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开发艺术探索】IPC机制

个人博客:
http://www.milovetingting.cn

1、Android IPC简介

IPC是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的缩写,含义为进程间通信或者跨进程通信,是指两个进程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

ANR: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应用无响应。

2、Android中的多进程模式

在Android中使用多进程,可以通过给四大组件在AndroidMenifest中指定android:process属性。默认进程的进程名是包名。

<activity android:process=":remote"/>
<activity android:process="com.example.ipc.remote"/>

上述两种声明的区别:

首先,":"的含义是指要在当前的进程名前附加上当前的包名,即完整进程名为:com.example.ipc:remote,而第二种则为完整的命名方式。其次,进程名以":"开头的进程属于当前应用的私有进程,其它应用的组件不可以和它跑在同一个进程中,而进程名不以":"开头的进程属于全局进程,其它应用通过ShareUID方式可以和它跑在同一个进程中。

Android系统会为每个应用分配一个唯一的UID,具有相同UID的应用才能共享数据。两个应用通过ShareUID跑在同一个进程,需要这两个应用有相同的ShareUID并且签名相同才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以互相访问对方的私有数据,比如data目录,组件信息等,不管他们是否跑在同一个进程中。如果在同一个进程中,还可以共享内存数据。

3、IPC基础概念

Serializable接口

静态成员变量属于类不属于对象,所以不会参与序列化过程;用transient关键字标记的成员变量不参与序列化过程。

可以通过重写writeObject和readObject方法去修改serialize的过程。

Parcelable接口

一个类只要实现这个接口,就可以实现序列化并可以通过Intent和Binder传递。

Serializable是Java中的序列化接口,其使用起来简单但是开销很大,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需要大量I/O操作。Parcelable是Android中的序列化方式,因此更适合在Android平台上,它的缺点是使用起来稍微麻烦,但是效率很高,这是Android推荐的序列化方式,因此首选Parcelable。Parcelable主要用在内存序列化上。如果要将对象序列化到存储设备或将对象序列化后通过网络传输,建议使用Serializable。

Binder

首先,当客户端发起远程请求时,由于当前线程会被挂起直至服务端进程返回数据,所以如果一个远程方法是很耗时的,那么不能在UI线程中发起此远程请求;其它,由于服务端的Binder方法运行在Binder的线程池中,所以Binder方法不管是否耗时都应该采用同步的方式去实现,因为它已经运行在一个线程中了。

02.Binder的工作机制.png

linkToDeath和unlinkToDeath

Binder运行在服务端进程,如果服务端进程由于某些原因异常终止,这个时候我们到服务端的Binder连接断裂(称之为Binder死亡),会导致我们的远程调用失败。如果我们不知道Binder连接已经断裂,那么客户端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inder中提供了两个配对的方法linkToDeath和unlinkToDeath,通过linkToDeath,可以给Binder设置一个死亡代理,当Binder死亡时,我们就会收到通知,这个时候就可以重新发起连接请求从而恢复连接。具体设置代理的步骤如下:

private IBinder.DeathRecipient mDeathRecipient = new IBinder.DeathRecipient(){

	@override
	public void binderDied(){
		if(mBookManager==null){
			return;
		}
		mBookManager.asBinder().unlinkToDeath(mDeathRecipient,0);
		mBookManager=null;
		//TODO:重新绑定远程Service
	}
}

在客户端绑定远程服务成功后,给binder设置死亡代理:
mService = IMessageBoxManager.Stub.asInterface(binder);
binder.linkToDeath(mDeathRecipient,0);

通过Binder的isBinderAlive方法可以判断Binder是否死亡。

4、Android中的IPC方式

  • 使用Bundle

Bundle实现了Parcelable接口,可以方便地在不同的进程间传输。传输的数据必须能被序列化,比如基本类型、实现了Parcelable接口的对象、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的对象以及一些Android支持的特殊对象。

  • 使用文件共享

  • 使用Messenger

一次处理一个请求,因此在服务端不用考虑线程同步的问题,因为服务端中不存在并发执行的情形。

02.Messenger的工作原理.png

  • 使用AIDL

AIDL支持的数据类型:

基本数据类型(int、long、char、boolean、double等);

String和CharSequence;

List:只支持ArrayList,里面每个元素都必须能够被AIDL支持;

Map:只支持HashMap,里面的每个元素都必须能够被AIDL支持,包括key和value;

