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软件公司?大的?还是强的?”,我的观点之一就是,一个国家软件业的繁荣不在于它拥有多么庞大的软件公司,而在于它是否拥有众多热爱创新的民间程序员和作坊。
这好像与时下软件公司喊的口号大相径庭。大家都是去比拼微软和IBM的,最起码都想做细分行业老大。我觉得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首先要有无数的热爱创新的普通程序员,只有这样的风气和局面出现,才会达到真正的繁荣。
我们看到美国经常有创新的软件和商业模式出来,很多就是哪个小伙子,或者在校生做出来的。但这一个小伙子或者在校生的成功背后是有无数的小伙子或在校生在做类似的事情。这一两个成功是建立在背后“欣欣向荣”的基础之上的。缺了这个基础,伟大的公司便不可能出现。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国外有很多特色的小软件,它们块头不大却很实用,要么出自一个程序员之手,要么出自一个工作室。而这些才真正代表着一个产业的繁荣。就像在日本的漫画繁荣到你随便从大街上拽个人都能画上几笔一样。
那要怎样才能有这种繁荣的景象出现呢?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普通程序员要具备更多的商业意识。
盖茨不但是一个出色的程序员,他更是一个出色的商人。是他敏锐的商业意识造就了微软,不然估计微软早就死在过去的某个浪头下了。而我们太缺乏像周鸿祎、丁磊这样的人了(虽然商业意识太强了会被别人说成是不讲原则,呵呵,这个还真的很难说清楚)。我接触过很多一线的程序员,他们大都会给人几分木讷的感觉,头脑中除了代码还是代码。对产品和商业模式大都没有一点意识。我们反观Google,它给员工20%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可是在上班时间哦!而我们一般的程序员,甭说上班时间了,就是下了班恐怕还在家里加班呢!怎么人家用80%的时间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我们用120%的时间做本职工作,可还是没有人家做的好呢(这个问题我愿意与大家探讨)?真是让人深思啊……
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用那20%的时间研究的东西,一定会具有比较大的商业价值,而不光光是兴趣。所以我敢肯定,Google的程序员绝大部分都拥有很强的商业意识。要不然这20%的时间搞出来的东西都不能变成钱,Google也吃不消。
我想我们要向人家学习的不单单是技术,不单单是用人家提供的SDK去开发东西。还要学习人家的商业意识,人家团队的运作方式。这样才真的有超越的可能!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当然我以上讲的这些还牵扯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高等教育、投资环境、行业规则等等。在这里我愿意一并和大家探讨。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