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csdn.net/ithomer/article/details/17252651
https://serholiu.com/python-closures
要形成闭包,首先得有一个嵌套的函数,即函数中定义了另一个函数,闭包则是一个集合,它包括了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这些局部变量在外部函数返回后也继续存在,并能被内部函数引用。
举个例子
这是个经常使用到的例子,定义一个函数 generate_power_func
,它返回另一个函数,现在闭包形成的条件已经达到。
1 2 3 4 5 6 |
def generate_power_func(n):
print "id(n): %X" % id(n)
def nth_power(x):
return x**n
print "id(nth_power): %X" % id(nth_power)
return nth_power
|
对于内部函数 nth_power
,它能引用到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 n
,而且即使 generate_power_func
已经返回。把这种现象就称为闭包。具体使用一下。
1 2 3 4 5 |
>>> raised_to_4 = generate_power_func(4)
id(n): 246F770
id(nth_power): 2C090C8
>>> repr(raised_to_4)
'<function nth_power at 0x2c090c8>'
|
从结果可以看出,当 generate_power_func(4)
执行后, 创建和返回了 nth_power
这个函数对象,内存地址是 0x2C090C8,并且发现 raised_to_4
和它的内存地址相同,即 raised_to_4
只是这个函数对象的一个引用。先在全局命名空间中删除 generate_power_func
,再试试会出现什么结果。
1 2 3 |
>>> del generate_power_func
>>> raised_to_4(2)
16
|
啊哈,居然没出现错误, nth_power
是怎么知道 n
的值是 4,而且现在 generate_power_func
甚至都不在这个命名空间了。对,这就是闭包的作用,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可以被内部函数引用,即使外部函数已经返回了。
即使外部函数 generate_power_func()返回了、被删除了,他的变量n在内部函数中依然有效。
_closure_ 属性和 cell 对象
现在知道闭包是怎么一回事了,那就到看看闭包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了。Python 中函数也是对象,所以函数也有很多属性,和闭包相关的就是 __closure__
属性。__closure__
属性定义的是一个包含 cell 对象的元组,其中元组中的每一个 cell 对象用来保存作用域中变量的值。
1 2 3 4 5 6 |
>>> raised_to_4.__closure__
(<cell at 0x2bf4ec0: int object at 0x246f770>,)
>>> type(raised_to_4.__closure__[0])
<type 'cell'>
>>> raised_to_4.__closure__[0].cell_contents
4
|
就如刚才所说,在 raised_to_4
的 __closure__
属性中有外部函数变量 n
的引用,通过内存地址可以发现,引用的都是同一个 n
。如果没有形成闭包,则 __closure__
属性为 None
。对于 Python 具体是如何实现闭包的,可以查看 Python闭包详解,它通过分析 Python 字节码来讲述闭包的实现。
=======================================
闭包(closure)是函数式编程的重要的语法结构。函数式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 (而面向过程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也都是编程范式)。在面向过程编程中,我们见到过函数(function);在面向对象编程中,我们见过对象(object)。函数和对象的根本目的是以某种逻辑方式组织代码,并提高代码的可重复使用性(reusability)。闭包也是一种组织代码的结构,它同样提高了代码的可重复使用性。
不同的语言实现闭包的方式不同。Python以函数对象为基础,为闭包这一语法结构提供支持的 (我们在特殊方法与多范式中,已经多次看到Python使用对象来实现一些特殊的语法)。Python一切皆对象,函数这一语法结构也是一个对象。在函数对象中,我们像使用一个普通对象一样使用函数对象,比如更改函数对象的名字,或者将函数对象作为参数进行传递。
函数对象的作用域
和其他对象一样,函数对象也有其存活的范围,也就是函数对象的作用域。函数对象是使用def语句定义的,函数对象的作用域与def所在的层级相同。比如下面代码,我们在line_conf函数的隶属范围内定义的函数line,就只能在line_conf的隶属范围内调用。
def line(x): return 2*x+1 print(line(5)) # within the scope line_conf() print(line(5)) # out of the scope
line函数定义了一条直线(y = 2x + 1)。可以看到,在line_conf()中可以调用line函数,而在作用域之外调用line将会有下面的错误:
NameError: name 'line' is not defined
说明这时已经在作用域之外。
同样,如果使用lambda定义函数,那么函数对象的作用域与lambda所在的层级相同。
闭包
函数是一个对象,所以可以作为某个函数的返回结果。
def line(x): return 2*x+1 return line # return a function object my_line = line_conf() print(my_line(5))
上面的代码可以成功运行。line_conf的返回结果被赋给line对象。上面的代码将打印11。
如果line()的定义中引用了外部的变量,会发生什么呢?