Parcelable:所有实现了Parcelable接口的对象;

AIDL:所有的AIDL接口本身也可以在AIDL文件中使用。

以上6种数据类型就是AIDL所支持的所有类型,其中自定义的Parcelable对象和AIDL对象必须要显式import进来,不管它们是否和当前的AIDL文件位于同一个包内。

如果AIDL文件中用到了自定义的Parcelable对象,那么必须新建一个和它同名的AIDL文件,并在其中声明它为Parcelable类型。

AIDL中除了基本数据类型,其它类型的参数必须标上方向:in、out或者inout,in表示输入型参数,out表示输出型参数,inout表示输入输出型参数。

AIDL接口只支持方法,不支持声明静态常量。

为了方便AIDL开发,建议把所有和AIDL相关的类和文件全部放入同一个包中。AIDL的包结构在服务端和客户端要保持一致,否则运行会出错。这是因为客户端需要反序列化服务端中和AIDL接口相关的所有类,如果类的完整路径不一样的话,就无法成功反序列化,程序也无法正常运行。

CopyOnWriteArrayList支持并发读/写。

RemoteCallbackList是系统专门提供的用于删除跨进程listener的接口。RemoteCallbackList是一个泛型,支持管理任意的AIDL接口。

public class RemoteCallbackList<E extends IInterface>

在它的内部有一个Map结构专门用来保存所有的AIDL回调,这个Map的key是IBinder类型,value是Callback类型。

ArrayMap<IBinder,Callback> mCallbacks = new ArrayMap<IBinder,Callback>();

其中Callback封装了真正的远程listener。当客户端注册listener的时候,它会把这个listener的信息存入mCallbacks中,其中Key和value分别通过下面的方式获得:

IBinder key = listener.asBinder();
Callback value = new Callback(listener,cookie);

当客户端解注册的时候,只要遍历服务端所有的listener,找出那个和解注册listener具有相同Binder对象的服务端listener并把它删除就可以了。当客户端进程终止后,RemoteCallbackList能够自动移除客户端所注册的listener。RemoteCallbackList内部自动实现了线程同步的功能,所以使用它来注册和解注册时,不需要做额外的线程同步工作。

使用RemoteCallbackList,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无法像操作List一样去操作它,尽管它的名字中也带个List,但是它并不是一个List。遍历RemoteCallbackList,必须要按照下面的方式进行,其中beginBroadcast和finishBroadcast必须配对使用,哪怕我们仅仅是想要获取RemoteCallbackList的元素个数。

final int N = mListenerList.beginBroadcast();
for(int i=0;i<N;i++){	
	IOnNewBookArrivedListener l = mListenerList.getBroadcastItem(i);
	if(l!=null){
		//TODO
	}
}
mListenerList.finishBroadcast();

AIDL中使用权限验证功能

第一种方法:在onBind中进行验证,验证不通过就直接返回null。可以使用permission验证这种验证方式。先在AndroidMenifest中声明所需的权限。

定义权限后,就可以在Service的onBind方法做权限验证。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int check = checkCallingOrSelfPermission("xx.xx.xx");
	if(check==PackageManager.PERMISSION_DENIED){
		return null;
	}
	return mBinder;
}

第二种方法:可以在服务端的onTransact中进行权限验证,如果验证失败,就直接返回false,这样服务端就不会终止执行AIDL中的方法从而达到保护服务端的效果。可以验证permission,也可以验证Uid和Pid。

public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Parcel data,Parcel reply,int flags) throws RemoteException{
	int check = checkCallingOrSelfPermission("xx.xx.xx");
	if(check==PackageManager.PERMISSION_DENIED){
		return false;
	}
	String packageName = null;
	String[] packages = getPackageManager().getPackgesForUid(getCallingUid());
	if(packages!=null&&packages.length>0){
		packageName = packages[0];
	}
	if(!packageName.startWith("xx.xx")){
		return false;
	}
	return super.onTransact(code,data,reply,flags);
}
  • 使用ContentProvider

ContentProvider的onCreate方法运行在主线程,其它query、getType、insert、delete、update方法运行在Binder线程池中。需要注意,query、update、insert、delete四大方法存在多线程并发访问,因此方法内部要做好线程同步。

  • 使用Socket
posted @ 2019-02-26 13:52  milovetingting  阅读(24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