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思考题

1、

软件过程模型:包括软件产品开发、运行和维护中有关过程、活动和任务的框架,覆盖了从系统的需求定义到系统的使用终止。

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或停止使用的生命周期。包括从软件定义到开发到运行。软件生命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也有将以上阶段的活动组合在内的迭代阶段

软件过程:是指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系列相关过程所涉及的活动。

2、

软件过程不是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开发过程只是软件过程的一部分,软件过程还包括运作过程和维护过程。它们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

3、

瀑布模型:

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从本质来讲,它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开发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因此,如果有信息未被覆盖或者发现了问题,那么最好 “返回”上一个阶段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开发进程从一个阶段“流动”到下一个阶段。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是增量模型的另一种形式,在开发真实系统之前,迅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 ,以便理解和澄清问题,在该原型的基础上,逐渐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

它允许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软件的需求进行初步而非完全的分析和定义,快速设计开发出软件系统的原型,该原型向用户展示待开发软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和性能;用户对该原型进行测试评定,给出具体改进意见以丰富细化软件需求;开发人员据此对软件进行修改完善,直至用户满意认可之后,进行软件的完整实现及测试、维护。


4、

瀑布模型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并且是以文档进行驱动,对每一阶段的成果进行反馈,只有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正确,后一阶段的文档才能保证正确性。同时其具有推迟实现的特点,对于规模较大的软件项目来说,往往编码开始的越早,最终完成开发所需时间越长。

5、

更倾向增量模型,

其把瀑布模型的顺序特征与快速原型法的迭代特征相结合

将软件看作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增量,在开发过程的各次迭代中,每次完成其中的一个增量。其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工作的产品,也能以组件为单位进行开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一个开发周期内的错误不会影响到整个软件系统。

posted @ 2021-03-09 10:07  最帅的孟杰  阅读(4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