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MyEMS 为何成为制造企业的 “刚需工具”?
在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核心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与转型挑战。据统计,我国制造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 60% 以上,碳排放占比超 50%—— 这意味着,制造业的减排成效直接决定了双碳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MyEMS(能源管理系统) 从 “可选工具” 跃升为 “刚需工具”,核心原因在于它精准解决了制造企业在减排实践中的四大核心痛点,成为连接 “能耗管理” 与 “碳减排目标” 的关键桥梁。
一、先明确:MyEMS 是什么?为何能适配制造业需求?
MyEMS(Manufactur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制造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是一套以 “数据驱动” 为核心,覆盖 “能源采集 - 监控 - 分析 - 优化 - 减排” 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它并非简单的 “电表读数系统”,而是针对制造业多能源类型(电、水、气、热、蒸汽等)、多生产环节(车间、生产线、关键设备)、多场景需求(合规、降本、碳核算)设计的定制化方案 —— 这恰恰贴合了制造企业 “能源结构复杂、能耗场景分散、减排需求具体” 的特点。
二、核心逻辑:MyEMS 解决了制造企业的 “减排痛点”,才成为 “刚需”
双碳目标下,制造企业的减排不是 “口号式任务”,而是需要落地到 “数据可测、目标可分、效果可验” 的实际行动中。但现实中,多数制造企业面临 “不知道能耗在哪、不知道怎么减、减了怕影响生产、减完没法证明” 的困境,而 MyEMS 正是针对这些痛点提供了 “破局方案”。
1. 痛点 1:能耗数据 “黑箱”,减排无基线 ——MyEMS 打通 “数据基线”
制造企业的首要减排难题是 “不知道自己的能耗到底在哪”:传统管理中,能耗数据依赖人工抄表,存在 “滞后性(按月 / 按周统计)、碎片化(电表、水表分开记录)、误差大(人工漏抄、估抄)” 等问题,导致企业无法掌握 “真实能耗基线”—— 连 “能耗从哪来、哪些环节最浪费” 都不清楚,减排就成了 “无的放矢”。
MyEMS 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打破能耗数据黑箱:
- 实时采集: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电表、水表、气表等),实时采集车间、生产线、单台设备的能耗数据,数据更新频率可达分钟级,避免 “事后算账”;
- 全维度覆盖: 不仅统计总能耗,还能细分 “生产能耗 / 辅助能耗”“峰谷平时段能耗”“不同产品的单位能耗”,精准定位 “高能耗环节”(例如某条生产线的待机能耗占比达 15%);
- 基线校准: 基于历史数据和生产计划,自动生成 “企业能耗基线”,明确 “正常生产下的合理能耗范围”,让减排目标从 “模糊的 5%” 变成 “某设备能耗降低 8%、某车间能耗降低 6%” 的具体指标。
没有精准的能耗数据,减排就是 “盲减”;而 MyEMS 提供的 “数据基线”,是制造企业减排的 “第一块基石”—— 这是刚需的前提。
2. 痛点 2:合规监管趋严,处罚风险高 ——MyEMS 规避 “政策风险”
双碳目标下,政策监管正从 “宏观引导” 转向 “硬性约束”:一方面,国家推行 “能耗双控”(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对超能耗企业实施限产、停产处罚;另一方面,“碳核查”“碳足迹追溯” 逐步常态化,企业需定期提交能耗与碳排放数据,数据不实或未达标将影响信贷、上市、项目审批。
制造企业若依赖人工统计数据,不仅效率低,还可能因 “数据误差”“报表不规范” 面临合规风险。而 MyEMS 能直接对接监管要求,成为企业的 “合规保护伞”:
- 自动生成报表: 支持按日 / 周 / 月 / 年生成符合国家、地方监管标准的能耗报表(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无需人工整理,避免数据错漏;
- 碳核查支持: 内置碳排放因子库(如 IPCC 因子、国家推荐因子),可自动将能耗数据转换为碳排放量,直接为碳核查、碳披露提供数据支撑;
- 预警提醒: 当能耗接近 “双控” 上限或某环节能耗异常(如突然飙升 20%)时,系统实时预警,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规避超标风险。
