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软件工程》作业1

读《构建之法》后的五个问题

问题一

第9章9.2.1节“团队知识的四个象限”第11章11.5.2节“工程师的不可替代性”中提到,AI只能处理“显性知识”,而人类工程师的核心优势在于“默会知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经验和直觉。但现在的大语言模型(LLM)似乎正在将很多过去靠专家直觉判断的东西,比如推荐更优雅的设计模式或警示一个潜在的性能陷阱,变成了可以被统计和推断的规律。

所以,AI是否已经在掌握过去属于“默会”领域的知识?如果是这样,那未来软件工程师真正不可替代的、更深层次的“默会知识”又会是什么?

问题二

第17章7.7节中关于“萝卜与白菜”的案例,做事快但质量差的“萝卜”定义为团队的“负债”,而稳扎稳打的“白菜”是“资产”。

但在一个急着验证市场、抢占先机的初创公司里,一个能让产品快速迭代的“萝卜”,即使留下了技术债务,他的价值会不会暂时比“白菜”更高?

问题三

第11章11.8.1节中关于“构建大师”这个做法,我们有一些困惑:

  1. 在现实中,很多构建失败的原因很复杂,责任并不清晰(如并发修改冲突、新代码触发潜伏旧Bug)。在这种情况下,将“构建大师”的帽子扣给某一个人是不是不太公平,而且容易引发团队内耗?
  2. 被指定的“构建大师”会不会因为压力太大,倾向于做一个临时的“快修”来尽快恢复构建,而不是花时间去找到并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3. 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机制,是否会打击工程师进行大规模重构等高风险、高价值工作的积极性?

问题四

第5章5.3.6节中对比了MVP(最小可行产品)和MBP(最强最美产品)两种策略,并用iPhone作为MBP成功的例子。

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技术和需求都变化得太快,竞争非常激烈,打造一个MBP的风险似乎越来越高。

  • “惊艳亮相”的MBP策略是否正变得越来越少见,而快速试错的MVP成了绝大多数团队(尤其是初创公司)唯一现实的选择?
  • 如果几乎所有团队都只敢走MVP路线,不断做微小的、渐进式的改进,这是否会导致整个行业丧失了创造像iPhone那样、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的勇气和能力?

问题五

第17章17.6节“绩效管理”中,关于IBM经理巴克斯的绩效管理案例,他直接告知员工薪资,而不告知其在团队中的具体排名或等级。

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在一个团队中,薪资往往是绩效最直接的体现。即便管理者不公布排名,员工们私下通过交流,难道不是能轻易地根据薪资高低,反推出自己和他人在团队中的相对位置吗?

教育模式与师生关系

对于大学现有的教育方式,我认为有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很多时候,教学更像是老师单方面完成职业任务——照本宣科,缺少情感投入,导致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用心,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下降,宁愿选择自学。

当然,我也很幸运地遇到过理想的师生关系。有的老师上课充满激情,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交流欲望和学习效果。尤其在硕士期间,我的导师“对事不对人”,交流反馈及时且有建设性,每一次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这种关系让我即使面对困难,也有信心和底气去解决。

在这门课程中,我非常认同老师提到的 “教练与学员” 的关系。我主动选择这门课,希望能学习和锻炼工程能力。所以我期望老师能将我们的作业视为一个重要的沟通窗口,通过专业的反馈,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帮助我们成长。

posted @ 2025-10-12 10:26  miera_1220  阅读(13)  评论(3)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