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qcloud.com/community/article/164816001481011875
https://icewing.cc/post/high-performance-server-architecture-1.html
高性能服务器架构思路:缓冲策略 (一)
数据库资料启动时一次读取进内存,内存更新,定期刷新到数据库
在设计缓存机制的时候,我们还容易碰到另外一个风险,就是对缓存数据的编程处理问题。如果我们要缓存的数据,并不是完全无需处理直接读写的(例如简单的字符串),而是需要读入内存后,以某种语言的结构体或者对象来处理的,这就需要涉及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问题。
如果我们采用直接拷贝内存的方式来缓存数据,当我们的这些数据需要跨进程、甚至跨语言访问的时候,会出现那些指针、ID、句柄数据的失效。因为在另外一个进程空间里,这些“标记型”的数据都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对数据缓存的方法,我们可能会使用所谓深拷贝的方案,也就是跟着那些指针去找出目标内存的数据,一并拷贝。一些更现代的做法,则是使用所谓序列化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用一些明确定义了的“拷贝方法”来定义一个结构体,然后用户就能明确的知道这个数据会被拷贝,直接取消了指针之类的内存地址数据的存在。比如著名的Protocol Buffer就能很方便的进行内存、磁盘、网络位置的缓存;现在我们常见的JSON,也被一些系统用来作为缓存的数据格式。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缓存的数据和我们程序真正要操作的数据,往往是需要进行一些拷贝和运算的,这就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快,也有可能很慢。
所以我们在选择数据缓存结构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其转换时间,否则你缓存的效果可能被这些数据拷贝、转换消耗去很多,严重的甚至比不缓存更差。
一般来说,缓存的数据越解决使用时的内存结构,其转换速度就越快,在这点上,Protocol Buffer采用TLV编码,就比不上直接memcpy的一个C结构体,但是比编码成纯文本的XML或者JSON要来的更快。因为编解码的过程往往要进行复杂的查表映射,列表结构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