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修心: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

1、全书导读

  如何能像闪电一样洞悉现象的本质,像钻石一样不受任何事物的干扰?《金刚经》告诉我们,靠的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就是要获取到彼岸的智慧。此处的智慧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谋生手段、掌握知识的能力,它的意思是明白世间的一切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一心寻求最高的精神境界,让心灵从尘世的各种欲望中释放出来,走向自由,从而获得最终的解脱。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是费勇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研读《佛经》的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让读者能读懂佛经,领悟其中智慧,从而从焦虑浮躁中解脱出来,慢慢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

  接下来,让我们放空自己的心,放下习惯性的想法,同费勇教授一起来领略《金刚经》的智慧力量,开启另一扇人生的大门,品尝生命的真谛、生活的滋味。

2、修心的起点:活在此时此刻

  每一个人,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平民,都无法回避日常生活,只能在某一时间处于某一个地点。根据《金刚经》描写的场景,即便是像佛陀这样的得道之人,也如同我们一样, 一天天、一秒秒地在过着日常生活。

  然而我们许多人之所以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身在此时,心却不在此时,身在此地,心却不在此地。我们厌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总是期待平凡乏味的日子快快流逝,期待着一场浪漫的邂逅、一次意外的惊喜,导致无法忍受当下的寂寞与平淡,然而当期待中的精彩来临之后,往往转瞬即逝,我们又要去制造新的等待,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灵总是处于流浪状态,难以安定。

  那么如何才能活在此时此地呢?第一,做当下想要做的事情,不去等待什么,也不要有太多推脱的借口。第二,感知到此时此地的美和气氛,比如夜晚下雨的声音,火车外一闪而过的风景等,不要因为忙碌,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花开花落、缘起缘灭、四季轮回,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不值得悲伤,也不值得欢喜,永恒不变的只有此时此刻,每一个此时此刻,既是美好绚烂的,又是平淡无奇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像佛陀一样,牢记生命的真谛,安静祥和地活在当下,给自己的心灵一个“家”,这个家不是一栋房子,也不是某一个地方,而是一种对于存在保持警觉的洞察力和清醒状态,体验生命的精彩与美妙,以及它最终的空无。也就是说,在巅峰的时候想到低谷,看到盛开的花儿想到即将来临的凋谢,不要想着永远拥有圆满美好的事物。企图长久拥有的心,正是我们人生的枷锁,痛苦的根源。

3、修心的道场:处处皆可修行

  在平常的生活中,佛陀及其弟子与普通人一样,都需要吃饭生存,然而其过程却大不相同:佛陀饿了便乞食,事毕即回到原处。“乞食”又可称为“化缘”,然而佛陀的“乞食”同我们所说的“讨饭”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它并不是用尊严换取粮食;另一方面,它是挨家挨户地乞讨,不分贫富的。乞食是佛陀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既能利己,通过乞食解决生存问题,又能利他,给予他人布施的机会。

  据说,佛陀和他的弟子刚到王舍城的时候,居无定所,随遇而安。一位富商为他们修建了住所,富商的姐夫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佛陀时,问他睡得是否好,佛陀答道:“只要内心已经安定,永远睡得香。”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佛陀安然自得,不为了衣食住行劳累奔波、担惊受怕,时时都可修行,处处皆为道场。

  与此不同的是,普通人在谋生的过程中常常忘记了生命的本原,疲于奔波同时又产生许多烦恼。针对这一问题,其简单的修行方法便是如同佛陀一样,努力做到为了活着而活着,找到生活的本处,牢记工作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只要谋求到足够的住处、粮食、衣服即可。完成必要的工作后,就回到家中静坐静心,将应酬及不相干的事情拒之门外,避免成为谋生的奴隶,让自己慢慢地变得安详、平和。

4、修心的目的:寻求解脱之道

  《金刚经》开头向我们展示了佛陀和他弟子的日常生活场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表面上看,似乎与普通人没什么差别。而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他已经把生命、存在都想清楚了,他思考的是如何降伏妄念、出离尘世的终极性问题。

  什么是终极性问题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思考,如何取得个好成绩?如何找个好的工作?如何嫁一个好老公?然而,这些都不是终极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让我们真正地从生活中解脱出来。比如,我们找到了一个好的伴侣,意味着婚姻的问题就开始,我们找到了一个好的工作,意味着升职加薪的焦虑就开始了。而终极性的问题就像是一道光,能穿透我们的生活,或是一种停顿,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来,从现实的纷乱中抽离出来,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观望自己及所处的世界,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的人生问题。

