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一、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一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平时也没有什么爱好,对什么事情都“淡淡”的,但是我挺喜欢钩织的,我喜欢用不同颜色的毛线钩织杯垫、钥匙扣,也尝试过钩小毯子或简单的玩偶。从最初跟着教程笨拙地数针脚,到现在能比较快的钩出小玩意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耐心”和“细节把控”——每一针都要对齐,每一圈都要均匀,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整体效果。这种对“精准”的追求,恰好与数据科学中“数据清洗要彻底、特征工程要细致”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现状、经验与计划
1.技术树图如下:
2.已具备的专业能力
能力 A:Python 基础编程与数据分析能力:掌握 Python 基础语法(循环、函数、类等),numpy 进行数值计算。
能力 B:SQL 数据库操作能力:熟悉 MySQL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编写查询语句(SELECT、JOIN、GROUP BY 等)、创建表和索引。
能力 C:大数据基础工具使用能力:了解 Hadoop 生态的基本组件(HDFS、MapReduce),能在 Linux 环境下搭建简单的 Hadoop 伪分布式集群,
短板:对深度学习框架仅停留在理论认知,缺乏实战经验;对大数据组件(如Hadoop/Spark)的了解仅限课堂概念,没有实际集群操作经验;业务场景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缺少 “大数据实时处理工具的使用能力”,目前只接触过批处理工具(如 Hive、MapReduce),对 Flink、Spark Streaming 等实时处理工具完全不了解,而实时处理在实际业务中应用广泛,这是我需要弥补的短板。。
3.本学期规划:
课程学习:保证每周投入足够时间在这门课程上。
代码量:计划本学期结束时,Python代码量新增300行,SQL代码量新增200行。
技能提升:系统学习一个数据可视化工具。
4.代码量现状与职业目标:
当前代码量:
Python: 约 800 行
SQL: 约 300 行(课堂实验和简单查询)
Java: 约 500 行(仅掌握基础语法)
行业代码量参考:要入职一流的互联网公司(如字节、阿里、美团)的数据分析师或初级数据科学家岗位,通常需要 Python代码量达到20000-25000行,SQL代码量需达到3000-5000行
。
5.课程时间投入与WOOP计划:
我打算平均每周拿出10小时用在这门课上(包括上课时间)。
Wish(愿望):在本课程结束时,能独立用 Python+pandas 完成 1 个简单的数据分析小任务
Outcome(结果):如果愿望实现,我不仅能夯实代码基础,提升独立编写简单代码的能力,还能摆脱 “对完整任务的畏惧感”,更有信心面对后续的学习;同时,完成的数据分析小任务和代码积累,能为以后的项目学习打基础。
Obstacles(障碍):最可能的障碍是 “代码报错难以解决” 和 “时间分配不合理”。比如,在做编程题时,遇到逻辑错误或语法报错,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却找不到原因,导致任务进度滞后。
Plan(计划):
如果遇到 “代码报错难以解决”,先花 30 分钟独立排查(查看报错信息、对照教程代码找差异),若仍无法解决,就将报错信息、自己的排查过程整理清楚,向同学请教或在上网寻求帮助,避免盲目耗时。
三、提有质量的问题, 给认真的反馈
作为大学生,我觉得 “主动思考、积极反馈” 是很重要的学习态度。对于课程反馈,我会选择C 选项:有问题就问,至少一学期提三个问题,认真按时填写反馈。我会把 “提问题” 和 “填反馈” 纳入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中。我认为,“有问题就问” 不是 “依赖他人”,而是 “高效学习” 的方式 —— 通过提问,能快速解决自己卡壳的问题,避免在一个知识点上浪费过多时间。
结语
这篇博客,既是对自己过去学习和生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承诺。我清楚自己目前代码基础薄弱,距离 “独立完成项目” 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我会保持 “坚持” 和 “认真” 的态度,从夯实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提升自己。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条路上,我知道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我相信,只要不退缩、多请教、勤练习,一定能在课程结束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