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假性亲密关系的反思

1、今日导读

  在上一部分里,我们探讨了关于破除亲密关系的一些方法与技巧,今天我们通过对假性亲密关系的反思,来看一看自己,走进自己的心。 

  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可以疗愈一个人的心灵创伤,成就更好的自己。有人在谈了恋爱之后,从幼稚变得成熟了,懂得为他人着想了,但也有人谈恋爱后,反而没有了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亲密关系要向对方展示真正的自我,你可以在其他人面前能保持成熟稳重的样子,但实质上内心依然渴望像小孩子一样任性。你可能大大咧咧,看上去没心没肺,实质内心比谁都要敏感纤细。想要走进真正的亲密关系,必然要展现内心,而这也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机会,让自己清楚了解内在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

2、都市人:越自由,越孤独,越焦虑

  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但同时他们也拥有了更多的孤独与无助。 

  这些打拼的人,远离家庭来到竞争力激烈的一线城市,他们得到的理解,尊敬与关爱比起孩子与学生时代大大减少。这种落差感会让人感觉特别无助,尤其是过节或者是生病,或是在工作中受到委屈,那种无法融入大都市的落差感,会使很多人想要逃离城市,回家迫切感特别强烈。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逃离北上广”的热点经久不退。如果独自在外打拼,还找不到对象,这种焦虑感就更吞噬人了。 

  近几年对于单身的关注越来越多,婚介所也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各种相亲网站社交APP广受追捧,多多少少是因为单身的焦虑,袭卷了每一个人。 

  为什么会对单身感到焦虑?作者指出,从外层来看,当看到其他情侣秀恩爱的时候,心态理所当然失衡。从内层来说,是对自己始终完成不了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而带来的挫败感。 

  人有单身焦虑感,是因为这是难以掌控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缓解自己的焦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你要增加自己对摆脱单身这件事的掌控感。男朋友、女朋友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为什么单身,是因为有情感障碍,不相信自己会得到爱情,还是因为社交圈太窄,没有去拓宽自己的社交圈? 

  你的社交能力达不达标,你懂不懂两性相处之道,什么样的人是你的理想型,你希望未来拥有一个怎么样的情感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你当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样去想。当你把以上的问题都思考清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时,你就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努力。 

  其次,你要做的是加强你对生活的掌控感。有些人到了三十岁了,买衣服,换工作,找女朋友等等这类事情还是要咨询父母。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你自己可以掌控的,有多少是要听命于人的,增加在这些方面的掌控感,有助于你更好地处理情感上的问题。 

3、破解焦虑:与自己对话,提升自我认知

  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儿子问爸爸为什么大人要喝酒,而小朋友却不能喝。爸爸的回答是“因为小孩子不喝酒也很开心啊。 

  小孩子的世界是二元论的,不是对的就是错的,所以小孩子容易满足。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慢慢成熟,知道了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没有单纯的对错,这世界并非全然美好,也存在众多的不完美。我们为这些不完美而伤心,为自己无能为力而难过。但如果我们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自我认知,我们就会知道这些痛苦的根源不仅仅是来自于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还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 

  当你拥有更高的自我认知,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拥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桌面有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只有半杯水,而乐观的人则看到还有半杯水。有痛苦,才显得快乐的珍贵。有失去,才明白拥有的特别。当你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就会更加明白自己想要走什么样的路,自然会更加从容地面对一切纷纷扰扰。 

  在美国著名电影《生活多美好》里,男主角乔治因为公司经营失败,丧失了信心,准备跳河自杀,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存在的话,世界会更美好。此时,守护天使及时出现,带乔治去到了那个没有他出生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不仅镇上的贫民变得不幸,他身边的亲人也失去了幸福。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发现自己原来也有了不起的一面,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与快乐,于是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所以,凡事没有绝境,只要真诚地面对生活,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你会发现人生并没那么糟糕。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自我认知呢?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具体的做法: 

  第一步:把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可以用一件重要的事或者时间节点来界定。例如高考,结婚等。 

