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大模型交互时,用三个引号(```)或其他符号(比如 “”“”)包裹内容,主要是为了明确告知模型 “这部分内容需要特别处理”,不同符号的使用场景和效果有一定区别,下面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
- 当你需要给模型输入一大段文字(比如文档内容、网页段落、代码片段)时,用 ``` 包裹起来,模型会知道 “这是需要处理的具体内容”,而不是你的提问指令。
- 例子:
你想让模型总结一篇论文,可能会说:“帮我总结下面这段内容,重点讲研究结论:论文内容……”
这里的 ``` 就像一个 “包裹”,告诉模型 “里面是要处理的正文,别和我的指令搞混”。
- 程序员常用 ``` 标记代码块,方便模型识别编程语言(比如 Python、Java),甚至自动生成注释或调试代码。
- 例子:
def hello_world():
print("Hello, World!")
模型看到 ``` 会知道这是 Python 代码,可能会按代码逻辑来理解或回应。
- 有些用户可能用 “”“”“”(多个引号)包裹内容,本质上和 ``` 类似,都是为了让内容更醒目,提醒模型 “这部分很重要”。
- 例子:
“帮我分析下面这句话的情感倾向:“”“今天天气真好,心情也跟着变好了~”“””
这里的 “”“” 相当于给句子加了 “高亮”,让模型更容易注意到需要处理的文本。
- 当你的提问里既有指令(比如 “翻译”“总结”),又有需要处理的内容时,用引号包裹内容能让结构更清晰。
- 例子:
指令:“把下面的话翻译成英文:‘I love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这里用单引号包裹内容,也可以换成双引号或多个引号,目的是不让内容和指令混淆。
- 如果内容很长、结构复杂(比如包含代码、表格、特殊格式),不用符号包裹可能会让模型分不清 “哪里是指令,哪里是内容”。
- 反例:
你说:“帮我总结下面这段话,注意别遗漏重点:今天天气很好,我去公园散步,看到湖里有鸭子……(后面还有 1000 字)”
模型可能会漏看后面的长文本,或者把指令和内容混在一起处理。
- 正例:
用包裹后,模型会明确知道“之间的内容是需要总结的正文”,处理更准确。
- 如果内容很短(比如一句话),不用符号也能说清楚。
- 例子:
直接问:“‘我爱你’用日语怎么说?”
这里用单引号包裹内容,简洁明了,模型能直接理解。
-
推荐用 ``` 或引号包裹的情况:
- 内容超过一段话(比如几百字的文档、代码片段)。
- 内容里包含特殊格式(如表格、公式、英文引号),需要和指令区分开。
- 明确告诉模型 “这是需要处理的具体内容”,避免误解。
-
可以不用符号的情况:
- 内容很短(比如几个词、一句话),指令清晰不歧义。
- 提问结构简单,比如 “翻译‘你好’到法语”,用单引号包裹即可。
三个引号(```)或多个引号(“”“”)就像给内容加了一个 “信封”,告诉模型 “这里面是要处理的东西,别弄错啦”,尤其是内容长或复杂时,用符号包裹能让沟通更高效;而短内容可以灵活处理,只要指令清楚,不用符号也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