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破除执着,愉悦地享受过程
1、今日导读
我们知道慈悲心和平等心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为了避免因为心存妄念而迷失本性,误入歧途,就需要找到解脱的力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太痛苦,就是因为过于执着。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破除执着,让心灵愉悦。
2、世间万物都是虚妄
众生为什么是众生?因为还没有觉悟。为什么没有觉悟?因为还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关于这四种相,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我的意识、人的意识、生命的意识和生命延续时间的意识等,具体的表现大致如下:我是张三,此刻正在一边读书一边码字,我看到窗外蓝蓝的天、绿色的树,还有一只流浪狗,我会饿、会饱、会高兴、会悲伤,我拿起镜子,能看到里面真实存在的我。我和千千万万个人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我能感觉到他们都真实地存在着。我能真切感受到时间不停流逝,十年前我十八岁,今年我二十八岁,这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真实而具体,无法否定,不容质疑。
以上这些现象恰好说明我离佛陀所说的“觉悟”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在佛陀看来,我们所说的不过是自己感知到的,实际上,存在的真相可能是另一回事。佛陀、菩萨与众生最大的区别是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么该如何理解和实践《金刚经》反复强调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这四种相可以概括为“无相”,也就是不受制于任何现象。在佛教里,此处的“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分别”,也就是说不受概念限制和迷惑。
“无相”的重点不在于有无,而在于看待它的心态,就是不受各种现象的牵引限制,不拘泥于所见,而拥有一种境界,一种超越经验、超越知识的境界。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不变的、独立的,即这些事物最终都会消失,所以,我们对看到的现象都不应该执着。
这便是《金刚经》昭示的最高修心法则:“对于一切的现象都能知觉到空性的真相,故而没有任何执着,达到自由自在的心境。”眼前的花儿,无论多么美丽芬芳,你都不能让它永远存在;你讨厌的那个人,无论你多厌恶他,你都没有办法让他消失;但是无所谓,因为这一切终将消逝,归于虚空。喜欢的、讨厌的、憎恨的,你都安安静静地看着,不被它所影响、动摇,就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3、不要执着于观念
当一个美女从你的眼前走过,你会如何避免不被她影响?
古代的东西方都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参考答案。老子的办法是“不见可欲”,尽量不要去看、听、感受会引起自己波动的人和事物。犹太教教士不会闭上眼睛,他会看着并且赞叹,但并不是赞叹这个美女,而是赞叹创造了这个美女的上帝。其实这两种做法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压抑、克制、转移来解决问题。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并不是放下,而是另一种执着,因为放不下才需要转移。
看到美女时,菩萨也许也会感知甚至赞叹她的美,但菩萨会觉得她的美在变化之中,那不过是一具和其他人一样的血肉之躯,因此,菩萨当然不会沉溺于那种美和愉悦当中,更不会因她产生烦恼。
和菩萨相比,我们的烦恼正是来自我们的观念。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形相所包围,内心产生了喜爱、厌恶的情绪,我们被各种各样的观念所影响,行为不断地被左右。我们就在这样的状态里喜怒哀乐、生死轮回,却很少停下来,静静地反思我们的观念。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佛陀要告诉我们的便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形相和观念是虚妄的,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我们必须要从这些牢房里解脱出来,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观念,让充满生机和灵性的心不痴迷、不贪婪、不受羁绊和束缚。
4、不要执着于手段
《大智度论》里说,“在一切财宝里,人命第一,人是为了活命才求财,而不是为了财货而求命。”
钱的本质属性是交换媒介,我们挣钱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为了交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旦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金钱就变得毫无意义。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忘了这个道理,把赚钱当成了目的,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新闻里曾说过这样的悲剧:有人遭遇抢劫,为了保护自己口袋里的钱,不惜以死相搏。金钱高于生命的观念早已渗入部分人的血液里,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成了手段的奴隶。
