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的铁饭碗
京城西郊的试验田里,原该生着抗锈病的小麦,如今倒长满了《行测真题》。农学馆的玻璃温室中,无土栽培的竟不是番茄苗,而是摞成山的申论范文——这新物种无需光合作用,单靠熬夜时眼眶里熬出的血丝便能疯长。
生物系的显微镜近来总蒙着灰,倒不是经费短缺,是看切片的后生们都改看《职级晋升表》了。那载玻片上的纹路,左瞧像细胞壁,右看竟成了"科员-副科-正科"的虚线箭头。有个博士做了三年斑马鱼实验,最后在面试考场悟了道:“什么基因编辑,哪及得上公文句读里的’拟同意’精妙?”
植保学院的教授痛心得很,他那些治稻瘟病的方子,终究没敌过年轻人心里长的"编制霉"。有个弟子临行前献宝似的递来笔记,翻开却是某局《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手抄本,蝇头小楷间还夹着几粒未发芽的杂交稻种——大约是想在文件堆里种出个铁饭碗。
最奇是畜牧系的老实验楼,往日的配种记录全换成了《历年面试真题集》。那些个研究母猪产后护理的后生,如今张口便是"政府购买服务监管难点"。倒也应景,毕竟衙门里的差事,与照料牲畜原也相似,总要懂得何时添料、何时清粪。
昨夜路过育种基地,听得两个守夜的嘀咕:"袁老的超级稻养活了千万人,却养不活一个农学博士的编制梦。"这话锋利得很,剖开了金黄的稻穗,里头淌出的不是米浆,尽是年轻人熬干了的脑髓。
忽记起当年在仙台,藤野先生教的解剖课要义是"莫把器官看死了"。而今满城的青年才俊,倒把活生生的学问钉死在红头文件上,犹如标本室里的青蛙,四肢伸展得板正,唯独缺了心跳。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生物信息与育种,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miyuanbiotech/p/18843523。若要及时了解动态信息,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生物信息与育种。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