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修复假性亲密关系
1、今日导读
在上一部分里,我们通过走进自己的心,更深一步地理解了自己。今天我们来探讨,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自己,造成了你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问题?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想到了答案,追根溯源,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好的家庭对一个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上世纪,美国曾经一度犯罪率飙升,非常不安全。很多专家纷纷预言美国将来会变成罪犯的天堂。但神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率突然骤降。在警力投入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专家们纷纷研究起犯罪率下降的原因。最后发现,原来因为美国有些州,开始放开堕胎政策,平民可以合法堕胎。
在此之前,美国一直因为各种宗教与法律原因,严禁堕胎。由此导致了底层社会大量贫民与非法移民繁衍了大量孩子,他们没有机会受到正规学校与家庭教育,在贫穷,毒品,枪支,黄色交易的贫民家庭长大,长大后大多成了犯人或者是黑帮。堕胎政策的开放避免了悲剧的产生。原生家庭,生长环境对一个的成长到底有多大,从这个案例就可以明白。
2、原生家庭之殇:“认可无能”的父母
在前面的内容,我们提到一种现象,就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外打拼,有的人在职场上自信又独立。但是一旦回到家后却变了,隔三差五就和家人起冲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父母身边,我们又变回了那个失落的小孩子。
例如,一个特别渴望得到认可的人,在工作中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他的同事和老板自然会欣赏和赞美他,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满足和成长。但当他回到家的时候,父母一如既往地对他百般挑剔,认为他这做不好,那也干不好。他被否认时,童年那个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心性就会出现,心情自然会变得格外沮丧。
特别是有些父母是“认可无能”,他们总站在成人的思维上思考问题,无法进行换位思考。作者就曾经听朋友抱怨她姐姐不成熟。原来,朋友的姐姐生了女儿后,一直忙于工作的事,女儿基本由外婆带着。她的姐姐回娘家的时候,一抱女儿就哭个不停。几次下来,她的姐姐就生自己女儿的气,认为女儿没良心,不与她亲近。朋友无奈和姐姐解释,她抱孩子的姿势有误,让婴儿觉得很不舒服,而且她平时又不带孩子,孩子要熟悉她的气味后,才会亲近她,这是很正常的事,怎么能主观判断女儿没良心呢?
在这个故事里,朋友的姐姐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完全忘记了孩子的心智问题,这就是“认可无能”的表现。还有很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味看重孩子的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比如说,在国产喜剧《家有儿女》中,刘星热情大方,会哄人,喜欢帮助同学,但是在妈妈刘梅眼里,刘星的成绩不好,就是一个淘皮,爱捣蛋的坏孩子。
“认可无能”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评和自我认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明明很优秀,却因为考了99分就不敢回家,因为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永远是满分。这样导致了孩子长大后,即使在工作与社交中能获得正常的评价与满足,但在亲密关系中仍然会不自觉地露出自卑感。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们很难去改变父母,因为父母那一辈人的成长环境很动荡的,他们的处世哲学已经成形。生于和谐时代的我们,是难以完全理解他们内心的创伤的,往深了说,他们身上也有众多的心理创伤与糟糕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不要去苛责他们,我们也要学会去理解他们。
虽然原生家庭糟糕,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用一段好的友情,好的亲密关系,让自己成长。过去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去创造未来。
3、假象:懂事的孩子,不是“真懂事”
除了父母“认可无能”,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父母并没有针对孩子,但他们的相处模式会无意中影响到孩子。作者在书中就提出,他的来访者中,很多人是取悦型人格。何谓取悦型人格,就是总是习惯维持和谐,宁愿委屈自己,也绝不冒犯和麻烦别人。
作者提出,出生于冲突家庭的人,或是拥有挑剔父母的人,成年后往更容易成为取悦型人格,他们会比一般的人懂事与成熟。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台湾热门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男主角李大仁的家中,父亲宠爱母亲,母亲公主病附体,既挑剔又要求多多,妹妹总是喜欢和母亲对着干。父亲过世后,李大仁一直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在母亲与妹妹之间周旋,充分满足双方的情感需要。在亲密关系中,李大仁也是如此,总是优先考虑女主角程又青的需求,很少会发脾气或者抱怨,因为他的内心已经习惯了取悦他人。
但这样的取悦与懂事,会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代价,慢慢地丧失了自己喜好与感受。特别是有些家长习惯性地挑剔孩子,认为这是对孩子好。实质上,当孩子受到父母的挑剔的时候,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和批判。他们很难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非源于自己的不足,而是源于父母的情绪投向。
