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什么是ゼミ?

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257476/answer/1933490189

 

ゼミ,也称为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学生们的修士/博士毕业论文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汇报和展示。在很多情况下就相当于是“毕业论文指导课”。我们都知道大学院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可以说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为两年后的毕业论文不停地做准备,而ゼミ的每次发表就是各位大学院生搜集论文反馈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很多大学院的ゼミ,无论是研究生,修士,还是博士都会参加,特别是一些高人气教授的ゼミ,到了上课的时候教室内基本上是座无虚席。

 

参加ゼミ的流程

 

首先,在ゼミ开始之前要先和TA(助教学生,一般是所在ゼミ的博士生)联系,了解本次参会人员的人数,然后准备好你的发表用稿,尽量在会议开始前就按照参加人数打印好发给大家。发表用的稿件一般要求用日语书写,如果含有其他语言的资料则要附上相对应的日文解释,并且在发表的过程中要对这部分进行说明。

 

其次,在ゼミ开始之前要准备一份辅助发表用的PPT。注意,不用将完整的发表稿件放上去,而是尽可能放一些图片、思维导图、视频等,主要是为了达成可视化的目的,辅助发表和方便大家理解。

 

发表结束之后,参会的学生会对当前发表的内容进行提问或者是建议。因为在大学院的课程中所有人的研究方向几乎都各不相同,很多人对于他人当前发表的内容都是不了解的,所以针对论文当中所涉及的不同的理论、方法都会给出自己的一个意见和想法。

 

ゼミ一般情况下是一周一次,所以一学期内每人都会至少轮到一次。具体每个人发表的时间一般会在第一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由TA进行统计并公布。

 

参加ゼミ的注意事项

 

(1)每次发表的内容不能相同,一般就是按照自己入学时提交的研究计划书来准备(当然也有研究内容在入学后需要做调整的,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啦)。发表内容不仅要包括常规的研究背景、问题意识等论文必要的内容,而且要对接下来要进行的研究步骤做一下介绍。

 

(2)要注意控制发表的时长与篇幅。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一次ゼミ大约是2小时,每次的发表人数是两人。也就是说在每次发表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发表的人需要准备大概60分钟的时间来发表。其中发表的时间大约40分钟,剩下20分钟,是留给教授以及同学们进行自由问答的时间。如果篇幅过短就会导致发表内容不足,而太长了又会占用后续提问的时间。所以,同学们在发表的时候要注意控制时长与篇幅哦~

 

(3)对自己发表的内容一定要有足够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理论的运用。比如当我们掌握了一个非常新或者是很高级的理论之后,大部分人会选择将新的理论用在论文当中,但是在没有充分掌握这一理论的情况下,建议暂时先不要使用,因为在提问环节,大家基于理论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比较多,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个理论的原理方法等,在回答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回答不上大家的问题而引发尴尬的情况。

 

第一次参加ゼミ的小tips

 

★ 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表

 

对于第一次参加ゼミ的学生来说,倾听与发表同样重要。不懂得如何倾听他人论文的人也将无法写出好的论文哦(д)

 

在听其他同学发表时我们要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深入到作者的文脉当中对文章进行理解,最后客观地对发表内容进行提问。建议大家参会时随身携带电脑,方便对发表文章中的逻辑进行梳理、把不理解的专业词语进行标注,以及在他人发表的过程中,如果有触及到你知识盲区的问题也可以马上用电脑进行查询,还有对于发表内容中的数据产生疑问时,同样需要用电脑进行查询确认。之所以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是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后续提问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毕竟这不仅仅是对发表者论文的反馈,也关系到对他论文后续修改产生影响。

 

★ 协助发表的小tips

 

一般大家的第一次发表,都是发表自己的研究计划。而研究计划发表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对发表的内容一定会有很多的提问。所以,为了避免在发表的过程中出现无法应对提问的尴尬情况,就最好要提前准备一下可能被提问到的问题,这样就比较有备无患。

 

ゼミ对每一个大学院生来说既重要又日常。大家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在ゼミ上发表,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论文越来越完善。笔者知道很多刚刚进入大学院的小伙伴会害怕ゼミ上的提问,担心自己论文写得不好,会被人笑话,对于参加发表都会出现胆怯的情况。然而每一份成长都会伴随着阵痛,没有磨练又怎么会成功呢?

 

其实在做研究的路上,ゼミ也只是一个开始,通过ゼミ多多练习发表,一步一步养成自己的研究者素质,才能让我们在今后有机会参加一些国际发表或者学会发表、登上这些更大的舞台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地展现自我呀。

 

posted @ 2023-02-03 20:55  Nagi_Yuki  阅读(9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