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角下我国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启示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我国人口众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和“三农”改革工作的深化,农业领域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持续聚集。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粮食安全进入一个新阶段:居民食品与农产品消费趋于饱和,食品结构不断丰富,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时空性矛盾加大;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且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生产方式亟需转变。在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日渐突出。当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推动我国农业向智慧农业迈进。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以数据、系统、智能装备为特征要素,与传统农业中的土地、动植物、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实现生产作业精细化、管理决策自主化、产业提升链式化,促进农业进入生产便捷、管理高效、产业协调的现代农业新时代,是解决我国“三农”现实问题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国积极部署智慧农业发展方向。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文件中作出“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的战略部署。2022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以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我国智慧农业的工作部署呈现多维度、全方位的特征,但发展水平距离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本研究立足全球,利用网络调研、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等方法,梳理国际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剖析该领域的技术方向、成功经验,分析我国智慧农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短板差距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五五”期间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与对策建议。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国内外智慧农业政策支持现状
国内外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国内外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国外智慧农业发展的
典型案例剖析
美国:“大农业”背景下广泛使用
信息化技术,走智能化精准农业道路
荷兰:“有限土地资源”下打造“小而精”的
生产模式,走高科技农业发展之路
日本:“人老地少”条件下开展农业转型,
形成集约化精耕模式
我国智慧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存在的问题
技术模式化套用多,
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
方法探索多,成果应用落地难
学科起步晚,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
我国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
重点任务建议
高精度的农业环境感知设备
适应力强的农业智能机器人
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开发与利用
场景化应用的落地与推广
加强智慧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应用为导向,
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落地
加强标准建设和数据治理,
推动资源共享共建共用
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汇聚形成学科建设动
全国绝大多数的智慧农业团队起步只有4~5年的时间,且农业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极度缺乏,需要在人才、团队培养中打破条条框框,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与实力兼备的创新团队,重视年轻的生力军团队培养,避免科技资源长期过度集中在少量团队。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仅是要有科技成果,还要关注落地应用,例如智慧农业生产基地的改造升级、智能农机的使用和维护、系统平台的升级和操作等,将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建议继续深化人才管理和科研评价体制改革,探索应用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考核科技创新在应用中的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比重。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生物信息与育种,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miyuanbiotech/p/18981254。若要及时了解动态信息,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生物信息与育种。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