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假性亲密关系的迷思
“假性亲密关系”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一段假性亲密关系中,你以为你们足够亲近,但其实却貌合神离。
你觉得你们足够相爱,却依然不懂彼此的心。不安全感越来越重,想破解,又觉得不知道从何下手解决。
你希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却总是怀着莫名的恐惧与焦虑,渴望陪伴,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建立亲密的关系。
你渴望与父母亲近,但每次回家,却总觉得无力改变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只能默默忍受,或是急切地逃离。
为什么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假性亲密关系这个概念入手,探讨了亲密关系的真相,个人与恋人,自我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 ,并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详细地分析了成因,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指导那些在情感关系中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
本书的作者史秀雄,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硕士,任职心理咨询师多年,主攻当代 80 后、90 后的情感生活、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在接下来的四天学习中,我们将从“假性亲密关系的迷思”、“破解假性亲密关系”、“假性亲密关系的反思”、“修复假性亲密关系”这四部分进行学习,全面提升知我认知,获取真实又亲近的人际关系。
2、前奏:认清假性亲密关系的真相
在进入学习前,我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假性亲密关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尽管科技已经十分发达,各种教育日益完善。但比较遗憾的是,在现有的教育系统里,对爱的教育还是比较缺失的。很多人寻找伴侣,成家立业,不是基于自己的本心,而只是出于生理上的需要,还有世俗方面的压力,往往糊里糊涂地就结了婚,莫名其妙成了父母。
而假性亲密关系,描绘的就是当下的时代里,很多伴侣的真实状态,尽管两人已经住在一起,甚至缔结婚姻,生儿育女,但彼此的心却越来越远,无法谈心,更别说向对方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两人在形式上是亲近的,但是内心却从未真正亲密地联结在一起。
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在上学时,家长们严防死守,生怕自己的儿女早恋,一旦发现有一点苗头就扼杀在摇篮里,仿佛恋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可等到了孩子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就恨不得孩子能马上找到对象结婚生子。殊不知,对爱的教育缺失的孩子,对于关系的看法是非常不成熟的。结果就是,人们往往都是因为单纯的荷尔蒙悸动而在一起,最后因社会的期待,家庭的催促,各种文化因素,匆匆走进了一段并不怎么合适的亲密关系。
这也是当今时代离婚率与出轨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糊里糊涂的婚姻,形式上的亲近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孤寂,要命的是,连自己在感情中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因此就算是离婚和出轨,也只是现代人对处于“假性亲密关系”的中自己的一种无力的反抗。此时,如果自身在心灵上有过什么创伤的话,那就更为致命了。这种创伤没有治愈,还会反过来腐蚀亲密关系。
在书中,作者以自己为例子,他发现自己经常在热恋期之后,就会对感情失去了兴趣,就算恋人为他付出再多,他也无动于衷,为了让对方不失望,只能假装出开心的样子。但女生何其敏感,很容易就看出他的伪装,几段感情都草草分手收场。直到后面作者遇上一个心直口快的女友,她大胆指出作者在感情中的冷漠,并不停追问他为何如此辜负她的真心。作者在不停的追问中沉默,然后痛哭,最后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爱无能”。
原来小时候作者的父母关系紧张,父亲常常大发脾气,母亲神经衰弱,情绪不稳定。从小处于这种高压环境下长大的他,已经习惯性在心中筑起城墙,以此应对外界的情感波动。这堵围墙保护了他,让他没有走歪路,成为叛逆少年,却对他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让他无从感知自己的情绪,无法与伴侣共情,成为 “爱无能”。当作者发现这堵墙之后,痛哭后的他释然了,他慢慢学会了收放自如,当面对伴侣的时候,他学会从墙里走出来,去表达和接受爱,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所以说,假性亲密关系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些人在感情中几经波折都还是不明白问题原来出在哪里,只能不停地投入到新的感情里,犯同样的错误,最后成了完全的“爱无能”的人。
3、开篇:爱情始于心动,终于输赢
