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tic Res | 全球食用豆类泛组学研究进展
2025年7月,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计量大学徐沛团队领衔著述的题为 A panomics-driven framework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ajor food legume crops: advan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的综述论文,提出了基于泛组学的食用豆类改良框架,为未来育种提供了参考。论文首先基于食用豆类在长期的驯化和选育过程中,丢失了大量优异等位基因导致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系统总结了六大食用豆类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种质资源库,这些种质资源库包含了丰富的栽培和野生豆类资源,为泛组学时代的食用豆类研究提供了参考信息。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豆科作物重要性:包括菜豆、蚕豆、绿豆、豇豆、鹰嘴豆和豌豆,是全球第二大作物群,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具固氮生态功能。
● • 面临挑战:产量低于谷物、遗传资源有限、抗逆性不足,亟需提升气候适应性和营养价值。
● • 技术推动:高通量表型组学(phenomics)与多组学(panomics)整合,加速基因发现与育种。
全球主要食用豆类作物产量占比(按国家划分)
种质资源与表型组学进展
● • 种质资源:全球保存超17,000份豆科种质,野生资源利用不足。
● • 表型技术:
○ • 无人机(UAV)+多光谱/热成像:用于评估株高、产量、抗旱性(如蚕豆、绿豆)。
○ • 高通量平台:如PlantArray®、LeasyScan、PlantScreen®,实现非破坏性监测水分利用、耐盐性、冷胁迫等。
○ • 近红外光谱(NIRS):快速检测种子蛋白质、淀粉、抗营养因子(如蚕豆的vicine/convicine)。
● • 基因组里程碑:
○ • 完成所有6种作物的参考基因组(如鹰嘴豆544 Mb、蚕豆13 Gb)。
○ • 构建泛基因组(如菜豆、绿豆、豇豆),揭示结构变异与驯化选择。
● • 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
○ • 鉴定抗旱、耐盐、抗病关键基因(如豇豆的VuDREB2A、鹰嘴豆的CaWRKY40)。
○ • 发现调控营养品质基因(如豌豆的SbeI影响淀粉合成、菜豆的PvMTP调控铁锌积累)。
食用豆类作物基因组学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 产量与品质
● • 菜豆:抗产量基因(bZIP转录因子)、锌转运蛋白(PvNRAMP9)、低棉子糖基因(RFO合成酶)。
● • 蚕豆:零单宁基因(VfTT8、TTG1)、低vicine突变(VC1)。
● • 绿豆:种子大小基因(VrKIX8)、花青素调控(VrMYB90)。
● • 豌豆: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TI1/TI2)、软荚基因PsPS1。
- 抗逆性
● • 抗旱:菜豆PvXIP1;2(水通道蛋白)、豇豆UP12_8740、豌豆PsDREB2A。
● • 耐盐:绿豆VrFRO8(铁还原酶)、鹰嘴豆CaNAS2(烟酰胺合成酶)。
● • 抗病:
○ • 菜豆抗炭疽病(PvMAPK家族)、蚕豆抗病毒(C4H/CHS通路)。
○ • 绿豆抗豆象(VrPGIP1/2)、豇豆抗锈病(Ruv2基因)。
● • 应用作物:豇豆(最早)、菜豆、豌豆、鹰嘴豆、绿豆。
● • 成功案例:
○ • 豇豆:敲除VuSYMRK阻断结瘤、编辑抗旱基因VuDREB2A。
○ • 菜豆:降低低聚糖(PvRS1/2)、提高营养。
○ • 豌豆:编辑PsLOX2改善脂肪酸风味。
○ • 绿豆:靶向MYMV病毒基因(AC1/AV1)增强抗病性。
未来方向
-
- 挖掘野生资源:利用未表征种质,关注烹饪品质(如易煮性)和抗营养因子。
-
- 分子表型组学:整合代谢组、表观组(如DNA甲基化)作为“分子表型”,加速基因定位。
-
- 技术优化:
○ • 采用Cas12等高效编辑器,突破豆科转化瓶颈。
○ • 开发低成本、高通量表型平台(如手机+AI)。
- 技术优化:
泛组学驱动的食用豆类研究和改良工作流程
通过整合泛基因组、表型组、表观组与基因编辑,豆科作物将更高效地实现高产、营养强化、气候适应性强的品种改良,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93/hr/uhaf091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生物信息与育种,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miyuanbiotech/p/19011744。若要及时了解动态信息,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生物信息与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