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ERP系统,最终都变成了财务工具?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ERP系统的实施往往被寄予厚望。然而,许多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发现,ERP系统最终变成了财务部门的专属工具,业务部门却很少使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现象。
为什么ERP最后总是只剩财务在用?
1. 财务模块是ERP的核心
ERP系统的理论目标是整合企业所有业务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财务模块往往是最先被采用且最离不开的部分。原因很简单:
- 财务是刚性需求:涉及报税、合规、审计、融资,企业必须使用。
- 业务模块的替代性:业务部门可以依靠人工操作,但财务模块的缺失会导致严重的税务风险和财务问题。
2. 国产ERP的起源
许多国产ERP厂商最初是从财务软件起步的,逐步扩展到其他业务模块。因此,ERP系统的实施往往优先考虑财务模块,业务模块则被放在次要位置。
3. 企业的实际需求
尽管企业高层口头上强调“全流程打通”和“业务财务一体化”,但实际上,他们更清楚财务模块的重要性。业务模块的使用则被视为可有可无。
4. 企业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财务合规是企业生存的底线,而业务流程的优化则是效率问题。只要这一逻辑不变,ERP系统“财务独大”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业务部门不是懒,是用不起
1. 业务部门的核心目标
业务部门的目标是成交、回款、交期、价格等,这些目标与合规流程无关。ERP系统的操作对他们来说是“额外工作”,会增加工作负担。
2. 业务部门的工作节奏
业务部门每天都在处理临时问题和突发事件,ERP系统的标准化流程往往不适合这种高速运转的环境。
3. 缺乏正向激励
业务部门使用ERP系统通常没有直接的正向激励,反而可能增加工作强度和被追责的风险。因此,他们的选择是理性的。
4. 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个别企业,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小企业和竞争激烈的行业中。
企业环境和行业属性决定了ERP的使用边界
1. 适合全流程的企业
一些流程型制造、大宗商品、能源化工等企业,因其业务标准化高、产品单一、组织规模大,ERP系统能够很好地匹配其管理模式。
2. 不适合全流程的企业
大多数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因行业竞争激烈、产品非标、订单碎片化,ERP系统显得过于沉重,难以适应其灵活多变的需求。
3. 阶段性选择
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优先级,ERP系统的实施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而不是盲目追求全流程上线。
轻流:低代码平台的解决方案
在面对ERP系统“财务独大”的问题时,轻流等低代码平台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轻流允许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构建和调整业务流程,而不需要复杂的IT支持。通过轻流,企业可以在不影响财务模块的情况下,逐步实现业务部门的数字化。
ERP到底该怎么用?企业该怎么看?
现在怎么做
- 录入基础单据:销售订单、采购订单、库存出入库单等基础单据先录入系统,确保账、货、钱对得上。
- 固定每月对账:每月一次对账,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性。
- 解决业务部门的痛点: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使用轻流等工具,解决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长期怎么看
ERP系统的本质是企业的一项底层能力建设,不是竞争力,也不是转型工具,而是企业“活下去”的基本盘。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需求,灵活调整ERP系统的使用策略。
写在最后
ERP系统的实施效果,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企业应根据自身节奏和阶段,稳住核心的账、货、钱,解决最关键的业务动作,系统自然会慢慢活起来。归根到底,ERP不是用来加速企业,而是用来稳住企业底盘的。
通过引入轻流等低代码平台,企业可以在不影响财务模块的情况下,逐步实现业务部门的数字化,从而避免ERP系统“财务独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