b = 15 def line(x): return 2*x+b return line # return a function object b = 5
my_line = line_conf() print(my_line(5))
我们可以看到,line定义的隶属程序块中引用了高层级的变量b,但b信息存在于line的定义之外 (b的定义并不在line的隶属程序块中)。我们称b为line的环境变量。事实上,line作为line_conf的返回值时,line中已经包括b的取值(尽管b并不隶属于line)。
上面的代码将打印25,也就是说,line所参照的b值是函数对象定义时可供参考的b值,而不是使用时的b值。
一个函数和它的环境变量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闭包(closure)。在Python中,所谓的闭包是一个包含有环境变量取值的函数对象。环境变量取值被保存在函数对象的__closure__属性中。比如下面的代码:
b = 15 def line(x): return 2*x+b return line # return a function object b = 5 my_line = line_conf() print(my_line.__closure__) print(my_line.__closure__[0].cell_contents)
__closure__里包含了一个元组(tuple)。这个元组中的每个元素是cell类型的对象。我们看到第一个cell包含的就是整数15,也就是我们创建闭包时的环境变量b的取值。
下面看一个闭包的实际例子:
def line(x): return ax + b return line line1 = line_conf(1, 1)
line2 = line_conf(4, 5) print(line1(5), line2(5))
这个例子中,函数line与环境变量a,b构成闭包。在创建闭包的时候,我们通过line_conf的参数a,b说明了这两个环境变量的取值,这样,我们就确定了函数的最终形式(y = x + 1和y = 4x + 5)。我们只需要变换参数a,b,就可以获得不同的直线表达函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闭包也具有提高代码可复用性的作用。
如果没有闭包,我们需要每次创建直线函数的时候同时说明a,b,x。这样,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参数传递,也减少了代码的可移植性。利用闭包,我们实际上创建了泛函。line函数定义一种广泛意义的函数。这个函数的一些方面已经确定(必须是直线),但另一些方面(比如a和b参数待定)。随后,我们根据line_conf传递来的参数,通过闭包的形式,将最终函数确定下来。
闭包与并行运算
闭包有效的减少了函数所需定义的参数数目。这对于并行运算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在并行运算的环境下,我们可以让每台电脑负责一个函数,然后将一台电脑的输出和下一台电脑的输入串联起来。最终,我们像流水线一样工作,从串联的电脑集群一端输入数据,从另一端输出数据。这样的情境最适合只有一个参数输入的函数。闭包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并行运算正称为一个热点。这也是函数式编程又热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函数式编程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存在,但应用并不广泛。然而,我们上面描述的流水线式的工作并行集群过程,正适合函数式编程。由于函数式编程这一天然优势,越来越多的语言也开始加入对函数式编程范式的支持。
============================
http://blog.csdn.net/marty_fu/article/details/7679297
python中的闭包从表现形式上定义(解释)为:如果在一个内部函数里,对在外部作用域(但不是在全局作用域)的变量进行引用,那么内部函数就被认为是闭包(closure).
>>>def addx(x):
>>> def adder(y): return x + y
>>> return adder
>>> c = addx(8)
>>> type(c)
<type 'function'>
>>> c.__name__
'adder'
>>> c(10)
18
二,使用闭包注意事项
- >>> def foo():
- ... m = 0
- ... def foo1():
- ... m = 1
- ... print m
- ...
- ... print m
- ... foo1()
- ... print m
- ...
