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function--内联函数
内联函数是通常与类一起使用。如果一个函数是内联的,那么在编译时,编译器会把该函数的代码副本放置在每个调用该函数的地方。对内联函数进行任何修改,都需要重新编译函数的所有客户端,因为编译器需要重新更换一次所有的代码,否则将会继续使用旧的函数。
如果想把一个函数定义为内联函数,则需要在函数名前面放置关键字 inline,在调用函数之前需要对函数进行定义。如果已定义的函数多于一行,编译器会忽略 inline 限定符。在类定义中的定义的函数都是内联函数,即使没有使用 inline 说明符
引入内联函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程序中函数调用的效率问题,这么说吧,程序在编译器编译的时候,编译器将程序中出现的内联函数的调用表达式用内联函数的函数体进行替换,而对于其他的函数,都是在运行时候才被替代。这其实就是个空间代价换时间的i节省。所以内联函数一般都是1-5行的小函数。在使用内联函数时要留神:
- 1.在内联函数内不允许使用循环语句和开关语句;
- 2.内联函数的定义必须出现在内联函数第一次调用之前;
- 3.类结构中所在的类说明内部定义的函数是内联函数
-
与宏的比较
通常,在C语言中,内联展开的功能由带参宏(Macros)在源码级实现。内联提供了几个更好的方法:
内联函数的不足
除了通常使用内联扩展可能带来的问题,作为一种编程语言特性的内联函数也可能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有效,原因如下:
-
通常,设计编译器的程序设计者比大多数的程序设计者更清楚对于一个特定的函数是否合适进行内联扩展;一些情况下,对于程序员指定的某些内联函数,编译器可能更倾向于不使用内联甚至根本无法完成内联。
-
对于一些开发中的函数,它们可能从原来的不适合内联扩展变得适合或者倒过来。尽管内联函数或者非内联函数的转换易于宏的转换,但增加的维护开支还是使得它的优点显得更不突出了。
-
对于基于C的编译系统,内联函数的使用可能大大增加编译时间,因为每个调用该函数的地方都需要替换成函数体,代码量的增加也同时带来了潜在的编译时间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