  这些人生问题就是个体从日常生活通往解脱的开始。在佛陀看来,有助于解脱的问题,就是有用的问题,反之,则是无用的。在这里,佛陀将人生基本定义为“苦海”,他认为只有出离尘世、出离生死的轮回,才能找到极乐的境界。

  佛陀的问题是终极性的,因为它终结了所有其他的问题。当终极问题得以解决时,其他的问题便不是问题了。当我们开始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许多平时困扰我们的实际问题将会变得微不足道,因为生存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蕴涵着终极性的光芒,如果我们在具体的生活中,用终极问题对生活进行提升,心灵将会得到极大的自由和解放。

5、修心的法门:感众生无限

  “所有一切众生”,这是佛陀在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时所用的一个词语,不同于一般人所认为的“众生即是没有觉悟的普通人”,佛陀所指的众生,范围大大拓宽了:“一切有生命的存在、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有形质的、没有形质的、有心识活动的,没有心识活动的,以及既非有心识活动又非没有心识活动的。”按照佛陀的界定,“众生”不仅仅是指我们人类,也不只是生物界,还包括所有的非生物界,即所有在地球上的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都涵盖在内。

  伴随着认知的改变、概念的拓宽,你将迎来一种解放,你的眼睛和心灵将会关注更多事物,你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眼前,你将看到更多颜色、了解到更多生活方式、聆听到更多声音。

  你可能会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再固执于与利益相关的事物,你的心会把诗和远方带到你面前,当眼光得到拓展、心胸变得开阔,此时此刻的烦恼和快乐,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6、修心的法门:观十方虚空

  佛陀曾经问须菩提:“你可不可以想象一下东方的虚空有多么广阔?”须菩提向东方望去,当他看到了墙壁、人等眼力所能达到的事物,就再也看不到了。但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并不是尽头,相反,那里是苍茫的大地、辽阔的海洋、浩瀚的宇宙。此时,须菩提透过眼前的障碍,感受到的是无垠的广大与不可思量的虚空,因此,他答道“东方的虚空是不可想象、不可思量的。”并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到了南方、北方、西方的广大和虚空。

  佛陀的提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可以随时随地修行的法门: “观十方虚空”,即当你身处某个具体的坐标时,你抬起眼睛,便能看到周围充满虚空广大,所有的事物都在这虚空里。当我们位于某一个狭小的点上时,可以通过禅定(即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越过无数的障碍,看到无限的空间。当我们坐在办公室里、走在街上、站在客厅,都可以尝试让自己迅速安静下来,放眼望向四面八方,感受广阔的空间和万事万物。

  这样的修心方法,在开阔我们心胸的同时,更能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存在的真相并非只是我们见到的,我们无法看到的、无法想象到的,也是真实存在的。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空间或是时间,真正困住我们的,是我们的心。

7、修心的法门:悟时间奥秘

  时间是什么?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意就是时间是一种永不停止的相续,现在马上会变成过去,过去也曾经是未来,时间长河里的每一个点都在流动不止、周而复始,并成为一个无限的整体。无论你是不停地赶时间,还是在不断地浪费时间,不管你是高兴还是痛苦,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你的生命里流淌。

  因此,善用时间、善待生命的原则就是:不等待、不眷恋、不慌张、不恐惧,沉下心来活在当下。无论悲伤还是愉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不抗拒、不排斥,把这一切状况当成生命的本来样子,去体验、去感知,在平静的心态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和真实。

8、知识要点

  欲壑难填、患得患失、执迷不悟是我们很多普通人焦虑和痛苦的根源,如何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金刚经》为我们指出一条道路:让心灵从尘世的各种欲望中释放出来,走向自由,从而获得最终的解脱。一是要保持本心,活在“此时此地”;二是要不忘初心,为活着而活着,时时处处皆可修行;三是学会关注众生,当眼光得到拓展,心胸也会变得开阔;四是可以通过“观十方虚空”,放眼世界,感受广阔的空间和万事万物;五是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平静的心态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和真实。

关键词:修心  解脱之道  感众生无限  观十方虚空  悟时间奥秘

思考与讨论: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让自己的心情保持平静、愉快?

posted @ 2019-11-05 13:50  严律于己  阅读(52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