- >>> foo()
- 0
- 1
- 0
从执行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在闭包里面也定义了一个变量m,但是其不会改变外部函数中的局部变量m。
2,以下这段代码是在python中使用闭包时一段经典的错误代码
- def foo():
- a = 1
- def bar():
- a = a + 1
- return a
- return bar
这段程序的本意是要通过在每次调用闭包函数时都对变量a进行递增的操作。但在实际使用时
- >>> c = foo()
- >>> print c()
-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 File "<stdin>", line 4, in bar
- UnboundLocalError: local variable 'a' referenced before assignment
这是因为在执行代码 c = foo()时,python会导入全部的闭包函数体bar()来分析其的局部变量,
python规则指定所有在赋值语句左面的变量都是局部变量,则在闭包bar()中,变量a在赋值符号"="的左面,被python认为是bar()中的局部变量。
再接下来执行print c()时,程序运行至a = a + 1时,因为先前已经把a归为bar()中的局部变量,所以python会在bar()中去找在赋值语句右面的a的值,结果找不到,就会报错。解决的方法很简单
- def foo():
- a = [1]
- def bar():
- a[0] = a[0] + 1
- return a[0]
- return bar
只要将a设定为一个容器就可以了。这样使用起来多少有点不爽,所以在python3以后,在a = a + 1 之前,使用语句nonloacal a就可以了,该语句显式的指定a不是闭包的局部变量。
3,还有一个容易产生错误的事例也经常被人在介绍python闭包时提起,我一直都没觉得这个错误和闭包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它倒是的确是在python函数式编程是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在这里也不妨介绍一下。先看下面这段代码
- for i in range(3):
- print i
在程序里面经常会出现这类的循环语句,Python的问题就在于,当循环结束以后,循环体中的临时变量i不会销毁,而是继续存在于执行环境中。
还有一个python的现象是,python的函数只有在执行时,才会去找函数体里的变量的值。
- flist = []
- for i in range(3):
- def foo(x): print x + i
- flist.append(foo)
- for f in flist:
- f(2)
- for i in range(3):
- def foo(x,y=i): print x + y
- flist.append(foo)
- origin = [0, 0] # 坐标系统原点
- legal_x = [0, 50] # x轴方向的合法坐标
- legal_y = [0, 50] # y轴方向的合法坐标
- def create(pos=origin):
- def player(direction,step):
- # 这里应该首先判断参数direction,step的合法性,比如direction不能斜着走,step不能为负等
- # 然后还要对新生成的x,y坐标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处理,这里主要是想介绍闭包,就不详细写了。
- new_x = pos[0] + direction[0]*step
- new_y = pos[1] + direction[1]*step
- pos[0] = new_x
- pos[1] = new_y
- #注意!此处不能写成 pos = [new_x, new_y],原因在上文有说过,【=号左边是局部变量,不能修改外层的变量】
- return pos
- return player
- player = create() # 创建棋子player,起点为原点
- print player([1,0],10) # 向x轴正方向移动10步
- print player([0,1],20) # 向y轴正方向移动20步
- print player([-1,0],10) # 向x轴负方向移动10步
输出为
- [10, 0]
- [10, 20]
- [0, 20]
用途2,闭包可以根据外部作用域的局部变量来得到不同的结果【代码复用】,这有点像一种类似配置功能的作用,我们可以修改外部的变量,闭包根据这个变量展现出不同的功能。比如有时我们需要对某些文件的特殊行进行分析,先要提取出这些特殊行。
- def make_filter(keep):
- def the_filter(file_name):
- file = open(file_name)
- lines = file.readlines()
- file.close()
- filter_doc = [i for i in lines if keep in i]
- return filter_doc
- return the_filter
如果我们需要取得文件"result.txt"中含有"pass"关键字的行,则可以这样使用例子程序
- filter = make_filter("pass")
- filter_result = filter("result.txt")
以上两种使用场景,用面向对象也是可以很简单的实现的,但是在用Python进行函数式编程时,闭包对数据的持久化以及按配置产生不同的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在通过Python的语言介绍一下,一个闭包就是你调用了一个函数A,这个函数A返回了一个函数B给你。这个返回的函数B就叫做闭包。你在调用函数A的时候传递的参数就是自由变量。
举个例子:
def func(name):
def inner_func(age):
print 'name:', name, 'age:', age
return inner_func
bb = func('the5fire')
bb(26) # >>> name: the5fire age: 26
这里面调用func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闭包——inner_func,并且该闭包持有自由变量——name,因此这也意味着,当函数func的生命周期结束之后,name这个变量依然存在,因为它被闭包引用了,所以不会被回收。
另外再说一点,闭包并不是Python中特有的概念,所有把函数做为一等公民的语言均有闭包的概念。
2. 为什么使用闭包
基于上面的介绍,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感觉这个东西和类有点相似,相似点在于他们都提供了对数据的封装。不同的是闭包本身就是个方法。和类一样,我们在编程时经常会把通用的东西抽象成类,(当然,还有对现实世界——业务的建模),以复用通用的功能。闭包也是一样,当我们需要函数粒度的抽象时,闭包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这点上闭包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只读的对象,你可以给他传递一个属性,但它只能提供给你一个执行的接口。因此在程序中我们经常需要这样的一个函数对象——闭包,来帮我们完成一个通用的功能,比如后面会提到的——装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