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积极能量

1、今日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开始深度阅读《积极心理学》这本书。

  在开始前,让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你,有多长时间没有感到幸福了?

  闭上眼睛,回忆十秒钟,然后在心里写出答案。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每天都感觉到很幸福啊!恭喜你,你的状态真的非常好,那么通过下面四天的学习,相信你会学到更多提升幸福感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如果答案是:啊,我的确好久都没有幸福感了。我很不开心,最近的日子总是很焦虑,身心很疲惫,即使睡了很长时间的觉,也打不起精神来;我感到生活很无聊,工作很无聊,家人很无聊,自己也很无聊,内心很压抑,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也不想改变;我特别嫉妒别人的生活,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开心的样子,我心里甚至有了恨意,凭什么他命这么好?

  如果你写下了这些答案,在为你感到失落的同时,我希望通过下面4天的“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帮助你重新找到久违的幸福与快乐。

  这本《积极心理学》的作者,是爱尔兰籍著名心理学大师阿伦·卡尔,这本书是他为美国、欧洲高校撰写的心理学教材,是欧美大学生们的必学课程。我们将分四部分来解读本书,在阿伦·卡尔的引领下,采摘“人类积极心理学”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将这些内容转化成我们的精神养分,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充满幸福、希望与阳光。

2、学习积极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在这里,考虑到很多朋友未必有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经验,所以我们先介绍一下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背景。

  虽然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涌现,但作为一门学科,它只有短短一百年的历史。那么,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在最近100年才开始兴起呢? 

  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呢?是因为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内心和天气一样,有晴空万里,也有突然的暴风雨。一开始,心理学的目标,就是放在如何预防暴风雨上,或者说暴风雨来了,如何尽快把它驱赶走。这就像医院一样,目的是治病,把病人健健康康地送出医院,是每一位医生的最高荣誉。

  所以,心理学最早的目标是和医院一致的,就是治疗精神疾病。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和战争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勉强活下来的人,出现了各种精神异常的问题。我们总不能扔下这些人不管吧,所以西方的科研经费,基本都花在如何治疗这些精神疾病上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战争的远去,心理学家们发现,与战争中这些严重的心理病人比起来,普罗大众身上也潜伏着各种心理问题。就像一个由各种板子拼接成的木桶一样,我们在内心总有那么一些短板。比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很多人适应不了快节奏的生活,就会变得很压抑。

  面对这种普遍的、不明显的心理隐患,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抓到医院里面集体治疗吧?我们总不能把他们定义成精神病人吧?那该怎么办呢?

  好,这时候积极心理学登场了。1998年,美国教授马丁·赛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承认每个人的内心,并非都像阳光那样积极,里面有各种复杂的情况存在,比如暗藏着的恐惧与暴力,压抑与焦虑。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我们承认有这些短板,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长板,那些善良、公平、热爱、诚信、感恩等等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所以说,积极心理学, 就是研究如何激发我们积极心理与情绪的学问。就是教我们把这些长板发挥到极致,就像一个追着太阳跑的人一样,身后是阴影,但他永远看到的是阳光普照。

  这其实是一个思维的转换,从找出人类的问题,到发挥人类的优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利用人类积极心理,来为我们谋取幸福的学科。

3、幸福究竟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我们感觉更加开心幸福。这个焦点问题,将贯穿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

  那么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幸福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究竟是什么?

  是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一份不错工作?是一个相爱的伴侣?还是车子、房子、更多的钱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客观因素,可能会在某一段时间内给我们幸福感,但不足以让我们一直幸福下去。

  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亿万富翁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什么都有了,但是他们真的每天都感到很幸福吗?而那些住在贫民窟的孩子,他们就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幸福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亿万富翁的孩子,如果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天天笼罩在威严父母的权威下,同样也会很痛苦。而贫民窟的孩子,如果能有自己热爱的东西,比如街头足球,同样也可以感到幸福。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除了客观的环境因素外,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性格与认知,也就是我们的天性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主导了我们的感觉。

  反过来讲,当我们感到无聊、枯燥、失望、焦虑、愤怒、紧张、神经质的时候,我们就陷入了消极情绪当中。当我们轻松、平静、愉快、兴奋时,我们的积极情绪就成为了主导。

  在文稿中,我们给出了一个情绪的环形图,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看看自己平时是消极情绪多,还是积极情绪多。

情绪环形图

  好,话题转回来,我们的情绪,一方面是来源于我们的性格,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同的认知。

  比如,如果我们是乐观派,能积极地看待眼前的事物,那么即使我们掉到井里,我们也会积极地去思考,如何才能爬出这个井。而如果我们是悲观主义,会消极地看待眼前的事物,即使我们没有掉进井里,也会去设想如果我们掉进井里怎么办,把自己变得魂不守舍的。

  再比如,消极情绪的人,喜欢博弈,就像宫斗剧里演的那些反面角色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积极情绪的人,则能够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因此有包容心,容易和人合作。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长达半世纪的实验,对象是180名修女。她们在进修道院时,心理学家通过让她们写日记的方式,对她们的性格与认知进行了调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追踪,最后发现,那些一开始就积极乐观看待问题的修女,有90%的人活过了85岁。而那些负面情绪较多的修女,只有34%的人活过了85岁。

  你看,乐观的性格、积极的认知带来了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又带来了积极的生活体验;而悲观的性格、消极的认知带来了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带来了消极的生活体验,而这些认知,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所以,了解到这些后,我们会发现,幸福,是一种源于对待万物的乐观态度与积极认知。这种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与体验,继而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幸福的感觉。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种对待万物的乐观态度与积极认知,是怎么得来的呢?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呢?