再比如,有个人被老虎叼走了,他的儿子拿着枪来救他,他却对儿子说,“射它的脚,不要射它的头,因为虎皮很值钱。”在他看来,虎皮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很多人活着就为了那张“虎皮”奔波操劳,费尽心思得到“虎皮”,又盯着新的 “虎皮”,其实“虎皮”本没有什么错,它确实很值钱,错的是很多人让“虎皮”的价值高于自己的价值,让“虎皮”成为了生活的主体甚至全部,自己反而成了“虎皮”的附庸。固然,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钱,它是我们物质生活的根本保证,只有赚取一定数量的金钱才能维持我们正常生活。然而,金钱终究只是手段,它绝对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生活。
类似上述问题,佛陀则认为,修行者如果执着于各种修行手段,那也是一种障碍、一种烦恼,当修行的重心放到了修行的形式上而忘了修行的真正目的,也是一种执着,和世人痴迷美女、金钱毫无区别。
就如庄子提醒人们得到了鱼就要忘掉捕鱼的工具,类似的,佛陀再三告诫弟子:他所说的佛法对于修行者来说,就像渡河用的筏子,它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从此地到达彼岸,所以,我们过了河岸就要舍弃工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登上岸就舍弃竹筏?这就引出了佛陀一个开创性、革命性的修行原则:手段即是目的。
以布施为例,布施是必需的,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先修习完布施,然后修习忍辱,再修习持戒、禅定、精进、般若,最后才能解脱,而是每个阶段你都可以且必须进入最终状态,也就是说修行和开悟是整体性的、同时性的学习,当你站在起点上,你就可以抵达终点。不同于一个人学习钢琴,从一级到十级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登天,然而佛法的修行、智慧的开悟与此截然不同,它是整体性的,也是同时性的。
前面我们曾学习过一个观点:赚钱是一种手段,不是生活的目的。此处又提到手段即是目的。那么这两个说法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是要说明生活的本质并不是赚钱,因而我们不要迷失了本心,不能把赚钱当作一切的出发点。后者是指在修行过程中不要执着,而且修行中的每个阶段都可以且必须进入最终状态,修行与开悟是同时进行的。
5、不要执着于目标
在现代社会,学历有次第之分,比如学士、硕士、博士等,在佛教的修行中也有个次第。小乘佛教有四种果位,分别是须陀洹(初入圣者之流)、斯陀含(断灭了烦恼)、阿那含(完全断除了欲界的诱惑)、阿罗汉(已彻底觉悟,不再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这四个果位一个比一个趋向彻底的觉悟,因此,一般的修行者往往会想着一个目标,并打算下一阶段要实现什么目标。佛陀却认为这样的意识阻碍修行,不利于实现“解脱”这一终极目标。要成佛、要开悟,并不需要你努力变成别的什么样子,只要放下执念、回归本心即可。这四种果位,虽然是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然而最终却是空无,因此执着于修行达到的果位便失去了修行的意义,无法得到最终的解脱。
佛陀所说的不仅是不执着物质与美女,还有不执着于修行的手段和目标。当你在此时此刻做好了你自己,就已经抵达终点了。一般人还容易陷入另一个怪圈,即不执着于金钱、美女,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执着于禁欲,执着于清贫。佛陀反对这样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佛陀引导我们走向的是一个更为深邃且开阔的境界,那就是对于一切的一切都不执着,包括前面提到的修行过程、手段以及修行目标。只有不受一切控制,我们才可能真正达到解脱。
6、愉悦地享受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金钱不停奔波、操劳,而忘了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而一生都在琐碎的事务中忙碌、挣扎、苦恼。有的人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实现目标,并坚定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成为人生赢家。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后者也算成功了,然而以佛陀的眼光来看,后者仍然并不成功,因为这种人同样没有解脱,欲壑难填,当他们实现了一个目标,在短暂的快乐之后,仍然还有新的目标,还得忍受痛苦,还得在手段的路上苦苦追求。按照佛陀的说法,生活应当超越手段和目标。佛陀并非让你抛弃自己的目标,而是让你领悟到,所有的目标都只是生活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你为之所付出的努力不应该成为一种挣扎,一种煎熬,一种等待,而是应该平静看待这种努力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和体验,让每一个当下都洋溢着生命的喜悦。
7、知识要点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破除执着,愉悦地享受过程。首先要争取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的重点不在于有无,而在于看待它的心态,就是不受各种现象的牵引限制,不拘泥于所见。其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破除固有的观念,做回真正的自己。最后分清手段和目标,不要执着于目标,应平静看待努力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和体验生命的喜悦。
关键词:众生 觉悟 无相 手段 目标 破除执着
思考与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只是手段,却被你误以为目标呢?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