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oroutine?
Coroutine,又称作协程。从字面上来理解,即协同运行的例程,它是比是线程(thread)更细量级的用户态线程,特点是允许用户的主动调用和主动退出,挂起当前的例程然后返回值或去执行其他任务,接着返回原来停下的点继续执行。等下,这是否有点奇怪?我们都知道一般函数都是线性执行的,不可能说执行到一半返回,等会儿又跑到原来的地方继续执行。但一些熟悉python(or其他动态语言)的童鞋都知道这可以做到,答案是用yield语句。其实这里我们要感谢操作系统(OS)为我们做的工作,因为它具有getcontext和swapcontext这些特性,通过系统调用,我们可以把上下文和状态保存起来,切换到其他的上下文,这些特性为coroutine的实现提供了底层的基础。
在Python的概念中,这里提到的协程就是生成器。
yield 与 return
在一个生成器中,如果没有return,则默认执行到函数完毕时返回StopIteration;
如果遇到return,如果在执行过程中 return,则直接抛出 StopIteration 终止迭代。
如果在return后返回一个值,那么这个值为StopIteration异常的说明,不是程序的返回值。
生成器没有办法使用return来返回值。
send()
生成器函数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接受外部传入的一个变量,并根据变量内容计算结果后返回。
这是生成器函数最难理解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实现后面我会讲到的协程就全靠它了。
执行流程:
- 通过g.send(None)或者next(g)可以启动生成器函数,并执行到第一个yield语句结束的位置。此时,执行完了yield语句,但是没有给receive赋值。yield value会输出初始值0注意:在启动生成器函数时只能send(None),如果试图输入其它的值都会得到错误提示信息。
- 通过g.send(‘aaa’),会传入aaa,并赋值给receive,然后计算出value的值,并回到while头部,执行yield value语句有停止。此时yield value会输出”got: aaa”,然后挂起。
- 通过g.send(3),会重复第2步,最后输出结果为”got: 3″
- 当我们g.send(‘e’)时,程序会执行break然后推出循环,最后整个函数执行完毕,所以会得到StopIteration异常。
最后的执行结果如下:
throw()
用来向生成器函数送入一个异常,可以结束系统定义的异常,或者自定义的异常。
throw()后直接跑出异常并结束程序,或者消耗掉一个yield,或者在没有下一个yield的时候直接进行到程序的结尾。
输出结果为:
解释:
- print(next(g)):会输出normal value,并停留在yield ‘normal value 2’之前。
- 由于执行了g.throw(ValueError),所以会跳过所有后续的try语句,也就是说yield ‘normal value 2’不会被执行,然后进入到except语句,打印出we got ValueError here。然后再次进入到while语句部分,消耗一个yield,所以会输出normal value。
- print(next(g)),会执行yield ‘normal value 2’语句,并停留在执行完该语句后的位置。
- g.throw(TypeError):会跳出try语句,从而print(‘here’)不会被执行,然后执行break语句,跳出while循环,然后到达程序结尾,所以跑出StopIteration异常。
下面给出一个综合例子,用来把一个多维列表展开,或者说扁平化多维列表)
如果理解起来有点困难,那么把print语句的注释打开在进行查看就比较明了了。
总结
- 按照鸭子模型理论,生成器就是一种迭代器,可以使用for进行迭代。
- 第一次执行next(generator)时,会执行完yield语句后程序进行挂起,所有的参数和状态会进行保存。再一次执行next(generator)时,会从挂起的状态开始往后执行。在遇到程序的结尾或者遇到StopIteration时,循环结束。
- 可以通过generator.send(arg)来传入参数,这是协程模型。
- 可以通过generator.throw(exception)来传入一个异常。throw语句会消耗掉一个yield。可以通过generator.close()来手动关闭生成器。
- next()等价于send(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