4、性格都是天生的吗?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性格与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存在紧密联系,而认知则与一个人的后天学习相关。

  我们先说性格。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是乐观派,而有的人一出生就没那么开心?

  带着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各种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双胞胎实验。心理学家,找了很多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做测试。同卵双胞胎,也就是一个卵子里有两个胚胎,属于一套基因系统。异卵双胞胎,也就是分别属于两个卵子,是两套基因系统。最后发现,同卵双胞胎长大后,性格因素很相似,要么都很积极,要么都很消极,而异卵双胞胎,则没有任何规律。

  所以说,基因遗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性格。那么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通过大量的实验,心理学家测算出了这个影响比例,这个比例听起来有些惊人,多少呢?竟然高达50%。也就是说,我们的性格有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是的,我们的性格,有一半来自于遗传。

  比如有时候,我们特别想做一个开朗活泼的人,或者想做个安静的人,但是我们发现很难去做,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是因为基因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我们要这么做的话,得费很大的精力去改变。

  而我们身上那些消极的情绪,也大多来自基因的遗传。在远古社会,人类非常弱小,每天住在洞穴里,考虑的都是明天该去哪儿找吃的,会不会被猛兽抓住给吃了这些让人头大的问题,所以原始人类每天都生活在焦虑、紧张、自我防卫之中,很少有完全放松的时刻。完全放松,意味着有可能突然丧命。

  虽然社会发展很快,人类坐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但身体的进化非常缓慢。我们身体里的基因,还留存着远古的记忆。

  那除了基因遗传能影响我们的性格外,另外50%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从事的工作、获得的收入、婚姻与家庭等等,这些出生后的条件,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性格。

  尤其是教育环境。父母的亲子教育,对孩子的性格有巨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将在最后一天详细解读。再比如,年龄也会改变我们的性格。大部分人到了中年后,都会或多或少的烦躁焦虑,这是因为一个人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务繁多,这些外部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造成更多的紧张、担忧与压抑。

  所以,影响性格有两大要素,一个是基因遗传,一个是后天培育。

5、认知对幸福有什么影响?

  好,知道了什么在影响我们性格后,再看看什么在影响我们的认知。

  认知就是看待事物的态度与方法,按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一套算法。不同的算法,面对同样的信息,得出不同的结果。

  比如在电影《1942》中,遇到同样饥荒的地主与管家,对庄园被烧毁的状况,判断完全不同。管家哭天喊地的,觉得这辈子完了。而地主,则淡然处之,告诉管家,我们去其他省,另起炉灶,三年内,我还是地主,你还是我的管家。

  你看,这个情况下,谁的幸福感更强,或者说谁的焦虑感更少呢?因为地主的这套算法,支撑起他更大的认知地图,他会从更高的维度,来计算当下的损失,所以内心反而变得平静。而管家,认知相对较低,所以会感到非常难过。

  那么这个算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呢?性格可能决定了我们某些习惯,但认知一定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在古代尤为明显。因为知识传播受到了技术的制约和统治阶层的垄断,比如当时印刷书籍很麻烦,价格也非常贵,出行条件差,有些朝代还管得比较严格,不像今天这样买张票就能旅游,穷人是没法读更多书,见更大世面的。所以,一位农民,他的认知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今天就不一样了,教育越来越普及,知识的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我们的认知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升级。就像今天读了《积极心理学》这本书,我们就能够拿这些知识来为自己所用。

  总之,尽管我们的原始基因里有50%的性格遗传因素,但是,只要我们出生后能够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来认识到我们自身的性格优势与劣势,然后不断地发挥我们的优势,避免我们的劣势,这样就能够逐渐改变我们的认知,朝着更积极更乐观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会感觉到更多幸福。

6、知识要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了“积极心理学”这扇大门,首先了解了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历史,知道了积极心理学是为了让我们找到幸福,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的学科。

  影响我们幸福的,是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悲观、失落、压抑,这些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性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当我们乐观地看待世界,当我们能从更高维度看待眼前的问题,我们情绪就会变得积极,也会感受到更多幸福。明天,我们将继续探索获取幸福的路径,看看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变得积极乐观,从而获得更多幸福的感觉。

关键词:幸福、性格、认知

思考与讨论: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反复琢磨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开心,并将这种经验分享给家人朋友。

posted @ 2019-10-31 22:18  严律于己  阅读(13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