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f——请求与响应
drf——请求与响应
drf的请求与响应中 的Request和Response类
继承APIView后,请求对象 (requets) ,每一次请求都是一个新的request
Request类
导入模块rest-framework后,传入的视图的request对象是其提供扩展了的HttpRequest类对象
REST framework 提供了Parser解析器,在接收到请求后会自动根据Content-Type指明的请求数据类型(如JSON、表单等)将请求数据进行parse解析,解析为类字典[QueryDict]对象保存到Request对象中。
属性或方法
data
request.data
返回解析之后的请求体数据。类似于Django中标准的request.POST
和 request.FILES
属性,但提供如下特性
①包含了解析之后的文件和非文件数据
②POST、PUT、PATCH请求方式解析后的数据
③利用了REST framework的parsers解析器,不仅支持表单类型数据,也支持JSON数据
query_params
request.query_params
与Django标准的request.GET
相同,只是更换了更正确的名称而已
其他的用起来跟之前一样用(FILES,method,path....)--->d底层原理 __getattr__
Response类
什么是Response类
-
Response是rest-framework提供的一个响应类,在构造响应对象时,响应的具体数据内容会被转换(render渲染)成符合前端需求的类型
-
render渲染
render渲染是rest-framework提供的一个渲染器,用来根据请求头中的Accept接收数据类型声明)来自动转换响应数据到对应格式
如果前端请求中未进行Accept声明,则会采用默认方式处理响应数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来修改默认响应格式
可以在rest_framework.settings查找所有的drf默认配置项
REST_FRAMEWORK = {
'DEFAULT_RENDERER_CLASSES': ( # 默认响应渲染类
'rest_framework.renderers.JSONRenderer', # json渲染器
'rest_framework.renderers.BrowsableAPIRenderer', # 浏览API渲染器
)
}
Response类的构造方式
Response(data, status=None, template_name=None, headers=None, content_type=None)
-
data = None,
将字典或列表序列化成json格式字符串,返回给前端(放在http响应的body中了)
-
status=None
http 响应的状态码,默认是200,201
drf把所有的http响应状态码都做成了常量,可以直接导进来用
- template_name=None
在浏览器中看到好看的页面,指定的模板
模板名称,如果使用HTMLRenderer
时需指明
-
headers=None
用于存放响应头信息的字典;
-
content_type=None
响应数据的编码格式,通常此参数无需传递,REST framework会根据前端所需类型数据来设置该参数。
状态码
解析的请求编码
-
默认能够解析的编码:
urlencoded form-data json
其实通过配置完成:项目中没有配置,是在drf内置的配置文件中提前配好了
-
drf的配置
drf有两套配置,一套是项目中得配置(settings.py),一套是默认的配置
-
drf的配置文件settings.py
DEFAULT_PARSER_CLASSES(默认的解析类) -'rest_framework.parsers.JSONParser', 可以解析json格式 -'rest_framework.parsers.FormParser', 可以解析urlencoded格式 -'rest_framework.parsers.MultiPartParser' 可以解析form-data格式
-
若想让接口之能接受json格式
①先进行全局配置, 再项目配置文件
(以后所有的接口都遵循这个配置)
REST_FRAMEWORK = { 'DEFAULT_PARSER_CLASSES': [ 'rest_framework.parsers.JSONParser', 'rest_framework.parsers.FormParser', 'rest_framework.parsers.MultiPartParser', ], }
②进行局部配置
class TestView(APIView): parser_classes = [JSONParser,FormParser,MultiPartParser]
-
-
总结
①解析类的使用顺序:优先用视图类自己的,然后用项目配置文件,最后用内置的
②实际项目如何配置
基本上都运行JSONParser,FormParser
如果上传文件只允许MultiPartParser
响应编码
默认请情况下,响应的编码是根据客户端类型决定的
-
全局配置:在项目的配置文件
REST_FRAMEWORK = { 'DEFAULT_RENDERER_CLASSES': [ # 'rest_framework.renderers.JSONRenderer', # json格式 'rest_framework.renderers.BrowsableAPIRenderer', #浏览器的格式 ] }
-
局部配置
class TestView(APIView): renderer_classes = [JSONRenderer,]
实际编码中,响应一般不配,就用默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