在政策合规成为 “红线” 的背景下,MyEMS 不是 “加分项”,而是 “保命符”—— 这是刚需的硬性驱动。
3. 痛点 3:减排与生产 “两难平衡”——MyEMS 实现 “降本增效双赢”
制造企业的核心诉求是 “既要减排,又要保生产、降成本”。不少企业担心 “减排会增加投入”“限产会影响订单”,陷入 “减排与经营” 的两难。而 MyEMS 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通过优化能耗,实现 “减排” 与 “降本” 的同步落地。
例如:
- 发现 “隐性浪费”: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 MyEMS 监测发现,某台机床的 “空转能耗” 占其总能耗的 22%,通过调整生产排班、优化设备启停时间,该设备能耗降低 18%,年节省电费超 30 万元,同时减少碳排放约 150 吨;
- 优化能源结构: 某化工企业通过 MyEMS 分析,发现 “峰时用电” 占比过高(峰时电价是谷时的 3 倍),通过调整高能耗工序至谷时生产,每月节省电费 25 万元,同时降低了电网负荷压力;
- 设备能效提升: MyEMS 可实时监测关键设备的 “能效曲线”,当设备能效下降(如电机老化导致能耗增加)时,系统自动提醒维护,避免因设备低效运行造成的能源浪费。
对制造企业而言,减排不是 “额外成本”,而是 “降本机会”——MyEMS 通过 “优化能耗” 让减排与经营形成正向循环,这是刚需的经济驱动力。
4. 痛点 4:“能源” 与 “碳” 脱节,减排无闭环 ——MyEMS 打通 “能源 - 碳” 链路
双碳目标的核心是 “碳减排”,但多数制造企业的管理仍停留在 “能源消耗统计” 层面,无法将 “能耗数据” 与 “碳排放数据” 直接关联,导致 “减排效果无法量化”“碳目标无法分解”。
MyEMS 的关键价值之一,就是构建 “能源消耗 - 碳排放核算 - 碳目标分解 - 减排效果验证” 的全闭环,让碳管理从 “事后统计” 转向 “事前规划、事中控制”:
- 自动核算碳排放: 基于企业实际能源消耗(如用电量 × 电力碳排放因子、天然气用量 × 天然气碳排放因子),实时计算企业、车间、产品的碳排放量,避免 “估算误差”;
- 碳目标分解: 将企业整体碳减排目标(如 2025 年碳排降 10%)分解到各车间、各生产线,甚至单台设备,明确 “每个环节该减多少碳”;
- 碳足迹追溯: 支持从 “原材料采购 - 生产加工 - 成品出库” 全链条的碳足迹追踪,满足下游客户(如汽车、电子行业)的碳足迹溯源要求,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 “碳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的趋势下,MyEMS 帮助制造企业从 “管能源” 升级到 “管碳”,这是刚需的战略驱动力。
三、案例佐证:MyEMS 如何落地为 “刚需工具”?
以某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有 3 个生产车间、200 余台关键设备,此前依赖人工抄表,能耗数据滞后 1 周,高能耗环节不明确,2022 年因能耗超标被地方监管部门预警。
引入 MyEMS 后,企业实现了三大改变:
1.数据透明化: 实时监测到 “焊接车间能耗占比达 40%,其中某型号焊机待机能耗超 20%”,为减排找到精准方向;
2.合规无忧: 自动生成能耗与碳排放报表,顺利通过 2023 年碳核查,未再出现合规风险;
3.降本减排双赢: 通过优化焊机启停时间、调整生产排班,焊接车间能耗降低 12%,年节省电费 45 万元,年减碳约 280 吨。
对该企业而言,MyEMS 已不是 “可选工具”,而是维持正常生产、应对政策监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必需品”—— 这正是多数制造企业的缩影。
四、结语:双碳趋势下,MyEMS 的 “刚需属性” 将持续强化
随着双碳政策从 “框架” 走向 “细节”(如碳关税、行业碳排放标准)、市场竞争从 “价格战” 转向 “低碳战”,制造企业的减排需求将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布局”。而 MyEMS 的价值,早已超越 “能耗统计”,成为连接 “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合规监管、碳管理” 的核心枢纽。
对制造企业而言,选择 MyEMS 不是 “是否要投入” 的问题,而是 “如何通过精准管理实现减排与发展双赢” 的必然选择 —— 这也决定了,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MyEMS 将成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低碳转型中,不可替代的 “刚需工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