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G|田志喜团队综述:遗传资源与多组学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豆作为全球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高质量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重要来源。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蕴含着宝贵的遗传资源,为育种提供了巨大潜力。多组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大豆遗传资源的发掘,为精准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025年2月19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大豆种子创新团队题为“Unlocking soybean potential: genetic resources and omics for breeding”的综述论文。该综述系统阐述了大豆遗传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多组学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大豆遗传资源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该综述首先介绍了大豆的重要种质资源,包括野生亲缘种、地方品种和栽培品种等,特别是野生大豆,蕴含着重要的抗逆遗传资源。有效利用这些遗传资源对于培育高产、优质、耐逆的大豆新品种至关重要。其次,总结了大豆中的关键多组学数据,包括基因组重测序、RNA-seq和表观基因组学等。通过整合这些数据,研究人员能够揭示基因组中的重要突变位点、差异表达基因以及遗传调控网络,更深入理解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和农艺性状,为育种提供有力依据。此外,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大豆育种中的潜在应用,包括性状预测、数据整合以及复杂的基因型–环境交互分析等。最后,该综述展望了未来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通过整合遗传资源、多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产、优质、耐逆大豆新品种的培育。
通过多组学和人工智能发掘遗传资源,推动大豆优良品种选育
通过多组学测序技术解析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和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利用人工智能整合数据、发掘关键农艺性状基因以及设计育种策略奠定基础,旨在加速高产、优质、耐逆大豆新品种的选育。
作者简介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大豆种子创新团队青年科学家段宗彪、博士研究生徐良伟和主任科学家周国安为该综述共同第一作者。团队首席科学家田志喜研究员和主任科学家房超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泰山学者计划资助。
引用本文
Zongbiao Duan, Liangwei Xu, Guoan Zhou, Zhou Zhu, Xudong Wang, Yanting Shen, Xin Ma, Zhixi Tian, Chao Fang. (2025). Unlocking soybean potential: genetic resources and omics for breeding.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DOI:10.1016/j.jgg.2025.02.004
来源:JGG遗传学报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生物信息与育种,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miyuanbiotech/p/18843579。若要及时了解动态信息,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生物信息与育种。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