在这样“挑剔”的父母长大下的孩子,有两个可能,第一,特别懂事,顺从别人的意见,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认同感。他们习惯性地讨好伴侣,于是让自己在关系中的负能量越积越多。第二,具有攻击性与愤怒性,反感取悦他人,总是把内心的怨恨发泄在伴侣与朋友身上,导致对方的埋怨越来越多,最好分手收场。还有不少人,因为小时候的这种情绪的积压,长大后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或者耍小性子时威胁他们,如果不听话,就把他们卖了或者扔了。虽说长大后都会知道,这种威胁只是说说而已,但在不懂事的时候,这种威胁却会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甚至压抑了他们负面情绪的表达。这种习惯延续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结果就是,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表达,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感与信任感,在人际社交中越发孤独无助。
4、误区:我们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霾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朋友意识到了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但依然有很多人对原生家庭存在很多的误区,需要纠正:
误区一:原生家庭毁一生。
愿意反思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好事,但把什么都推给原生家庭,那可就不合理了。比如,有人认为原生家庭造就了冷漠疏离的自己,因此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了许多怨恨,但其实,原生家庭并非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随着我们上学、进入社会、工作,在和老师,同事,伴侣等人的相处中,我们完全可以克服和改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重新塑造自己。
误区二:原生家庭关系差就等于缺爱
谈及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很多人都会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缺少关爱,但这样理解是片面和肤浅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可以分解成很多细节,比如自我认知、自信、情感表达、个人韧性、边界感等。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程度是因为它限制了我们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始终依赖不良的习惯与行为模式。
误区三:所有人都应该具备安全型的人格。
人的依恋关系可大致分为安全型与焦虑型。很多人觉得我们只要不是安全型依恋就一定有问题。实际上,再完美的父母,都存在忙碌,疲倦,心情不好时候,所以追求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跟追求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人一样,不切实际。我们能做到的,是向安全型依恋关系靠拢。还有人幻想只要自己改善了和父母的关系,无条件接纳他们,就可以转变成安全型,这也是一种不实际的幻象,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压力。
作者提出不少来访者,在咨询时,说到原生家庭的时候,大多是希望和父母和好如初,放下一切怨恨,变回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作者指出,这很可能是一种一厢情愿。
关注原生家庭,并不是要让你原谅父母所犯的一切错误,有时适当与家人保持距离,对自己反而更有利。电视剧《欢乐颂》里,关于樊胜美的原生家庭的讨论热度非常高。樊胜美从重男轻女的家庭来到上海这座大城市打拼,是摆脱原生家庭桎梏的绝好机会,但多年的依恋模式与习惯,使她习惯于去满足父母那些无理的要求,给钱养家,并抚养哥哥的孩子。樊胜美在心底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与关爱,但可惜的是,在重男轻女的父母心中,无论她怎么努力,她都不可能超越一事无成的哥哥。
这不是与她的能力有关,而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女性身份是她无力更改的,于是她加倍满足父母,以期望得到父母一点点的关注,结果越陷越深。最后这种模式还延续到她的亲密关系中,她和王柏川在谈恋爱时,因为贫穷,她总是加倍地索取王柏川的经济投资,就算她的要求是过分的,但她依然觉得不满足。于是她成了父母的克隆版,只不过压榨对象变成自己的伴侣。
所以别幻想自己最后一定能和父母握手言和,有时保持距离可能对彼此更好,让彼此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感到平衡与舒服。
当我们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后,你就会坦然地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学会了解自己,理解父母,去迎接世界,是一段非常奇妙而又难忘的旅程,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与成长。
5、知识要点
在这一部分,作者带我们了解了原生家庭给人的种种影响,分析了父母的“认可无能”,说明了那些“懂事的孩子”是怎么产生的,并解释了原生家庭的误区。原生家庭只是我们人生的经历之一,并不是全部。学会走出这些阴霾,你将会走进一段不一样的旅程与人生。
关键词:依恋关系 认可无能 懂事 原生家庭误区
思考与讨论:在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是否给你带来了一些困惑或痛苦?你是如何面对它的?
6、全书回顾
《假性亲密关系》的作者史秀雄曾经调侃过,最希望就是自己的学识帮助到人,大家不再需要心理咨询师时,他就可以光荣地失业了。然而在生活中,原生家庭的创伤,个人的成长经历,伴侣间的相处,导致假性亲密关系处处可见。
在书中,作者向我们阐述了假性的亲密关系的真相,也就是两个人形式上亲近,心灵却隔得很远。爱情始于心动,但真正决定我们走得多远的却是关系的模式。我们应认清自己真正的情感需求,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如果我们希望和伴侣关系越来越好,就要学会正视自己的依恋关系,往安全型依恋靠拢。
另外,通过反思假性亲密关系,能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内心,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变得更加健康、稳固。
虽然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但它终究只是我们人生的经历之一,而不是全部。我们应该学会走出这些阴霾,好好过自己的人生。
以上就是《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你能从中得到启发,打破假性亲密关系的迷局,构建自己的幸福人生。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