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 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

1、今日导读

  你是否遇到过这些情况,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担心孩子的人生走错路,所以总是用自己所谓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缺陷,于是把自己童年的愿望都寄托自孩子身上。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出现上述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当我们真正经历孩子的成长时,会发现正是因为父母心中的爱与怕,才让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一系列科学且实用的方法和建议,让你清醒意识到没有人是天生的好父母,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想要解决子女的问题的,关键是先了解父母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四天,我将从“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学习做个成熟的父母”、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摆脱焦虑,一起成长 ”这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读这本书。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你将能找到与孩子相处、共同成长的正确方法,并且彻底的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2、为什么我们要生孩子

  网络上流传一个笑话:不知是谁发明了婴儿这种生物,完全无法沟通,裸机一部,没有说明书,待机时间极短,两小时一充电,耗电量惊人,不退不换无三包,而且还需要自行摸索安装语音系统、操作系统……这个笑话侧面道出了为人父母的艰难。 

  从孩子一出生,我们的焦虑便接踵而来:为照顾小婴儿日夜颠倒、担惊受怕;为调皮捣蛋的儿子心力交瘁;被青春叛逆的孩子气得半死……这些几乎能将我们潜在的负面情绪全部激发出来。我们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  

  然而,当我们凝视孩子天使般的小脸,感受拥她入怀的柔软,体味他无比温暖的依恋时,我们又是如此的幸福。正如书中引述丹·阿兰德《在养儿育女中长大》中所说的:“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比”。为人父母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角色都要更加矛盾,它让我们时而充满喜悦,时而又感到焦虑。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最好的一面,同时也暴露出自己最坏的一面。 

  在书中,作者认为,孩子的降生就是上帝恩惠的最好证明,让每一个父母有一个成长的机会。我们做父母的真正意义并非试图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提升我们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在不断地修剪自己生命的枝叶,完善自我。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解决孩子的问题的关键在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成长成熟了,我们才有能力培养孩子。所以,我们需要先正视自己的问题。

3、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

  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或许有的父母听到第一反应会说:我有什么问题?我都长这么大了,我吃的盐比他吃的饭都多,我还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就是暴露我们自身问题的时候。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在他进行家长辅导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个父亲因为儿子的冷漠和疏远感到非常愤怒,他发现,在这个父亲的意识中,父亲的角色就是指导者、制约者和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具有普遍性的“严父”心理:我管你,你不听,我很愤怒!这就是问题产生的核心。然而这个例子并不是特例,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同样问题的父母不在少数,而他们与子女的关系恐怕也是相似的。 

   对于这个问题,本书作者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在你的亲友中找三个能对你说真话的人,问他们以下几个问题:我这个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当得怎么样?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进而了解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这个办法很有效,当我们这样反观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甚至会发出感慨,假如我是孩子,恐怕我也不喜欢这样的父母。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恭喜你,你往亲子关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变,不再和以前一样,摆着一副领导者的姿态,而是尽量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孩子,与孩子多聊天、互动。如果你觉得这么做有些困难,那就想象自己是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亲。也许成人世界的压力让我们经常忘了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思自己。比如问问孩子:你觉得爸爸妈妈不该做什么事呢?或者你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干点什么?这会让我们更了解孩子,和孩子相处时更融洽。 

  在综艺《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里有这么一句歌词:“这是我第一次当你老爸,我的心情有点复杂”。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4、把握呵护与放手的尺寸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到两种感情,爱与害怕。试想一下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时,你是不是一整天恍惚焦虑,担心孩子口渴想喝水怎么办?尿裤子怎么办?受小朋友欺负怎么办?儿子上大学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时,你是不是感觉坐立不安,担心她生病怎么办?沉迷游戏怎么办?交友不慎怎么办?  

  有一句话令人感慨万千:世界上的爱都是以团聚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这种爱使我们纠结于呵护与放手之间,过分的呵护便成了束缚,过分的放手便成了放任。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个度? 

  作者告诉我们要适当放手,鼓励孩子独立、享受自由,同时也要对孩子有所约束,为他们设立规矩。在处理事情时,让他们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如果孩子违反规则,也要让他们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让他们知道做事的规则和底线。比如,由于自身懒惰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要让他自己学会去面对和解决,而不是一味推脱责任,埋怨父母。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成长的机会,我们还要为孩子创造条件,比如异地考察、社会服务、体育锻炼等等,让孩子有机会面对更多的问题,于此同时,我们也要让他们拥有解决问题的权利。这也就是说,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创造面对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当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插手或指导,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一味地干预,这样不仅会给孩子一个暗示:你不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还会让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

5、有针对性地管教

  关于如何正确把握呵护与放手的分寸,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如何适度管教孩子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想要正确管教孩子,我们就要了解孩子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这过程中,父母们要记住一点,无论如何,管教孩子的初衷是为了教育、改善还有引导我们的孩子。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当遇到问题时,可以多用简单易懂的话语进行引导,或者直接将制造麻烦的东西拿开,这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幼儿期的孩子常常用发脾气的方式试探家长的耐心,引起家长的注意,所以不论安抚还是责骂,其实都会助长他们的无理取闹,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理睬,坚持原则。 

  孩子进入学龄期后,会比幼儿阶段更有思想,也需要更多的管教技巧。父母要想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需要特别注意一点:说到即要做到,兑现不了的话不如不说。父母不能过于专断,要给孩子选择的余地,但选项是有限的,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让孩子的选择始终处在父母的控制范围内。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会更加理解孩子,并且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要时刻记住,在亲子关系中,家长是管教者和引导者。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重,开始质疑并尝试挑战家长的权威。家长在管教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方法坚持维护家长的权威,避免孩子自以为是、盲目行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容易情绪激动,所以,要给孩子情绪释放的空间,同时自己要保持冷静淡定。一个坚强沉稳的父母会让内心波动的孩子有安全感。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让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犯错,适当的责罚和惩戒是必要的。在这过程中,家长要明白青春的躁动只是人生成长的必经阶段,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孩子总会长大,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会成长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成熟的人。

6、知识要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各种问题困扰,本书作者告诉我们,没有人生来就是好父母,解决子女的问题的关键是先解决父母的问题。 

  认真地反观和审视一下自己:我是好父母吗?当我们严肃地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能否把握好呵护与放手的分寸是成为合格父母的关键,要学会呵护但不束缚,放手但不放任。于此同时,想要正确管教孩子,我们就要认真分析研究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这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在亲子关系中,家长是管教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呵护、放手、把握分寸、管教、成长规律 

  思考与讨论: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试着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并且与孩子交流,听听孩子的想法。

posted @ 2019-12-16 00:08  严律于己  阅读(11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