  第二步:在每个阶段里找出10件对你影响深远的事。这些事对你的性格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有重大的影响,另外,这些事往往还与你身边的人有关。例如:考上了心仪的学校,表白被拒绝,被朋友背叛等等。 

  第三步:分析上述罗列的事情,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这些事给你带来了认知和想法上的哪些变化?这些事对你的情感造成了怎么样的冲击?这件事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 

  作者指出,这项工程会非常浩大,在写的过程可能会笑,也会哭,会感叹,还可能需要他人帮助你回忆某些事情,但毫无疑问这项工作会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更理解自己,而不再把所有事情的责任都推托于他人。

4、学会成长:走出自卑,破除内向

  生活中有些人,他们本身条件不差,但总是对自己诸多不满,认为自己浑身上下都是缺点,无论别人怎么赞美,或者给予他们客观的评价,他们还是对自己充满了不满。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遭遇到了父母或者师长等权威人物的批判与打压。于是他们宁愿呆在“自卑”这种不客观的怪圈中,自动屏蔽外界对他的客观评价,从而保持安全感。 

  那应该怎么才能走出自卑呢?我们要明白,自卑是人类的天性,是促进我们进步的感受之一。再自信的人,也有自卑的地方。比如成绩位于全班第一的学生,在全级第一的学生面前,也会萌生自卑。 

  其实,自卑是人的天性。人天生有横向对比能力,自卑促进了人类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但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当你习惯性地逃避,批判和否定自己的时候,解决不了问题的同时,还让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变大,越来越自卑。 

  面对自卑,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整: 

  一、了解自卑,先与自卑当朋友。 

  我们骑车或者开车时,会见到公路上很多路标与指示。自卑就像这些路标与指示,当你在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提醒你要调整方向,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比如说你在学习上不如别人,不代表你在其他方面也不如别人。学会与自卑做朋友,它能不断地提醒你,为你指明成长的方向。  

  二、纠正坏习惯 

  第一个坏习惯:习惯性取悦别人 

  不少人喜欢通过取悦和顺从来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好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断失去自我。要知道,真正接纳你的人,不需要你的勉强自己去接纳与顺从他。 

  坏习惯二:贬低批判他人 

  与取悦别人不同,有些人在看待他人时,喜欢从鸡蛋里挑骨头,或是找出各种原因证明别人其实不如自己,从而产生自信。但其实这样的“自信”会让你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更不会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坦诚自己的不足,不仅需要勇气,这更是一种自我超越。 

  坏习惯三:为自己失败找好借口 

  很多人还没开始做事前,就已经为自己的失败找好了借口。例如,这次我没考好,因为老师出的题目太刁钻。这次我没做好项目,因为团队的成员不配合。一旦真正失败了,就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这和自己的能力无关,但是这样的后果是,它会让你永远也无法获取成功的满足感。 

  坏习惯四:习惯性地回避 

  为了避免失去优越感,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去回避那些容易让自己产生自卑的场景,例如不善言词的人,周末宁可选择在家,也不愿意外出社交。但其实这些事情往往是对你最有帮助,最需要解决的事情。所以想要摆脱自卑,我们需要这这些逃避的事情上思考如何获得成功。 

  坏习惯五:喜欢推卸责任。 

  所谓推卸责任,就是喜欢把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归因于外界。例如工作忙,没有钱,不善交际等等。但其实这种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并非完全难以改变。不去思考个人的不足与差距,人永远就只能停留在原地,无法进步。 

  自卑是存在于人类天性的情绪,真正自信的人,并不是永远不会自卑的人,而是学会客观看待自己的不足,接纳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只有主动走出舒适圈,迎难而上,才能让自己快速成长。

5、家庭会议与事后修复法

  然而,如果我们没能做出刚才所建议的反应,已经造成了矛盾,但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那么该如何进行修复,以免持续后悔呢?接下来,我们就学一学如何进行感情修复。 