在台湾热门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女主角程又青提到一个观点,就是那些她交过的男友,都有一个让她无比心动的moment,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小鹿乱撞的时刻,很多人往往就在那一瞬间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心动的时刻,或者是心动的人,但心动是不是一定可以发展成亲密关系呢?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情感关系应该由情感与关系组成。情感就是那种相互爱慕的感受,汹涌到让人无法冷静的情绪。关系就是两人的相处模式。就像有些人能成为我们一生的好朋友,有些人却只能顺着时光路过。
程又青的前男友们无疑让她有心动的感觉,但是两人在相处之后,总会发生种种问题,从而导致分手。归跟到底,就是感情决定了两人能否相爱成为恋人,但关系的相处是否和谐,生活的方式能否协调,表达情感与情欲的方式能否合拍,为人处世与接人待物能否互补等等,决定了两个人能走多远。
有人希望在感情关系中掌握主导权,让伴侣时时刻刻依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一旦伴侣有意见,他们就大发脾气,一定要赢,或者有些人在感情中屡遭挫折,无论他们怎么委曲求全,都得不到想要的爱,总是爱情中的输家。
作者提出,爱情中没有所谓的赢家与输家,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当你已经看透了各种各样的人,当你尝试了爱情中的甜蜜幸福,当你可以独立自主,不再依赖他人也能幸福后,你依然陷入了爱情,突然喜欢上了TA。
4、进行时:爱情与面包,爱与被爱
关于爱情与面包,作者在文中说了两个故事,A小姐是公司高管,收入丰厚却单身已久。B小姐和情投意合的男友结婚,两人收入一般,为了旅游要拼命攒钱。用现今的标准来说,很多人会觉得A小姐比较幸福,而B小姐与丈夫则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但实际上,两者都各有各的烦恼与幸福。在心理学上,有专家把自我分为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前者着重于活在当下,体验每一刻的感觉。后者记录生活,偏重于结果带给自己的快乐程度。所以A小姐的体验自我是幸福的,她有足够的钱财去享受每一个当下,但记忆自我会让她时刻谨记单身的孤寂。B小姐相反,她的记忆自我无疑是幸福的,她有丈夫,生活稳定;但体验自我会差一点,因为她缺少一定的钱财去享受当下。
两者没有轻重之分。举个例子,就像台湾偶像剧《茶靡》,女主角无论是选择去大陆发展事业,还是选择留在台湾和男友一起组建家庭,都会有各自的幸福与不幸。当了事业型女性,事业风生水起,但是要和男友分道扬镳,忍受在大都市打拼的不如意与孤寂。当了家庭女性,拥有了安稳的家庭与爱人,却在日益琐碎的家务中磨掉了自己的光芒,泯然众人矣。
所以一切在于平衡,你更需要面包还是爱情,但无论你更需要哪一种,人性永远是贪婪的,永远不会对自己的选择完全满意。更实际的做法就是,无论你选择了哪一种,都尽力去提升这一方面的可能性。
关于爱情与家庭,还有另一种挣扎,就是选择爱你的还是你爱的。
相信不少女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听过这样的故事,就是某个女生找了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人,结果那个人最后辜负或者抛弃了这个女生。另一个女生找了一个非常喜欢她的人,两人组建家庭后,男生对她细致体贴,最后两个人幸福得不行。这类故事的传播者多为母亲,其实也可以理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被善待和被宠。张爱玲也有说过,女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就是被爱。
但可惜这是个伪命题,没有哪个人能永远地无条件地爱一个人的。有些女生,当有男生对她好之后,就喜欢上他,可一旦对方停止了这种好,她们就觉得很不安,质疑对方的真心与爱情。而事实上,如果一直得不到回应,再爱你的人也会累。现实中,想要一直被爱,就是当看到他人为你付出时候,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真诚地回报对方。、
5、终章:学会回应爱,才能一直被爱
关于要学会回应别人的爱,才能一直被爱这点,可能有人总是做不到,就像有些人明明很优秀,却总是单身。当然,这不排除很多人因为工作太忙,社交圈子太窄,而一直单身,但有一些人则是害怕付出代价。
爱情并不是完美的,两个人在一起,势必会出现一些沟通或者相处上的问题。为什么童话的结局总是“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没有下文,因为现实是一地鸡毛,没有情侣在长期的相处中能永远没有争吵。一直相敬如宾的伴侣,成就的就是“假性亲密关系”,可以说,真正的亲密关系,是经历冲突之后,两个人依然能接受彼此的差异,心平气静地和对方沟通,共同成长与解决问题。
但有些人会害怕付出这些代价,害怕与别人起冲突,害怕自己的私人空间被入侵,害怕自己不够好,更有人害怕自己爱错了人,生怕自己在感情中受挫。有人害怕被劈腿,被小三,被抛弃。但这些就是爱情的代价。诚然,投入爱情意味着你要向另一个人展露你的脆弱面,你的内心,你的世界,这是有风险的。
顾城有一首诗,很适合送给这些害怕的人。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最蠢的事,就是不做蠢事。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是在爱情中不断修炼,成长得更加好,遇见更美好的彼此。
6、知识要点
所谓假性的亲密关系,就是两人虽然拥有形式的亲近,甚至缔结婚姻,生儿育女了,但彼此的心灵上却从未真正靠近过。爱情开始于心动,但决定我们走得多远的却是关系的模式。要爱情还是面包,需要爱还是被爱,要看我们的平衡与取舍。爱情是有代价的,有时候付出了大代价,可能还是得不到完美的爱情,但我们可以尽力去完善自我,成就更美好的爱情。
关键词:假性亲密关系 心动 输赢 爱情 面包 爱 被爱 爱情代价
思考与讨论:你是怎么理解假性亲密关系的?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