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 + Zotero 科研工作流小记

Quick View

为什么选择 obsidian + zotero?

首先,个人认为此工作流的应用场景为:

  • 单人笔记:如果要协同果断转飞书
  • 离线/移动端阅读:利用地铁时间在手机上同步做摘抄
  • 重度文件丢失恐惧玩家:希望所有东西都保存在本地(最好还有云备份一下),但不能仅上云
  • 重度白嫖玩家:能用免费的绝对不买付费服务

配置完后,本工作流可实现以下功能

  • 翻译功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英语不好了
  • AI 辅助:Ctrl + / 一键启动大模型辅助论文阅读
  • 笔记随记:Zotero 的 pdf 旁边就能直接做论文笔记,拖动高亮处可以直接生成到原文处的链接
  • markdown导出:论文笔记以 markdown 格式导出,在obsedian中存档,obsedian 可自动跳转zotero中原文

此流程较笔者尝试的其余工作流的优点是:

  • 对比 marginnote:一个完整的脑图软件,但笔者没有 mac,笔者很需要抬头用显示器阅读文献,且marginnote的存储实在是太大了
  • 对比飞书:再也不用进行大量重复的复制粘贴了,将重心放在文献本身
  • 对比小绿鲸:你的翻译器固然好,但你较为频繁的版本更新和重新登录让我在较长的前摇中失去了读论文的热情,你 1G 的云盘也让我望而却步。

配置方法:

Zotero:

根据以下帖子,下载以下插件:

image

Obsedian:

由于笔者比较懒,体验了一个季度 LifeOS 的开源项目,其使用 PARA 的逻辑整理笔记,并以日记/周记/月记/年记鼓励你坚持下去。通过和AI沟通并实践后,我目前的文件树为:

📁 PARA/
├── 1_Projects/               # 有明确目标/期限的任务
│   ├── Research/             # 项目日志(按项目分子文件夹)
│   ├── Homework/             # 课程作业
│   └── Conference_Prep_Y/    # 会议准备项目
│
├── 2_Areas/                  # 长期关注领域
│   ├── 01_LLM_Research/      # 大语言模型(领域知识库)
│   ├── 02_Embodied_AI/       # 具身智能(含子分类)
│   ├── 03_Classic_CV_Models/ # 传统CV模型
│   └── 04_Workflow_Design/   # 工作流优化
│
├── 3_Resources/              # 参考资料库
│   ├── Papers/               # 论文PDF+笔记(与Zotero同步)
│   ├── Lectures/             # 学术报告笔记
│   ├── Meetings/             # 导师会议记录
│   └── Courses/              # 网课笔记(CS/Math)
│
└── 4_Archives/               # 休眠内容
    └── Bird_Watching/        # 观鸟(低频活动)

目前的工作流为:

  • 每天点击日期创建一个新的页面,这是我今天的工作页面,我列些需要干的细碎计划
  • 进入相应的文件夹下,创建笔记:
    • 先创一个任务-[],做到工作量留痕:因为在任何一个文件夹下,只要我完成任务并打勾,它都会自动显示在我今天的已完成中
    • 再对此任务进行更细粒度的分类并打上tag,如(#meeting, lecture, essay, llm, robotics),因为在任何一个文件夹下,只要我对任务-[] 或 bullet point - 打上我文件夹名( 01_LLM_Research ) 的 tag (#),它即被收录在该文件夹下的 README.md 中,十分方便
  • 由于每天会接受同学们的投喂(但来不及看),同样会打上 tag(便于定位wx聊天),它们会在月记/周记中被看到

image

由于笔者晚上一直连不上obsedian的插件,因此留下以下坑待更新:

posted @ 2025-06-11 22:55  Minstrelsy  阅读(79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