  作者首先介绍了两种修复方法:第一种是认知修复,也就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帮助减轻压力,包括重新定义争议点、寻求对方信任、相互合作协商、保护自己的底线、监控事情的态势、引导对话的方向以及适时停止;第二种是情感修复,包括表达自己的赞同,提出内心的疑问,表达关心和爱护,转移话题,做出改善的承诺,表现幽默,坦言自我,承担责任,表达理解,强调“我们”的相似之处和确定“我们会没事的”。这些方法非常基础,可以应对许多不信任和背叛。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一种建设性的修复方法,这是他在临床实践生涯中发现的,也就是每周举行一次“家庭联席会议”,让伴侣双方运用情绪协调的技巧,就某一议题阐述观点。作者提出了戈特曼·拉波波特蓝图,作为指导思想,而这个理论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陈述对方的观点,并且令其满意,就不要妄想说服对方、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 

  也就是说,在婚恋关系中,要确保另一半的内心看法和感受,是自己所理解的样子,也就是达成共识。可能你原本解决关系矛盾的方法就是“哎呀算了吧,反正对方都道歉了,就不追究了。”但是事实上,心结还是淤积在你的心底,永远不会解开。 

  在家庭联席会议中,诉说者需要了解、宽容,以及将批评变为积极需求;倾听者需要理解、无防御倾听,以及共情。 

  诉说者在了解的时候,有三点说话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语句要以“我”为重心,因为“你”是一个非常重的词,比如说“你太自私了”就成了指责,而如果你说:“我希望你多照顾我的感受。”就是描述自己的经历,说话方式较为温和,而不是用“你”来直指对方的动机、感受、行为甚至品格,引来戒备和反击。 

  其次,要聚焦在你们要讨论的具体问题或事件,不要跑题;最后,要仔细留意那些可能会刺激你伴侣情绪的因素。比如说,如果你知道你伴侣在原生家庭那里保留下来的低自尊,你就不要用批评的方式去刺激对方。 

  诉说者了解之后,要确定你和对方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客观存在,而且都很重要。有的人不去思考对方所处的情境,直接将对方的行为,归因于人格等内在特质。我们常常原谅自己,却不放过他人的过失。所以,面对爱你的伴侣,要学会宽容。最后,诉说者要尽可能将伴侣的抱怨,转为积极、正面的需求。 

  而倾听者在理解时,不要试图提出办法解决伴侣的问题,要无防御地聆听,平复自己的情绪,不要觉得对方真的是针对你,因为可能伴侣只是陷在了糟糕的情绪里。更重要的是,在倾听时你要变成你的伴侣,去切身体会对方的感受。 

  熟练掌握家庭联席会议法之后,你还可以学习一种事后修复法,可以帮助你增强伴侣间的理解和共情。这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回忆并大声说出你的全部感觉,伴侣不要做任何评论;其次,讨论你们各自眼中的事实;然后,找出深层次诱因,通常来说,情绪开关是你萌芽于童年时期的持续弱点,常见的有被排斥、被操控、虚弱、被诬蔑、被批评、被轻视和不安全感;接着,回顾这些诱因产生的源头,承担责任并做出道歉;最后探讨,下次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通过这些修复方法,可以让真正想要回到对方身边、重建亲密关系,然而内心仍有隔阂的人,巩固信任,避免背叛。修复的过程很艰难,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但无论如何,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且应用在怀有真心的人身上,才能成功。

6、知识要点

  城市的发展让人们更自由,在拥有更多的生存选择的同时,人们也更容易陷入焦虑。想要摆脱焦虑,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加深对生活的掌控感,另一方面,提升自我认知,减少让我们痛苦的根源。自卑是人的天性,但自卑并非一无是处,它也能不断地提醒我们,为我们指明成长的方向。我们要学会客观地面对自卑,主动走出舒适圈,让自己快速的成长。 

  关键词:焦虑 孤独  自卑 内向 坏习惯 

  思考与讨论: 在生活中,你会感觉焦虑和自卑吗?你的焦虑和自卑主要来自哪个方面?

posted @ 2019-12-09 19:31  严律于己  阅读(133)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