后备方案,减少焦虑,试着通过短期收益,激发他们的动力。面对专业之人,我们在尊重专业的基础之上,再去提出自己的想法,避免直接表达主观感受。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小技巧。
技巧四:以退为进,抢占先机
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适时的以退为进,反倒能扭转局势,力挽狂澜。那么,在做说服的时候,什么样的“退”是为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借用外部压力进行说服,意思是虽然我们的观点和对方不合,但我们可以先退一步,和对方统一战线,塑造“共同”的敌人,把压力的源头指向外部,这样就给我们的劝服提供了铺垫。看似退,实则进。
例如:部门领导想安排春游活动,作为经费管控的小李,发现春游活动的经费会导致下半年预算超标,此时的小李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可借助财务为借口说事:“太好了,大家很长时间没有出去玩了,能出去玩大家也好增进感情。不过最近财务那边正盯着各个部门,如果预算超支,可就麻烦了。他们找我还好说,咱们大部分的开销都是业务支出,但是要具体问到这一次的集体出行,你说咱要怎么应对呢?”
此处,小李明确的外部“敌人”的是财务,如此一来领导和小李自己便是在统一阵线上,这样交流起来,领导也就会开始考虑经费的问题,小李的说服也就开始起作用了。
当我们和他人意见不合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地埋怨或者是拒绝,那场面难免会有火药味出现,但是,如果可以借用外部压力,以退为进,说话双方统一阵线,事情就会变得好解决多了。
技巧五:给人“一分钟”快速解决问题
我们在说服他人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没有思路而慌不择法,导致最终的结果差强人意,费力不讨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教会我们 “慢工出细活”,做事情还是注意火候和速度,不可强行将事情推进。但是说服就有些例外,我们适时的“急”——“给人一分钟”,反倒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
电视剧中你可能也会看到,男生第一次见到女孩就喜欢上她,但是为了能要到女孩子的联系方式便开展了“给人一分钟”策略:“小姐,不好意思,我刚才一见到你,就对你有好感,很想和你进一步认识。可是我现在有急事缠身,不得不赶着离开,所以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给我一个联系方式吗?”
每次看到这种情节,通常女孩都会把联系方式给男孩。效果也算是立竿见影。对于女孩来讲,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个好男孩,要么就不怎么样。但在一般情况下问女孩要电话号码,女孩不会立即给你,而是想看你进一步的表现,可是,这时候要是有一个“时间限制”,女孩的思考也会进行转换,这就变成了:我给你电话号码万一是个不良之人,大不了拉黑,可是如果是真命天子,若不给联系方式,就真的联系不上了。如此一比较,女孩一般会立刻给出联系方式。
其实,这就是利用了时间的压迫,让被劝服的人在决策上受到了一个推力,更为迅速地做出了决定。这个时间紧迫感也定然不只是用在我们的“撩妹”攻略之中,我们在商业谈判,会议决策时,都可以用这一招,让被说服者更迅速地做出决定,而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3、知识要点
说服是一种用言语改变他人想法的过程,它并不是一项超能力。我们在经历的故事中,可以不断地去更新说服的方式,以形成独有的说话方式和说服力度。同时,说服不是我们强制的要求对方去做什么,而是以一种温婉和谐的方式让对方主动的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去思考去行动,这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关键词:说服 巧妙劝导 外部压力
思考与讨论:不说教的方式,其实是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对方站在同一个平面去谈事情,你对任何人都做到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说服他人呢?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