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Chain 和 Lang Graph
咱们用最通俗的话来唠唠为啥现在很多人说开发大模型应用得靠 LangChain 和 Lang Graph 哈。其实这事得从大模型的 “短板” 说起 —— 现在的大模型就像个记性不好、还不会翻书的学霸:
一、大模型的 “尴尬时刻”:答非所问的根源
比如智能客服场景,用户问 “我的订单什么时候到”,大模型可能答 “天气不错哦”。为啥?
- 没上下文意识:用户前一句说 “我买了件外套”,后一句问物流,模型可能忘了前情,直接瞎答。
- 不会查 “课外书”:订单状态在企业数据库里,但大模型自己不会主动去查,只能靠 “记忆” 里的通用知识胡编。
- 逻辑断层:复杂问题比如 “帮我对比三款产品,再算下优惠”,模型可能拆不开步骤,直接乱套答案。
二、LangChain:给大模型装个 “工作流程大脑”
这东西就像给大模型配了个 “助理”,专门管三件事:
- 串起对话逻辑:比如用户问 “北京到上海高铁多久”,LangChain 会先确认 “你要查今天的还是明天的?”,把对话分步骤捋清楚,避免模型跳步。
- 调用外部工具:模型不知道实时车次,LangChain 就自动调用 12306 的 API 查数据,再把结果 “喂” 给模型生成回答。
- 管理记忆碎片:用户前面说过 “我带宠物”,后面问座位时,LangChain 会提醒模型 “记得用户有宠物,要查是否有宠物车厢”。
举个例子:智能客服要处理 “重置密码”,LangChain 会拆成 “验证身份→发送验证码→修改密码” 三步,每一步都让模型按流程走,不再瞎答。
三、Lang Graph:给大模型建个 “超级索引库”
如果说 LangChain 是管流程的,Lang Graph 就是管 “知识整理” 的,像个超级文件夹:
- 把信息串成网:比如企业产品知识,Lang Graph 会把 “手机型号→配置→价格→用户评价” 用图谱连起来,模型找信息时像查字典,直接定位到 “某型号手机的电池容量”,而不是在海量文本里瞎搜。
- 补全模型 “不知道的事”:大模型可能不知道 “2025 年新款手机参数”,但 Lang Graph 里存着结构化的最新数据,模型一问,它就像查索引一样快速给出准确信息。
- 减少 “幻觉”:模型容易编瞎话(比如把错误型号当正确的),但 Lang Graph 里的知识都是验证过的,模型只能从里面找答案,就像 “照本宣科”,减少胡说八道。
四、为啥说它们是 “更好的开发方式”?
大模型本身像个 “聪明但没规矩的孩子”,LangChain 和 Lang Graph 就是 “老师” 和 “笔记本”:
- 让模型变 “靠谱”:以前模型全靠 “语感” 猜答案,现在有了流程和知识图谱,每一步都有依据,答非所问的情况少了。
- 能处理复杂任务:比如企业用大模型做数据分析,LangChain 负责拆步骤(查数据→清洗→分析),Lang Graph 提供业务规则图谱(比如 “利润计算公式”),模型就能按部就班干活了。
- 好维护和升级:企业想更新产品知识,直接改 Lang Graph 里的图谱就行,不用重新训练整个大模型,省时省力。
总结:它们不是替代大模型,而是 “打辅助”
大模型是 “核心大脑”,但需要 LangChain 管流程、Lang Graph 管知识,才能从 “胡说八道的网红” 变成 “干活靠谱的员工”。尤其是企业级应用,比如智能客服、数据分析,没这俩工具,光靠大模型肯定 “翻车”,这就像炒菜光有锅不行,还得有菜谱和食材分类才行啊。
LangChain和Lang Graph的具体应用案例有哪些?
大模型应用的核心痛点还有哪些?
除了LangChain和Lang Graph,还有哪些技术可以提升大模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